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昊
摘要:2015年12月10日,2015年諾貝爾獎頒獎典禮在瑞典首都斯德哥爾摩舉行,包括中國女科學家屠呦呦在內的10位諾獎桂冠得主出席儀式并從瑞典國王卡爾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接過獲獎證書。作為第一個進入諾貝爾頒獎典禮現場進行報道的中國媒體,寧波廣播電視臺派出了記者在為期7天的諾貝爾周發回了大量的報道,同時這些記者也成了眾多媒體的采訪對象。本文作者作為其中的一員,其心之所系,心中所想,就成了地方媒體參與國際事件報道難得的記憶。
關鍵詞:諾貝爾周 體會 寧波聲音
從瑞典斯德哥爾摩回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我依然還沉浸在那種緊張興奮的情緒之中。這種情緒陪伴著我和同事度過了諾貝爾周報道的七天時間,當我回想起來,也許這會是我記者生涯中最難忘的一次報道了。寧波籍科學家獲獎,寧波廣電派出前線采訪組,和寧波藝術家以及非遺傳人同場交流,成為第一個進入諾貝爾頒獎典禮現場進行報道的中國媒體,這些都將成為這次諾貝爾報道之行難忘的注腳。七天時間,發回13篇電視新聞報道,和寧波電臺、浙江之聲、浙江教科頻道新聞進行4次電話連線,傳回數不勝數的新媒體照片視頻素材。另外,接受了MBS日本每日放送新聞株式會社兩次專訪,以及中央電視臺歐洲站的采訪,可以說順利甚至超量地完成了出發前的任務布置。回憶這一段經歷,作為新聞工作者,我有一些東西想和同行分享。
首先,參與國際性事件的新聞報道,和往常的慣例大相徑庭。在這一過程中,記者一定要做到快、準、狠。和我們之前做出國報道,事先和當地華人、大使館等聯系好,預先確定好采訪議程不同,諾貝爾獎這種國際新聞事件有其獨特性,所有的議程、對接都是事先由新聞中心直接確定,并且會提前公布在其官方網站上,以供記者挑選感興趣的事項設置采訪。這些活動大多數都需要事先注冊、登記,記者要以個人名義事先進行聯系、登記。由于這些活動大多有現場媒體人數的限制,因此一定要盡早溝通。所以“快”是首要條件。這一次我在接到報道任務之后立即登陸諾貝爾的官方網站,輾轉尋找到頒獎典禮的電視媒體負責人,當得知在頒獎當天有一個小時的時間開放,全球電視媒體申請內場提前拍攝和現場口播錄制,一共是六家,每家10分鐘后,我就趕緊寫了一封聲情并茂的信,告訴組委會我們是2015諾貝爾醫學獎獲獎者屠呦呦教授的家鄉媒體,作為首位獲得自然科學類諾貝爾獎的中國人,屠教授的諾獎之行是我們迫切關注的;同時,在這樣的典禮上,有中國媒體在現場的形象展現,更是媒體的突破,希望對方同意。在多方溝通下,最后組委會還是把一個進入內場拍攝和口播的機會給予了我們。也因此,我成為了第一個進入諾貝爾頒獎典禮會場錄制現場口播的中國記者。
其次,在眾多的官方活動中,經常有機會遇到大牌嘉賓出席的機會。在國際性活動的現場報道中,記者一定要快速、準確地找到這些采訪對象。因為只有在那一種場合,采訪對象不會因為你所屬媒體的國別甚至是級別而拒絕記者。這一次,我和同事抓住諾獎獲獎者演講的時機,主動上前采訪到了瑞典皇家科學院秘書長Goran K.Hansson以及有醫學諾獎之稱的蓋爾德納基金會主席John Driks,并且意外地得到了他們對我國中醫藥的高度評價和期許。
