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燕
摘 要:小學三年級學生面對作文寫作,作文類型以敘事文和狀物文為主,運用擴散思維能夠更好地對事物進行描述。所以,小學三年級學生寫作時,多應用發散思維,從多角度、多方面去描述事物,作文寫作才能更上一層樓。
關鍵詞:小學作文;教學研究擴散思維
小學三年級處于作文的啟蒙階段,從詞語、造句、寫段落以及看圖說話,轉變為一篇文章的寫作,是一個由不會到會的過渡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擴散思維在流暢性、變通性、獨特性和多感官性這四個特點影響著學生作文寫作的質量和速度。同時,擴散思維能夠幫助學生從多方面了解事物,多角度看待事情,形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這能幫助小學三年級學生寫好作文。
一、擴散思維對小學三年級學生寫作的重要性
1.擴散思維有利于豐富寫作內容
擴散思維是發散式的思維,它使我們從“樹”擴散到“森林”,從“森林”擴散到“森林里的動物”,這種形式的擴散是因人而異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擴散方式。如《寫自己》這個作文題目,學生可以運用擴散思維從自身出發對自己各個方面進行描寫,思維擴散得越廣闊,寫得內容便越多。有的學生從“外貌”擴散到“性格”,進行的是同一層面的擴散;有的從“性格”擴散到“活潑開朗”,這是更深層次的擴散。
擴散思維在進行聯想和想象時,由于擴散思維的流暢性,擴散速度非常快,且內容很多。這就保證了三年級小學生在進行寫作時,素材的數量得到充分的準備,為后續寫作需要運用到的收斂思維提供了原材料,極大地豐富了可選擇的內容。
2.擴散思維有利于打破思維定式
在小學三年級的作文中,常以敘事文為主,描寫一件事、一個假期或者一次游戲等。許多時候,教師都會教導學生以簡潔明了的三段式進行寫作,分別賦予開頭、高潮、結尾三個作用。這極大地限制了學生寫作的自由性,同時也限制了每一段的寫作內容。應用擴散思維進行聯想,作文有“三段式”,也應該有“四段式”等其他結構,無論從內容上還是結構上都打破思維定式,使寫作的方式更加靈活。很好地解決了小學生因為過多模仿范文而出現的千篇一律的問題。
以小學三年級作文中常出現的狀物文來說,形容詞過于單一,比喻太死板,只會運用書本上出現過的形容詞和比喻句式,缺乏創新意識。運用擴散思維能夠較為容易地發現事物的特性,更容易認清問題的本質。通過發現特性,能更好地使用形容和修辭方式,讓文章更加文采飛揚。
二、如何在語文作文教學中培養學生擴散思維能力
1.從模仿入手,引導學生進行思維擴散訓練
“一個人學習語文是從模仿開始的。”這一點在小學階段尤為明顯。小學階段,特別是小學一二年級的學習,知識積累不多,技能也處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時應充分發揮模仿的作用,模仿是積累新知識和學習運用的捷徑,適當的模仿有利于寫作上技巧的提高。
教師適當地引導學生模仿的方向,可以訓練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比如,在三年級語文作文中常出現的狀物文,可以先讓學生模仿例文,然后教師添加限制條件來讓他們從身邊發現素材、創造素材,通過擴散思維的獨特性,在教師的引導下,出現一篇篇屬于學生自己的作文。
2.一文多寫,引導學生進行聯想和想象
在面對同一個作文題目時,時常引導學生多方面、多角度地思考問題,去完成作文。如“橫看成嶺側成峰”,每一篇作文題目從不同的角度看、不同方面去描寫,都會得到截然不同的作文。《寫自己》這個題目,學生可以從自己的身上看到很多東西,嘗試著讓他們列出自己各個方面的特點,然后將這個特點擴散開來,聯想給他們的學習生活帶來的影響。各個方向的聯想不同,得到的作文也不一樣。學生嘗試一文多寫,寫出來表揚自己和反省自我的作文均會出現,這樣很好地鍛煉了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有利于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
3.結合生活,引導學生進行問題多角度探討
創作源于生活,在小學三年級語文作文中,多是要求學生對現實生活的描寫。在描寫現實生活時,引導學生對事物進行多角度的觀察,從不同角度切入,開闊學生的視野。這對解決小學三年級學生作文內容單薄的問題有重要作用。同時,在多角度切入生活問題時,比如,從“今天很難過”這個情緒切入,擴散到“為什么”和“怎么辦”,這就是一個深入的過程,有利于增加思維擴散的深度和培養學生擴散思維。
綜上所述,擴散思維是創作中不可缺少的思維,對于三年級小學生作文寫作有著重要作用,能夠豐富寫作內容、增加作文內容深度,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作文。同時,在語文作文教育中培養學生的擴散思維也是必不可少的。希望學生能夠運用好擴散思維,為自己的作文增添一份精彩。
參考文獻:
[1]秦金風.在小學作文教學中讓學生張開發散思維的翅膀[J].新課程:下,2012(10):131.
[2]張田若.集中識字大量閱讀分步習作[M].中央編譯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