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思芳
智障兒童教育是針對兒童群體中智力因素明顯低于正常學生而實施的一種特殊教育。在教學中,老師要充分認識特殊兒童的身心特征,樹立強烈的敬業意識,采取可行的教學方法,并利用家庭教育的便利環境,通過學校和家庭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樹立信心、消除自卑、學會規范日常行為,使其對學習逐漸產生興趣,從而達到既培養學生品德,又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
一、充分認識智障兒童的身心特點是做好智障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前提
智障兒童和正常同齡兒童由于在智力上的差異,導致在他們身上產生了特殊的心理特征,特教老師對此必須全面掌握,以便從不足中發現他們的優點。智障兒童的心理特征主要表現為:①感知遲鈍、緩慢。只有刺激物十分醒目、鮮明、體積大,并且呈現的時間長,他們才能感覺到,因而單位時間內接受外界信息明顯少于正常兒童。②注意力不集中。常常會被別的聲音、事物所吸引,不能專注聽講,語言表達能力薄弱。③80%的智障兒童都有語言障礙,發語音困難。即使有極少數的兒童會說話,但說的也是極簡單的句型,內容極為貧乏,不能完整表達自己的想法。④抽象思維能力極差。對抽象概念,如顏色、形狀、數等,很難真正學會,想象力不豐富。⑤生活能力差。由于有些家長教育方法有誤,導致智障兒童生活自理能力差,不會自己用勺吃飯、穿脫衣物、去廁所大小便等。⑥行為刻板。⑦情緒變化快。膽小、多動,一會兒會嚎啕大哭,馬上又破涕為笑,容易被一件事情引起不相對應的情緒反應。⑧喜歡音樂。一旦聽見琴聲和歌曲,就情不自禁地自我陶醉,甚至手舞足蹈。⑨有一定的好奇心。對陌生人感興趣,很容易趨近,喜歡圍著客人;對沒玩過的東西,如手機、小電筒等拿著擺弄個沒完,愛不釋手。⑩機械記憶較強。很多學到的東西,是靠機械記憶獲得的。
二、用愛心呵護智障兒童是做好智障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關鍵
特殊教育老師面對的是一群“殘缺的花朵”,更需要用心去呵護和幫助,用心去愛,用心去教育。第一,要全面了解學生。了解他們的愛好與才能,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了解他們的精神世界,了解他們的身體狀況。同時,要注意關心他們的學習和生活。第二,要尊重學生,尊重學生的人格、興趣和愛好等。對這些特殊的孩子,要有寬容心,他們有時可能會打人、罵人、不學習、大吵大鬧、不遵守紀律,特教老師要包容這些特殊兒童的缺點和錯誤。第三,要多鼓勵、多表揚、多尋找他們的閃光點。智障學生雖然調皮、好動、不受約束、學習困難,但他們活潑、喜歡運動、愛勞動、喜歡幫助別人。平時我常和孩子玩玩具,還經常讓他們去參加一些游戲活動,在活動和游戲中培養他們獨立生活的能力,用“賞識激勵”法幫助學生克服自卑心理,燃起他們的自信和勇氣。第四,抓好良好行為習慣的培養。教師要做學生的良師益友,在潛移默化的教育中逐步規范學生的言行、舉止。在平時上課和生活中我狠抓學生的行為規范、養成,經過長時間的訓練和教育,學生們進步都很大。
三、精心上好每一節課是做好智障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根本
特殊教育學校是智障兒童接受教育的最主要場所,課堂教學是完成智障兒童教學任務的主戰場。首先,要把握學情,精心備好每一節課。特殊兒童教育教學備課較普通教學更具有獨特性,更需要教師把握好每個學生的不同情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同時,教師還要常反思,從反思身邊最熟悉的教育現象做起,關注身邊最平常的教育小事,反思教育教學中的困惑與得失,將反思的成果轉化在教學工作上。其次,要創設情境,讓學生在快樂中學習。特殊兒童的課堂教學氛圍更應民主、寬松。教師要針對教材和學生的具體特點,采取多種形式設計教學環節,指導學生在課堂上多討論、多交流、多表演。可利用評書、讀書、藏書等活動讓學生口、手、腦動起來,使學生能夠真正地投入課堂。還可運用一些比較適宜的多媒體課件實物、圖片輔助教學,吸引學生的眼球,調動他們的思維,以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最后,要授以方法,指導學生學會自學。教師要教會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注重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逐步實現從“扶”到“引”,由“引”到“放”,讓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加強與智障兒童家長的聯系是做好智障兒童教育教學工作的補充
特殊教育工作的發展離不開家長的積極參與和支持,只有調動各個方面的力量,將它們變為教育特殊兒童的有利因素,才能使特殊兒童的教育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首先,教師要引導家長逐漸接受孩子患有殘疾的事實,對一些消極對待特殊兒童教育的家長,要耐心做好他們的工作,使其形成正確的認識,用積極的情緒去感染和影響兒童。其次,教師要與家長進行溝通,交流孩子在家和在校情況,共同制訂孩子的長期計劃,并指導家長根據兒童的情況配合學校進行相應的訓練和輔導。最后,教師要引導家長之間相互交流、相互啟發、相互借鑒,努力增強家長的自信心,從而使特教工作更有針對性和實效性。
(作者單位:甘肅省靖遠縣特殊教育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