陳玲
摘 要: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學生作品的欣賞環節十分重要,而現階段這一環節教學存在著“不賞”和“講賞”兩種現狀。在學生繪畫作品欣賞中,教師應適當改變教學策略,探索運用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欣賞方法,以游戲等方式融入低年級學生繪畫作品的欣賞活動,多角度引領他們睜開慧眼去發現美,發現作品中的美,同時體驗審美樂趣,提高審美品位。
關鍵詞:低年級;繪畫作品;欣賞策略
本文以游戲融入低年級學生繪畫作品的欣賞活動,多角度引領他們睜開慧眼去發現美,發現作品中的美,感悟生活中的美,同時體驗審美的樂趣,提高審美品位。
一、感受形象——與作品畫面交流
(一)星級評價賞畫面
星級評價是既適應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能力,又能讓全體學生、全部作品參與的欣賞活動。這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的每一幅作品都有展示、被評析的機會,根據評價主體不同,分為自評式星級評價和互評式星級評價,這兩種形式的評價都以“作品星級評價表”為載體。
1.自評式星級評價
自評式星級評價是學生對作品的自我評價。學生首先理解評價標準和評價的實施方法,比如覺得自己的作品在色彩方面是屬于色彩鮮艷、搭配協調的,就在自評欄中涂紅五顆星,屬于色彩較豐富的,就涂紅三顆星;然后學生就按要求自我欣賞自己的作品。
2.互評式星級評價
互評式星級評價是學生同桌間進行的交換評價,其欣賞步驟為:了解評價標準和方法—同桌相互交換繪畫作品和作品星級評價表—欣賞作品,并在“互評欄”進行涂星評價。
從自評和互評兩個不同的角度進行賞析,對學生的創作有了更全面的評價,可以了解到同學的創作能力,在相互比較學習中,增長知識和技能,提高繪畫能力、審美能力,明確今后的欣賞引導方向。
(二)精品展示賞畫面
精品展示即由學生分小組評選出組內精品作業,再進行班級展示評價的欣賞評價方式。這種評價方式讓每一位學生在組內討論中都有機會闡述自己的觀點,依據對作品的直觀感受,推薦自己認為是精品的作品,待各組的精品作品選出后還能再一次進行探討。
1.組評優秀作品
學生首先在組內展示自己個人的作品,通過組內成員相互討論與交流,評選出1~2張組內的優秀作品,送到作品展覽區張貼。學生在面紅耳赤中對同伴作品自由抒發情感,培養了自己的形象感知能力。
2.師生互動評價
教師組織全班學生先觀賞作品展覽區的學生作業,再對作品進行評價。教師引導學生從題材、主題、形式等方面,用簡短的話語描述著一件件精品作業,并適當進行點撥與小結。讓每一個學生享受美術創作的愉悅,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在造型表現能力、審美能力上都有“更上一層樓”的提升。
3.班評每課創作小能手
學生欣賞著精品作業,享受著師生互動評價環節中學生的“百家爭鳴”,再對評選為精品中的優秀作業發表意見,對創作優秀作品的小畫家,授予“創作小能手”稱號。
二、觸摸情緒——與作品內涵交流
教師聯系低年級兒童的知識認知范圍和思想實際,善于借助音樂、表演等美術實踐的“外力”,多角度引領學生感悟作品的藝術魅力,觸摸作品帶給人的情感與情緒。
(一)角色模仿——演情節活動類作品
低年級兒童喜歡用故事情節去評述作品,一幅看似簡單的畫面,卻能被他們編出好多版本的有趣故事情節。教師可以讓學生扮演畫面中的某些角色,并在虛擬的場景中模擬活動和行為。這種用角色模仿表演的形式引導學生進行欣賞的方式,能夠讓學生發生角色的轉變,在角色體驗活動中增加情緒情感的認識,了解作品的內涵,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與參與度,使學生處于一種興奮和愉悅的欣賞學習狀態中。
(二)配音體驗——說人物造型類作品
配音體驗即是對某幅作品中的人物會說什么話或者正在說什么話進行配音表演。通過配音體驗人物感情進而體驗作品內涵,使學生對畫面的理解更形象更豐滿。配音體驗的欣賞過程由三部分組成:觀察感悟、討論研究、配音表演。
人物的表現在低年級學生繪畫中占據著重要地位,他們喜歡用自己的感受去解讀身邊的人物,正是這樣,配音體驗恰好是用了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解讀人物,運用“說”的方式,加深學生對人物的理解以及畫面的理解,把自己對作品獨到的見解充分展現出來。
(三)聽音選曲——配風景表現類作品
學生作品表現的內容是風景時,則適合運用感悟畫面、搭配音樂的方法,這是一種能讓全部學生快速陶冶在愉悅氛圍中的欣賞方式。音樂和美術同樣是人表達情感、反映現實生活的一種手段,美術欣賞與音樂相結合,使知識易于理解、給學生愉悅,使他們獲得審美快感。
在學生的繪畫作品欣賞環節,教師應適當改變教學策略,改變以往的“不賞”與“講賞”,運用符合低年級學生的欣賞方法,以游戲等方式融入低年級學生繪畫作品的欣賞活動,激發學生參與欣賞活動的興趣,多角度引領他們睜開慧眼去發現美,發現作品中的美,掌握用簡單的話語或形體表達自己的感受和理解,獲得審美愉悅,提高審美能力。
參考文獻:
汪國琴.小學生繪畫作品展[J].閱讀與作文,200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