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洪浦
摘 要:《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在幼兒園中可以開展適當的球類運動,但又未作明確的正面的教育建議。結合幼兒在玩籃球時的各種情況和籃球的各項要素,將進行初步的幼兒籃球分析。幼兒練習幼兒籃球掌握到何種程度,對他們的身心發展有何影響,這些都需要在實踐中進行驗證。可以肯定的是,幼兒通過適當的方法練習籃球對各個方面能力提升均有幫助。
關鍵詞:幼兒籃球;拍球;傳球
一、關于拍球
班級幼兒在2014年入園,年齡都在3~4歲。剛進來時,他們幾乎沒有接觸過球類游戲,不知道應該怎樣拍球。我們給小朋友制定的目標是能連續拍球幾十個。是不是我們的目標訂的太高了呢?在學期結束的時候有一個同年級組的小班拍球擂臺賽,參與比賽的幼兒雙手交替拍球最多的人超過了180次,平均在120次以上。可以說我們制定的目標還是偏低的,那么小朋友的拍球能力究竟在哪里?我們可以參考一下關于小班拍球情況的統計表,再制定一個更加精確的目標。我們制定這個目標是而為了幫助小朋友更好的掌握排球技巧,讓他們更自如地控制住球,享受拍球的樂趣,增加自信心。最終的目標是能讓幼兒快樂地玩籃球,享受籃球帶給他們的一切。
從統計數據中可以看出,不管是哪個班級,學會單手拍球的人數都達到了85%,只有少部分人不會拍球。學會雙手交替拍球的人在62.5%~75%不等。所以將學會連續拍球制訂成小班幼兒球類活動的目標是符合實際的。根據幼兒實際能力,我們將目標細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小班第一學期目標是能連續單手拍球。第二階段,小班第二學期目標是能連續交替換手拍球。為達到以上的目標,結合《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以下簡稱《指南》)中的教育建議,禁止枯燥的機械訓練這一條,總結了以下教學要點。
首先,利用好晨間活動中的集體活動、自由活動時間。一般一周安排一次集體活動,教師進行適當講解和示范,其余時間小朋友根據喜好自由練習。根據制訂的計劃慢慢推進,大部分幼兒都能在小班這個年齡段學會拍球。
其次,教師的示范作用不容忽視。示范體現在兩個方面:(1)教師的拍球動作會積極地影響幼兒的動作。(2)教師對籃球的態度和興趣也會影響幼兒對籃球的態度。如果這個班級的教師能和小朋友一起玩球,一起拍球,那么這個班級的拍球技能肯定是比較好的。
二、關于傳接球
《指南》中要求中班小朋友能自拋自接球。這個要求其實是籃球中最基本的傳球技能,只不過《指南》的要求是將球自己傳給自己。相對拍球而言,傳球的困難還是比較大的。因為有兩個不可控制的因素:(1)球下落的時候有速度有沖擊力,所以不好接。(2)如果擴展到兩人之間的傳球,需要配合。發展幼兒拋接球的能力是中班幼兒的教學目標,傳接球能力具體要發展到哪一步,現在還不清楚。不過根據幼兒的能力和嘗試練習的情況,總結了以下三個策略:
1.自拋自接由輕到重
把球拋出去簡單,把球接住就有困難了。如果小朋友直接將球往上拋,接起來就有些困難,一不小心還會把自己給砸傷,這樣,他們嘗試的積極性會大打折扣。該怎樣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呢?尋找替換物是一個好辦法。可以先用塑料球來進行嘗試,因為塑料球比較輕,拋上去后下落的沖擊力不是很大,幼兒會大膽地接球。他們在嘗試幾次后,就能成功地接住球,這樣會增加內心的成就感,反過來繼續促使他們做這樣的嘗試,變得越拋越有信心。下一步是用紙球替換塑料球,剛換上紙球的時候,可以剛好符合幼兒的抓握習慣,讓他們抓起來很舒服。等到他們紙球也拋得很熟練的時候,換更大的紙球,紙球一直可以大到和籃球一樣大。最后再換成籃球,小朋友在這個時候拋籃球,就會有信心,拋起來也會得心應手。總結一下自拋自接球:從塑料球到合適的紙球到大的紙球再到籃球。
2.同伴間傳球由慢到快、從下到上
給同伴傳球的時候會遇到很多的困難。首先,幼兒的力氣不夠,小班的時候基本不作嘗試,距離太近的手遞手傳球不能作為真正的傳球游戲。其次,同伴傳球至少要兩個人,一個人要傳得準,另外一個還要接得好,其中一個小朋友能力不夠或者主觀上不想玩傳球游戲,那么傳球游戲就玩不起來。最后,成功的傳球經驗會激勵幼兒繼續嘗試,同樣,失敗的傳球經驗也會影響幼兒傳球的興致。因為幼兒情緒控制較差,不愉快的經驗對幼兒產生影響時間比較長。所以傳球游戲最好的情況是小朋友越玩越想玩,越傳球越準,而不是走向反方向。總結了兩個小經驗就是先控制速度,剛開始慢一點然后慢慢加快,讓幼兒找到傳球、接球最舒服的速度。另外傳接球的路線:貼著地面地面→反彈球→空中傳球。這樣可以最大限度地減小傳接球失敗的機會,讓幼兒盡可能獲得傳接球成功的快樂。
