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桂玲
我校地處農村鄉鎮,山清水秀,物產豐富,是一所地地道道的農村學校。我們生活在一定的環境中,耳濡目染的是身邊的生活環境,從而表現出地域特色的鄉土文化。作為一名語文教師,如何利用好鄉土文化資源,以語文實踐活動作為突破口,將農村小學語文綜合實踐課真正落到實處,從而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呢?長期以來,我在語文教學活動中有意識地利用農村特有的教育資源,做了以下一些嘗試。
一、改變觀念,提高對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新認識
作為農村學校,我們依托農村資源豐富的優勢,因地制宜地開發和利用鄉土課程資源,以面向自然、面向生活、面向社會的綜合實踐活動培養學生的素養。路是人走出來的,經驗也是人在實踐中總結所得,農村小學比城市小學更具備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條件和機會,這也為我們開展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增強了信心。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必須聯系學生生活經驗和生活背景,引導學生從生活實踐中發現各種感興趣的現象和問題,并從中提出活動主題,通過實踐,并從中獲得經驗,產生體驗和感悟,在實踐的基礎上有所知、有所得、有所悟,體現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根本價值,這是語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本質的規定和要求。
二、就地取材,豐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形式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的是學生的參與,重視的是學生的體驗與感受。根據農村學校的實際,從激發學生的興趣入手,有效地依托鄉土資源,為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提供豐富鄉土特色的素材。
1.收集農民語言
農民群眾的語言生動活潑、寓意深刻、通俗易懂,具有很強的表現力。我們因地制宜,讓學生搜集這些生動的語言。教師選擇恰當的時機,組織學生開展“農民語言”綜合性學習活動。通過活動,學生搜集到了許多妙趣橫生的語言,如:
月暈晴,日暈雨。
芒種下雨火燒溪,夏至下雨濕漉漉。
……
此外,還有許多民間傳說:如《百里村的由來》《小龍望娘》……
通過收集農民語言,學生既增長了見識,又豐富了詞匯,還傳承了優秀的民間文化,可謂一舉多得。
2.了解土特產品
本地富有特色的物產也是課程資源。如,石湫狗肉、屏湖魚頭……讓學生系統地、有條理地說說這些產品的特色、分類或者種植方法、加工方法等。學會向他人推銷這些特產:可以寫解說詞,可以寫廣告詞,可以做宣傳畫……
3.尋訪杰出農民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重視學生的生活體驗和社會實踐。為此,我們讓學生以小記者、小調查員的身份去對農民企業家、反季節蔬菜種植大戶進行采訪、調查。如以小記者的身份采訪農民企業家,教師指導學生以小傳記的形式寫出農民企業家坎坷的創業經歷,使之成為學生進行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活教材”。
4.采集風景名勝
作為百里秦淮發源地之一的溧水,有太多迷人的風景和名勝古跡,如天生橋、洞壁琴音……家鄉的這些風景名勝展現出迷人的風姿,闡述了悠久的歷史,蘊含著濃濃的文化底蘊。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調查、訪問或查閱相關資料,進一步了解風景名勝,包括相關的文字介紹、民間傳說、古詩詞等。通過這樣的實踐活動,既增長了學生的見識,又能傳承優秀的民間文化,還能增強學生熱愛家鄉的情感。
5.探尋風土人情
作為農村小學,我們讓學生了解和熟悉農業生產,了解農村婚喪嫁娶、過節的風俗習慣,知道為什么過年要放鞭炮,端午節要吃粽子等。為此,組織學生拍攝體現風土人情的照片,撰寫關于風土人情的通訊報道,并在紅領巾廣播站播出。既有學生動手操作的實踐,又讓學生積累了豐富的課外知識;既讓學生認識了家鄉的面貌,又使學生受到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教育。
三、策劃組織,重視語文綜合實踐活動的方法指導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強調合作精神,特別注重培養學生策劃、組織、協調和實施的能力。教師應加強對學生調查、實踐、訪問、查閱和搜集資料等環節的指導,引導學生用多種方式展示學習的過程和結果,讓學生的各種實踐能力得到全面的訓練。
1.小組合作,共同學習
針對農村小學生的實際,我們以興趣為導向,以能力為基礎,以家庭住址為參考,幫助學生組成合理高效的學習小組。如,在引導學生開展《了解身邊的傳統文化》的綜合性學習活動時,我們先按黃梅戲、端午節、春節這三個內容將學生初步分成三個大的興趣小組,再根據興趣小組中學生的不同情況并綜合考慮家庭住址關系,將學生分成幾個六到八人的學習小組。接著,讓學生自主完成小組成員的具體分工,教師給每個小組提出建議,引導各小組展開學習活動。指導學生實行組長負責制,在組長的帶領下,制訂小組學習計劃,按計劃開展活動。活動過程中,定期交流討論,共同解決實踐中的疑難問題,共享實踐成果。
2.搜集資料,處理信息
對于農村小學生而言,搜集資料是一項比較困難的任務。例如,在開展“我身邊的白色污染”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時,學生有的實地拍照;有的向科學老師請教;有的到圖書館、書店查找;有的上網搜集下載;還有的甚至幾個人合作一起摘錄電視和報紙上的廣告,通過辦手抄小報、編寫公益廣告詞等方式,多渠道、全方位的信息和資源把活動開展得有聲有色。
3.凸現“語文”,習得素養
語文綜合實踐活動,它的實踐性、綜合性都要立足“語文”。學生的興趣點不能只落在“好玩”上,而忽視了“語文”的習得。教師要意識到,綜合性學習過程應該是聽說讀寫能力整體發展的過程。以《身邊的傳統文化》為例,在“了解家鄉過春節時的風俗習慣”這一活動中,我們安排了一些規模小的活動,如貼春聯、搜集年夜飯的習俗等。通過上述活動的開展,可以把寫作、口語交際整合在綜合性學習之中,從而促進學生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
總之,我們認識到實踐活動對語文學習的積極作用,充分挖掘本地各種語文資源,以學生實踐活動為核心,以課外實踐活動為延伸,使學生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使學生的語文素養得到全面提高。
參考文獻:
夏楠.新課標視野下農村小學習作資源的開發利用[J].科技創業家,20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