第三,在這些采訪中,一定要做到“狠”,也就是膽大心細。雖然像諾獎這樣的國際高級別事件有完善的新聞組織體系,但難免也會有閃失。在2015年12月6日的新聞發布會上,包括我們在內的多國記者在確認進場的時候遇到了突發情況。很多事先和組委會申請確認好的記者都無法在進場名單上找到自己的名字,將近有七八個記者被擋在了門口。眼看著發布會馬上就要開始了,我作為幾位外國記者的代表和現場安保主管進行了交涉和溝通,又拿出事先和組委會的郵件以及傳真往來作為憑證,最后成功地把大家帶進了會場。在溝通中只要保持有理有據,組織者還是能就事論事有失誤就改的。在第二天的演講活動安檢時,我們的名字就赫然記錄在案了。
在這一次的前線報道中,我和同事還承擔著另一項任務,就是在完成電視報道的及時回傳之外,還要肩負新媒體的素材采集任務。寧波廣電集團多媒體新聞中心特意為此次瑞典之行組織了精兵強將,24小時值班,確定最新的獨家消息在新媒體首發,獨家視頻和報道在第二天的常規新聞節目中展現。同時,我還需要配合廣播的早間新聞節目進行電話連線。在現場我和同事明確分工,他拍視頻以及整體架構,我拍照片和完成現場口播以及采訪,然后第一時間將照片回傳國內制作新媒體快訊。緊接著在當天晚上制作視頻新聞,并且錄制電話連線內容。雖然我們恨不得多一雙手,多拍一些素材;恨不得多睡幾個小時,以此來克服時差下工作的挑戰,但是在報道的逐漸推進中發現,我們不僅是寧波電視也是廣播、新媒體、省級媒體甚至國家級媒體的新聞來源集散地。我們的報道內容覆蓋了電視、廣播、網絡甚至行業雜志。早間廣播、24小時網絡訊息更新、晚間電視新聞,在前方團隊成員支持,后方領導的指揮和編輯團隊的配合下,諾獎前線報道成為了一條橫跨時區、全天候的新聞線。從某種程度上,這也是媒體融合大趨勢在微觀事件上的一次體現。
整個諾獎周的報道中,因為身體的原因,屠老除了出席新聞發布會、演講以及頒獎典禮和晚宴之外,沒有參加任何其他的活動。出于對老人的體貼和尊重,我們在報道中更多地把筆墨放在外界的反映上,從中挖掘寧波元素。一個是從周邊也就是國際專家評委、國際媒體的角度來采訪外部對屠老的印象和評價;另一個就是結合此行中瑞文化對接活動上,記錄寧波國家級民樂演奏家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金銀彩繡傳人的現場表演,盡量突出寧波元素。依循這兩個方向,我們采制到了十分精彩的內容,尤其是國際頂級醫學家對中醫的認可和期許,以及國外音樂家和寧波民樂演奏家的惺惺相惜。更讓我們意外的是,包括日本媒體和央視在內的不少國際級媒體,把我們這個報道團、表演團當成了采訪對象。通過對我、對藝術家的采訪,我們又順利地把寧波的形象、中國的形象傳遞出去。這個也算是意外的收獲了。
這一次出國采訪,讓我們看到了國際媒體的大氣和專業嚴謹。比如說這一次進入頒獎典禮內場的六家國際媒體中,日本就占了四家之多。他們花重金在歐洲租賃了衛星轉播車,做到每場活動能實現日本國內的同步直播,每次都提前兩個小時以上來到現場設機位,安排采訪。這些都給我們今后走出去,實施國際化的報道有著極大啟示。
坦率地說,這次采訪由于是直接和國外組委會對接,采訪議程存在著眾多的變數,需要隨時進行溝通調整。同時由于和國內時差的存在,為了搶新聞第一時間能播出,我和同事每天基本只能睡4個小時左右。雖然很辛苦,但是報道的成果確實讓每一個人都感到確有收獲:在一個精誠合作的小團隊里,用和國際大媒體無法相比的設備以及人員配置,完成了寧波電視史上對外報道的突破,促成了寧波城市名片的傳播。(作者單位:寧波廣電集團)欄目責編:陳道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