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麗敏


一、繪本的魅力
繪本,并不是一般意義上寫給孩子的、帶插圖的書。繪本是用圖畫與文字共同敘述一個故事,表達特定情感、主題的讀本,通過繪畫和文字兩種媒介互動來講故事的一門藝術。繪本,不僅是講故事、學知識,更是全面幫助孩子建構精神家園、培養多元智能。所以,繪本閱讀越來越受到孩子的喜愛。繪本教學也成了教師們很熱衷的研究領域。
繪本中唯美或有趣的圖畫、小圖案的點綴、豐富的想象、有趣的情節、富含的哲理,朗朗上口的文字等都是給孩子的精神大餐。這也正是繪本的魅力所在。
二、繪本給教學帶來的生機
1.觀察想象能力的培養
剛入小學的學生識字量上有很大差異:有的幾乎能毫無障礙地讀完全書;有的半讀半猜;有的幾乎不識字,讀起來很吃力,不愿意去看繪本上的字,但是能通過看圖大致明白故事內容。所以繪本成了低學段孩子非常喜歡的一類書籍。幾乎每個孩子都能體驗閱讀的快樂:享受圖片,感受故事,引起自己的思考。
繪本大部分的圖畫都是非常精致漂亮的,這足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有些繪本的圖還特別夸張,總能讓孩子不由自主地發出笑聲。《大衛上學去》中的大衛,不遵守規則,受到老師的懲罰。每幅圖中大衛夸張的動作,孩子總能生動地講出來,例如發言不舉手一幅圖。孩子說:“大衛發言時,手都不舉,就站在凳框檔上張開大嘴巴,嘰里呱啦地講了起來,他講得可投入了,手還一邊做動作呢。”就是這樣一幅幅圖片完全激起了孩子講故事的欲望。觀察、想象,讓一幅圖成為一則故事。孩子就在講故事的過程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懂得了規則意識。“潤物無聲”,繪本做到了:讀別人的故事,看清了自己。
繪本用圖講述故事,孩子看繪本就是用眼睛看,用心講畫家畫的故事,即使他沒用嘴講,但肯定在心里講了。
2.培養自主閱讀的習慣
孩子讀繪本,剛開始肯定是被繪本的圖畫吸引,會迫不及待地一頁頁翻看下去,當看不明白之處,就會停下來,甚至會把書前前后后翻上幾次,接著往后看,全部讀完后會主動要求講出繪本中的故事。
筆者執教《小豬變形記》時,剛開始讀繪本,我出示了繪本第一頁:
師:呀,今天小豬怎么啦?
生:它很不高興。
師(立馬追問):你從哪看出來小豬不高興的?
生1:小豬一個人在大樹下,嘟著嘴巴,悶悶不樂的。
生2:小豬太無聊了,居然拿著小花玩,可是那個花已經垂下來了。
師:哇,畫家藏在這幅圖中的秘密都被你發現了,太厲害了。那么,小豬小豬,你為什么不高興呢?
生1:我一個人孤零零的,沒有朋友,所以不高興。
生2:在這里一點都不好玩,太沒意思了。
生3:我整天吃了睡,睡了吃,長得這么胖,大家都笑話我,我不想過這樣的日子了。
接著出示了繪本中的文字。教師繪聲繪色地朗讀。孩子們露出了會心的微笑。
這么簡單的一幅圖,只要教師巧妙挖掘繪本中資源,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大膽想象,孩子們就會領悟到看繪本時的方法,同時激發了學生閱讀的興趣。
在執教繪本課時,讓學生通過觀察圖片猜想故事,培養了學生的觀察和想象能力。那引導學生讀文字,就是在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好習慣:看圖猜故事,讀文字證實自己的猜想,從而孩子更能體驗閱讀的樂趣。
3.有思維的表達
繪本中許多故事情節很相似,從而在文字上有反復這一句式特點,如果是這樣的繪本,教師會巧妙抓住這一句式特點,通過朗讀,讓學生內化語言。其實,這樣的繪本課會顯得語文課的味道濃了點,而缺乏了繪本的價值體現。
以《小豬變形記》為例。初讀這本繪本時,很多學生都是被小豬一次次好玩的變形深深吸引,甚至產生了羨慕之情:哇,小豬可以變成不同動物,體驗他們的生活,太好玩了。如果課堂也是帶著孩子去感受“小豬變形的好玩”,那就偏離了這個繪本的核心價值所在。于是設計時,我在每一次小豬變形后嘗到“苦果”之后,都有一次深度對話。第一次小豬變形長頸鹿后,組織討論:“你認為小豬像長頸鹿嗎?”(學生異口同聲:“不像。”說理由時:“小豬雖然踩上高蹺,讓自己可以看到很遠的地方,可是它會摔跤;小豬它自己沒有長脖子長腿,只是因為有了高蹺才看得遠。”)第二次小豬變形斑馬后,被大象噴的水洗得一干二凈后:“小豬,你在想什么呢?”