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慶余
中國傳統文化豐富多彩、博大精深,并具有兼收并蓄、融會貫通的特點。傳統文化中的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這一思想提倡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等核心價值觀,它在中國根深蒂固,影響著一代又一代的華夏子孫,成為指導人們崇尚和平、追求自強、實現自我和社會和諧的重要思想。無論在歷史上還是在當代中國,它都具有激發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偉大作用,進一步發掘儒家文化,對現今時代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民本思想
從西周初年的“敬天保民”到孟子的“民貴君輕”,再到荀子的“水能載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成了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可以從人民當家做主的角度來轉化古代民本思想。現今,中國共產黨提倡的“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思想,就是對傳統民本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當代領導干部加強行政能力、提高決策水平的理論基礎,對今天解決“三農”問題,維護和諧的社會有重要意義。
二、剛健有為與自強不息
孔子特別重視“剛”;《易經》中提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精神在中國歷史的發展進程中,一直鼓勵中華兒女敬業進取,勇往直前,不畏艱難險阻,堅持同內部惡勢力和外來侵略者作不屈不撓的斗爭。近代史上的洋務運動,正是打著“自強新政”的旗號,邁出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康有為在《公車上書》中也以《易傳》中剛健、有為、尚動、通變的原則作為變法的理論根據。剛健自強精神從古到今一直煥發著生機和活力。任何一個有成就的成功者,任何一個有志氣、有所作為的人都離不開這種精神的鼓舞。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同樣離不開這種精神的激勵。
三、義利合一
儒家先義后利、重義輕利的價值觀,雖有忽視物質利益和現實功利的弊端,但在提高人的精神境界,把人培養成有道德、有精神追求的人方面,卻有著不可否認的積極作用。我們知道,傳統儒家的這種思想在今天是很難行得通的,如果把它轉化為現代的義利合一思想,將會煥發出時代的青春與活力。日本有一位叫澀谷榮一的企業家,他用仁義的儒家思想管理企業員工,推行義利合一的管理制度,使其經營的造紙公司、紡織公司辦得興旺發達。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要發達,關鍵在員工。作為企業的主管,如果能做到以“理”說服人,以“信”感染人,以“禮”規范人,以“法”制約人,以“技”教育人,以身作則帶動人,那么這個企業的隊伍就會堅如磐石,就會在激烈的商戰中無往不勝[1]。
四、厚德載物,和而不同
“君子以厚德載物”,是說有道德修養的人能包容有不同意見的人。孔子說過:“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厚德載物”在歷史上表現為寬容、和諧待人,對各種意見“和而不同”。現在則應理解為以寬容的民族氣度,兼容并蓄中西文化中的優秀成分,自我反省、自我批判民族文化中的消極成分和落后成分[2]。如果身為領導干部都能聽聽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意見,那這個國家、這個民族必能長盛不衰。
五、天人合一
孔子敬天,注重天與人之間的關系,他曾求學于老子,而老子的思想中有順應自然的成分。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中也含有天人合一的內容,他指出人類只有順應自然才能在自然中生存。第一個明確提出“天人合一”思想的是宋代的張載,他認為人民是我的同胞,萬物是我的朋友[3]。今天我們重建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就是要利用傳統文化中的“天人合一”思想作指導,倡導人與自然之間的交融與和諧,堅持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注重環境保護,退耕還林,退湖還草,這就是“天人合一”思想在當今社會的實踐。
六、大一統
漢代儒學家董仲舒順應時代的發展潮流,提出以政治統一為目的、思想統一為手段的“大一統”思想,并通過加強封建王權,利用國家力量達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目的,統一了思想,從而將中國統一國家的發展同中華民族的發展置于同一軌道。強大的統一國家政權為中華民族凝聚力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經濟和政治保障,同時日益增強的民族凝聚力,也為中國的發展提供了內在的保證。儒家的大一統意識是凝聚華夏民族的精神支柱,是現代集體主義思想和國家統一意識的基礎,對維護社會的安定統一和祖國統一大業有極大的現實指導意義。
七、道德規范意識
儒家特別崇尚道德規范,其思想不僅理論完備、自成體系,而且注重知行合一,強調道德實踐。儒家認為,人有兩種生命:一是生理生命,二是德性生命。生理生命短暫,德性生命永恒。如果兩者發生沖突,應以生理生命去成就德性生命,這就是儒家一直倡導的“殺身成仁”“舍生取義”。如何更好地在安身立命的價值觀層面發揮以儒學為主導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積極作用,是我們當前加強思想道德建設,實施立德樹人工程應深入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牟鐘鑒.儒學是推動世界文明對話的重要精神力量[J]. 探索與爭鳴,2005,(1).
[2]孫聚友.儒家人的存在完善思想論析[J].東岳論叢,2015,(12).
[3]楊敬栓,范紹軍.儒家“忠恕”對當今司法之借鑒[J].山東審判,2015,(5).
(作者單位:安徽省全椒縣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