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小玲
摘 要:課前教師充分預設教學資源和課中教師善于捕捉及巧用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對于優化英語課堂教學具有重要意義。然而當前仍有不少英語教師在預設與生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差距,為此試著從小學英語課堂預設與生成和諧平衡的操作方面提幾點粗淺的建議,從而構建預設性與生成性和諧統一的課堂。
關鍵詞:預設的資源;生成的資源;偶發事件
課堂教學不是教師按照預設的教學步驟按部就班地進行教學的過程,而是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需要,不斷調整,動態發展,不斷生成的過程。但當前仍有不少英語教師在預設與生成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存在差距。那么如何使預設的資源更有效,使生成的資源更精彩呢?筆者認為這需要教師不僅具有扎實的專業知識、熟練的教學技能、優良的反思習慣、靈活的教學智慧,善于從實踐中積累并不斷提高自己的悟性,還需要教師追尋“預設”與“生成”的和諧平衡:
一、精心預設,讓預設更有效
沒有預設的課堂必定是一個雜亂無序的課堂。課堂教學中的生成性資源的發現和運用主要來自于對課堂教學的預設。只有精心預設才能成就精彩的生成。
1.充分預設,因勢利導
精心預設是有效教學的前提。沒有預設時的全面考慮與周密設計,哪有課堂上的有效互動與動態生成?沒有上課前的胸有成竹,哪有課堂上的游刃有余?因此要想預設得好,就必須認真備課。要對教材有充分的理解和認識,分析學生的已有經驗,摸清學生的學習特點和難點,分析課堂教學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等。這樣,教師有備而來,課堂上的意外生成就能巧妙地引導與利用。這種“預設”越充分,生成就越有可能,越有效果,越精彩。
在教學“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一課時,一位教師進到教室進行日常的free talk:“How are you?” 學生答:“Fine,thank you. And you?” 教師故意拐了拐腿:“Oh,Im sorry. I have a broken leg.”頓時大家哄笑起來。有個“調皮鬼”模仿著拐腿說:“Oh my god,I have a broken leg. Ouch!Ouch!”教師一拐一拐地走上前,“Whats
the matter with you?Let me have a look. Oh,you have a broken leg. You should see a doctor.”然后領著他走到講臺。“Now I am a doctor. He has a broken leg. So hed better see a doctor. ”接著教師與他進行醫生與病人之間的對話,并鼓勵其他學生參與,學生表演的欲望被激發了,課堂按教師課前的預設越發精彩。
2.優化預設,建構彈性學案
在教學中,預設是必要的,但同時是有彈性的,有留白的。教師在制定教學方案時,要更多地考慮課堂實際情況,應“著眼于整體,立足于個體,致力于主體”,注重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資源,善于利用并開發各種教材以外的文本性課程資源、非文本性課程資源,為學生的發展提供多種可能的平臺,給學生留有充分想象的余地和自主建構的空間,從而使整個預設留有更大的包容度和自由度,給生成留足空間。
一位教師在執教“Can you tell me the way?”一課時,課前設計了讓孩子們邀請同學到家里參加New Year Party的活動。課堂上教師分派好學生表演指路人、邀請者和需去參加聚會的人,讓學生運用問路用語Can you tell me the way to ...?及指路用語Turn right at the ... crossing./Go straight ahead等進行交談。這一表演刺激了學生說的欲望,于是在問路過程中孩子自然就用到了課文中主要句型。在此過程中掌握較好的學生會不由自主地加上一些詞句,使購物更加順暢自然,基礎薄弱的學生也能將其中的基本句型運用到真實的場景中。這樣建構了彈性學案,生成了無限的精彩。
二、捕捉生成性資源,讓生成更精彩
英語課堂經過充分的預設,學生的情緒被調動了起來,課堂是充滿著生成資源的。面對這樣的課堂,教師應善于抓住契機、及時捕捉、整合利用,就會呈現出很多超越預設、出乎意料的精彩。
1.善待疑點,成就精彩生成
教學活動的發展有時和教學預設相吻合,而更多時候則與預設有差異甚至截然不同。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尊重學生的質疑和提問,尊重他們對不同問題的不同看法,關注學生的學習反饋,不拘泥于預設并能智慧地處理好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巧用學生的質疑生成無限的精彩。
一位教師在教學“my bedroom”這個主題時,為了讓學生學會本課句型“I can draw ... Can you draw ...”及其回答,她在黑板上畫了一個簡易臥室。突然聽到一個學生說:“這個臥室畫得一點也不像。”教師一陣尷尬,隨后靈機一動問:“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bedroom?What should we draw?”學生有的說:“Draw a window”有的說:“Draw a desk”……教師追問:“Who can draw?”學生回答:“ I can draw.”……這樣,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尊重學生的質疑,不拘泥于預設,讓學生暢所欲言,課堂生成了無限的精彩。
2.善于利用偶發事件,因勢利導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經常會發生各種各樣的偶發事件。這些偶發事件的出現,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教師如果把它作為新的資源加以利用,巧妙地化險為夷,化尷尬為樂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教學目標,就能產生意外的驚喜。
在執教“I can swim very fast”一課時,教師事先預想了相應的動作,并準備了相應的單詞卡片。當上課還未滿5分鐘時,一位男生忽然大聲喊起來:“蜜蜂!蜜蜂!”只見一只蜜蜂在他的頭頂飛,頓時整個班級騷動起來。蜜蜂飛到哪,哪里就傳出叫聲。教師鎮定地指著亂飛的蜜蜂大聲問:“What can you see?”有學生答:“I can see a bee.” 此時蜜蜂剛好停駐在玻璃窗戶上,教師趁機打開窗戶,小蜜蜂飛出了學生的視野。教師接著說:“Look at the bee. It can fly. Little bee, little bee, fly out, fly out!”這時大家都興奮異常,邊揮動雙臂邊重復著這句話。接著教師放棄了原本的預設,順著“The little bee can fly”的思路提出問題:“Im a bee. I can fly. Then,who are you?What can you do?”學生的思路被打開,答道:“Im a rabbit. I can jump. Im a fish. I can swim. Im a horse. I can run ...”這個節外生枝的環節為課堂教學增添了樂趣與生機。
3.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升華生成
布魯納曾經說過:“學生的錯誤都是有價值的。”面對學生的錯誤,教師應該耐心地解惑,并善于利用學生的“錯誤”,因勢利導,使之成為課堂教學的亮點。
一位教師在課堂上發現學生做時間介詞練習的答案錯誤百出。她并未直接解惑,而是讓學生小組交流:“為什么會用錯,怎樣區分?”學生總結規律后,她順勢引導整理出速記歌:年月周前要用in,日子前面卻不行;幾月幾日要用on,上午下午又是in;要說某日上下午,用on換in才能行;at也用在幾點前,多說多練牢牢記。這樣教師利用學生的“錯誤”,因勢利導,讓他們不再混淆in/on/at的用法。
由此可見,成功的教學是預設與生成的有機融合,我們要善于尋求兩者之間的平衡點,以“生成”為目標,以“預設”為手段,精心預設、巧妙生成,讓預設的資源和生成的資源和諧統一,從而使英語課堂的預設資源更有效,生成的資源更精彩。
參考文獻:
[1]張曉潔.課堂教學的預設性與生成性研究[D].西北師范大學,2009.
[2]章秋桂.初中英語生成性動態教學資源的捕捉和巧用[J].教育教學科教文匯,2007(9):96-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