3.幾種可行的傳球游戲
利用游戲的方法教給幼兒傳接球是唯一可行的辦法。通常可以組織15到20個幼兒進行集體練習,這些幼兒可根據不同需要分成不同的站位情況玩傳接球游戲。
(1)面對面傳球
面對面傳球隊列要求較簡單,兩排小朋友相對而站,然后我把球傳給你,你把球傳給我。根據幼兒掌握的情況,適當增大或減小兩排人之間的距離,控制好幼兒傳接球的難度。這種傳接球的方式最重要的是讓小朋友愛上傳接球,有初步的傳接球的感覺。大部分人能出色地完成。
(2)斜角傳球、三角傳球
斜角傳球和面對面傳球的區別在于:幼兒站的位置是錯位的,從第一個幼兒把球傳給斜對面的人之后,那個人將球傳給下一個斜對面的好朋友,這樣球能流動起來。
三角傳球是三名幼兒站成三角形,其中一個人可以向任意的兩個方向傳球。
這兩種傳球方法球都動起來了,不向面對面傳球那樣死板,幼兒比較喜歡嘗試,當然這兩種傳球方式是建立在初步學會傳球的基礎上。
(3)圍圈傳球
圍圈傳球:數名幼兒圍成一圈,其中一個人拿到球后將球傳給圈上的任何一個小朋友,這個小朋友拿到球后再將球傳給圈上任意一個其他的小朋友。這個游戲在進行的時候,傳球者最好能大聲地叫出接球者的名字,這樣的效果更好。
三、關于投籃
人類本能具有投射的欲望,這可能與原始社會的射獵相關,幼兒保留了這種肌體意識。只要和幼兒講清楚要求,給幼兒創造合適的投籃環境,他們會很積極去嘗試投籃,也會樂此不疲一次又一次地去投籃。
投籃需要創設的條件:合適的籃筐高度。
幼兒投籃的籃球架最好是塑料的可升降的。塑料是為了保證幼兒的安全,在投籃的時候即使撞到籃球架上也不會出現意外。可升降是為了控制投籃的難易程度,小班的時候適當放的低一點,中班、大班逐步增加籃筐的高度。
幼兒學習的投籃方式有單手投籃、雙手投籃、兩步上籃。
先從雙手投籃來說,本來想先教給幼兒,用一個手托住籃球,另外一個手在旁邊扶住,然后再把球投出去。但是幼兒很難接受,他們往往會兩個手將球托住把球投出去。因為幼兒覺得這種方法命中率最高。后來一些幼兒開始嘗試雙手將球推出去,這些幼兒的力氣都比較大。到中班的下學期,一些幼兒會出現單手投籃的情況,但是命中率較低。
兩步上籃教給幼兒的時間點在中班的下學期。幼兒出現最多的錯誤是不知道什么時候應該把球抱起來。其次是動作的連貫性較差,跑了幾步自己不清楚。對于他們出現的錯誤要及時指出,挑選出一些動作做得比較好的小朋友進行示范。到中班學期末,一半的幼兒能學會兩步上籃。
四、關于比賽:比賽規則、場地設置、后勤保障
1.比賽規則
幼兒三人制籃球比賽規則:
(1)執行半場三次犯規下場,本場比賽不能再參加比賽;
(2)哪里出界,對方球員就近在哪里發球;
(3)堅決不允許走步及兩次運球;
(4)對于故意推人犯規和嚴重犯規者吹罰技術犯規,嚴重警告,出現兩次要罰下場,對方進行兩罰一擲;
(5)半場累計4次,全場累計8次犯規,再犯規進行罰球,罰進得一分。
2.場地設置
場地最好設置在塑膠質地的地面上,長度為12米,寬度為8米。邊線用明顯的紅線標出,中間設置一個圓圈,兩邊離籃下兩米各有一條罰球線。
3.后勤保障:計分員可請邊各隊的幼兒擔任。一名教師擔任計時員,上下半場各十分鐘,當然時間從中班到大班可適當調整。拉拉隊員也需要一名教師進行引導,有節奏的為自己的隊伍加油,看到精彩的地方要鼓掌。
我班是在中班下學期開展的籃球比賽,小朋友們全情投入,比賽也非常激烈。幼兒通過比賽也發現自己籃球技術有很多的不足。小朋友的好勝心不容置疑,但有時候也會受到自身能力限制而手足無措。比賽中出現的問題有:(1)運球走步,抱著球走。(2)多次出現搶球犯規。(3)球集中在一個人的手上。(4)傳接球的失誤率高。對于出現的問題,有些問題幼兒會自己在玩的過程中解決,有一些需要教師指導。原則是:在做的過程中慢慢解決,切忌打消幼兒玩籃球的積極性。
總之,幼兒籃球是完全可行的。在籃球比賽之前要給與幼兒適當的訓練,包括:拍球訓練、傳球訓練、投籃訓練。訓練以各種游戲的方式進行,不能強加于幼兒,不能枯燥的簡單練習。幼兒在籃球比賽中獲得的快樂遠遠超過其他活動帶來的快樂。
參考文獻:
邱燕,劉桂平,朱小龍.在幼兒園開展籃球運動的價值與策略[J].學前教育研究,2011(5):58-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