(孩子們入情入境:“大象,真討厭,把我的新外套就這么沖干凈了;哼,我好不容易才畫好的新外套就這么沒了;看來,我是成不了斑馬了。”)第三次孩子們動起來一起當小豬,并變形成大象,摔了一大跤,在安慰小豬后,采訪了摔跤的小豬:“小豬小豬,你這時又想說什么呢?”(有的孩子摸著屁股,氣呼呼地說:“當大象一點也不好,打個噴嚏都會摔跤,不當了,不當了;疼死我了,當大象還不如當小豬呢。”)在這樣的過程中,孩子們和繪本中的小豬對話,體驗小豬的變形生活,深刻體會到當別人,生活雖然刺激,可是會受傷,還是當自己吧。這么深刻的哲理,孩子們用自己的語言表達出來。如何讓孩子用自己的語言表達深刻的哲理,這也正是繪本課的核心所在。這樣,孩子們才能在繪本的浸潤中,成為有思想的人,能自信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4.為寫作架設橋梁
經典優秀的繪本,總能給予我們的教學許多靈感和創新。嘗試過幾次用繪本來寫話或寫作都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年級時,執教了繪本《我爸爸》。這個故事以孩子的口吻,描述了爸爸的強壯、溫柔、高大以及無所不能;圖書的封面上,是一個胖得已經“撐破”圖書的爸爸形象,胖胖的臉,小小的眼睛,穿著里睡衣,外睡衣,還做著搞笑的動作,非常幽默風趣,生活化的畫面一下子就能拉近與學生的距離,也能吸引住學生的注意力。文本中的語言富有童趣而且運用了夸張的手法,讀起來特別有意思。例如:我爸爸吃得像馬一樣多;游泳時像魚一樣靈活;我爸爸像猩猩一樣強壯;我爸爸像笑瞇瞇的河馬一樣快樂;我爸爸像房子一樣高大,有時又像泰迪熊一樣柔軟。這樣夸張而有趣的語言,不僅讓孩子笑,笑后可能更多會聯想自己和爸爸之間的溫情,會感受到爸爸對兒子的愛,就這樣被感動著。課堂上孩子們完成了對自己爸爸媽媽的創作:
本學期執教作文課《調皮的故事》。我用繪本《大衛,不可以》中大衛在客廳、餐廳、衛生間和臥室調皮的畫面,讓學生說說大衛都做了什么調皮的事?再交流自己在這些地方曾經發生過的調皮事。這樣不僅喚醒了學生的記憶,也打開了學生的話匣子。接著聚焦一個畫面,引導學生從連貫的動作、夸張的表情、開心的語言、好玩的心理四個角度進行故事的描述,從而豐滿故事畫面,同時引導學生應該如何把故事寫精彩。趁熱打鐵,讓學生用筆寫出自己調皮的場面,學生洋洋灑灑開始了自己調皮故事的撰寫。
5.建構自己的精神家園
繪本給予學生精神家園的營養更是不可小覷。不同的繪本帶給學生的感受是不一樣的。《貓頭鷹喔喔呼》用有趣的故事向學生詮釋了什么叫英雄,也看到了人間百態;《小豬變形記》用荒誕而富有童趣的故事詮釋了一個深刻地哲理:做真正的自己才是最快樂的。《小黑魚》在不經意間傳遞給學生自信、團結、智慧。《虎斑貓和黑貓》兩只可愛的貓就是學生的真實樣,為了一丁點的事爭執不下,可當其中一個受傷時,立即幫助對方。這就是可愛的學生,這就是孩子般純真的友誼。大衛系列在一幅幅夸張的圖畫中,學生明白規則意識。青蛙弗洛格的成長故事,在一個個快活的故事中,學生的人格被熏陶。
孩子能在這么美妙的圖書中,這么有意思的故事中,不斷清晰,不斷建構屬于自己的那方精神家園,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呢。
三、結語
繪本不僅給學生帶來難以想象的快樂,而且美文美圖中蘊含的真情真理,也起到寓教于樂的良好效果。我們的家長對于孩子的教育,依然停留在強調知識性和技能性的培養上,對于藝術欣賞和情操培育不重視。即使是在日常的家庭教育中,許多家長也習慣強調“不能做什么”,向孩子們提出許多限制性的要求,而不是通過鼓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成長,這恰恰是繪本擅長表達的內容。因此,面對經典繪本,教師還需要重新思考教學活動的設計與指導策略。經典的繪本只有在教師深入研讀后,根據不同繪本的特點,選擇最為適用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才能最大限度地發揮教育價值,審美價值,才能讓孩子獲取繪本的精華。
讓繪本在孩子們的心中種下一顆顆閱讀的種子,讓孩子做一個喜愛閱讀的人!讓繪本浸潤孩子們的心靈,成為有一片美麗而幸福的精神家園!讓繪本陪伴孩子幸福成長!
參考文獻:
舒兆芳.利用繪本閱讀促進低齡學生語文素養[J].文學教育:中,2014(2):1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