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鳳晶
摘 要:對于語文教師來說,教學方式就是為了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為了進一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增強學生的整體素質。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理念,改進課堂教學手段,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靈活選擇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切實提高教學質量。結合小學語文教學實踐,在此提出了幾點教學建議。
關鍵詞:小學語文;有效教學;策略
學生是學習活動的主體,我們要轉變傳統教學觀念,堅持“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為課堂教學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熱情和興趣,讓語文教學水平更上一個臺階。
一、彈性設計教學,實現教學目標
首先,教學要求要具有彈性。為了貫徹因材施教的教學理念,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和自主學習能力,我們要不拘于形式,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所處的層次授之以適合學生的學習方法,讓學生自主選擇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學習。“基礎型”要求養成邊讀邊寫的良好學習習慣,根據導讀的要求正確讀準字音,理解字義,讀通全文,具備自主學習的基本能力。“作業型”要求學生能夠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自主完成預習、課后練習等學習任務,養成帶著問題學習的良好習慣。“自能型”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適合自己的學習方式,主動提出自己不懂的問題,大膽質疑、踴躍提問。其次,學習目標要具有彈性。教學目標和學習目標相統一,讓學生選擇適合自己能力的學習目標,隨著學生能力的不斷提升目標難度逐步深入,讓學生體驗成功帶來的喜悅,進一步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實現預期的教學目標。
二、采用趣味教學,吸引學生注意
小學生的年齡較小,比較喜歡聽有趣的故事,所以,教師要充分利用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采用充滿童趣的語言實施教學,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在閱讀過程中,教師可以隨著角色的變化而發生語調的轉變,并根據課文內容變化自己的表情,讓學生產生身臨其境之感,讓學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加深學生對課文人物形象的把握。例如在教學《充氣雨衣》時,當學生讀到“雨水流進小林的褲腿,風一吹,冷極了”時,教師可以抱著胳膊,做出冷得發抖的狀態,并提出問題:“怎么辦?好冷呀!誰能想個主意幫幫小林?”學生看到老師的表情后,會紛紛獻計獻策,不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而且提高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三、精心設計問題,增強交流互動
為了增強師生互動交流,促進學生思維能力的提高,我們要精心設計問題,引導學生體驗嚴謹結構,感受巧妙語句,欣賞優美詞語。在問題的設計環節中,我們要注意問題的啟發性和針對性,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由淺入深,由簡到繁,由易到難,使問題具有層次性和梯度性,另外,還要注意表達方式和問題的來源。首先,我們要以教學目標為中心,圍繞教學目標設計問題,把握重點和難點,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提問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其次,問題要簡明清晰,切忌模棱兩可。最后,問題要因人而異,符合學生最近發展區。根據學生的實際認知水平將低認知水平的問題和高認知水平的問題靈活搭配,促進學生思維能力和認知水平更好地發展。例如在學習《富饒的西沙群島》這篇文章的時候,筆者注意到文中有一處運用了總分總的句式:“魚成群結隊地在珊瑚叢中穿來穿去……西沙群島的海里一半是水,一半是魚。”于是筆者巧用此處設計了一個問題:“這段話運用了什么寫作手法?它的精彩之處在哪里?”隨后讓學生自由發表意見,暢所欲言。
四、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情感
多媒體技術集聲音、圖形和文字于一體,具有強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能夠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讓學生的思維達到最興奮的狀態,產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自發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為此,我們要積極使用多媒體輔助教學,激發學生情感,發揮多媒體教學的優勢,喚醒學生求知的欲望和意識,讓學生不斷地閃現創新和智慧的火花。我們可以利用精彩的視頻片段、優美的音樂和生動的圖片來增強教學的審美性和藝術性,調動學生多種感官,讓學生獲得情感和心靈上的凈化和陶冶,從而激發學生情感,促進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培養。例如,在教學《桂林山水》這節課的時候,為了突出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美譽,讓學生感受山的奇、秀、險和水的靜、清、綠,筆者搜集了大量的圖片和視頻片段,將桂林山水形象生動地呈現在學生面前,加上優美的背景音樂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求知的欲望和動力。另外,相比較抽象的文字而言,生動直觀的圖形展示更能幫助學生理解文章的含義,猶如身臨其境一般,對“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的感受會更加真切,教學效果是其他教學方式遠遠無法達到的。
當然,除了以上方法外,優化小學語文教學的策略還有很多,需要我們廣大語文教師在今后的教學實踐中做進一步的探索研究。
參考文獻:
陳大偉.在新課程中:困惑與成長[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