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昌玉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大量的農村人口涌向了城市,綦江區也不例外。但大量農民進城后,并沒能真正市民化,而是受觀念、體制以及進城農民自身素質的影響,進城農民的“半城市化”表現嚴重,其原因也涉及到多個方面,只有政府、社會,以及進城農民自身三個方面共同著力,才能很好地解決進城農民市民化的問題。
【關鍵詞】進城農民;半城市化;表現;原因;對策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快速推進,綦江區進城農民的數量已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這些群體,由于受觀念、體制、以及進城農民自身素質的影響,“半城市化”問題比較突出,并逐漸演變為進城農民和城市居民的首要矛盾。
一、綦江區進城農民“半城市化”的表現
綦江區進城農民工為本地區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但由于受社會觀念、制度等種種因素的制約,進城農民的生活現狀令人擔憂,存在諸多問題。
一是就業隨意化。進城農民工由于受學識和技能的局限,他們的就業主要集中在服務業、建筑業、零售、餐飲、制造業、交通運輸等勞動密集型,技術水平低的行業中。這些行業,由于流動性大,規模偏小,缺乏系統科學的管理,他們的就業也就處在一種比較隨意的狀態,勞動工資,權利保障等也存在諸多不穩定因素。
二是居住邊緣化。進城農民受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他們的居住地大多集中在房價相對較低或者城市布局的老城區。即使是居住在城市的安置房,其地理位置也相對較偏,并且在某種程度上,還形成了“城中村”的奇怪現象。
三是生活孤島化。進城農民生活的圈子比較較,娛樂方式非常單一,加之城里人歷來對進城農民的歧視,讓進城農民在生活上和情感上都非常孤獨。在進城農民中,有一半的人在不同程度上都患有抑郁癥,生活的孤島,讓他們錯失了城市的美好。
四是聲譽污名化。進城農民往往被冠以素質差,文明程度低的不良形象。加之部分進城農民,愛占便宜,斤斤計較,甚至還有人出現小偷小摸的現象,這些少部分人群,對進城農民這一整體都造成了極壞的影響,社會聲譽較差,市民對他們充滿了排斥。
五是發展削弱化。進城農民對自己未來的人生規劃較少,有許多人善于安于現狀,享受眼前的滿足,對自我能力素質的提升關心較少,甚至吝嗇于在這方面投資。因此,他們的自我成長速度較慢,發展能力比較薄弱,與城市日新月異的發展節奏格格不入,不能很好地適應城市里的新生活。
六是認同內卷化。所謂的“內卷化”,是指進城農民認為自己不應該再是農村人,因為居住在城里,好歹也算是城里人。但實際上,他們并沒有被城市人所認可。在城市人心中,他們仍然被定格為“進城農民”。
二、綦江區進城農民“半城市化”形成的原因
一是思想觀念障礙。由于歷史原因形成的農民特點以及對農民不客觀、不全面的看法,長期存在的城鄉差別,特別是計劃經濟時代城鄉二元戶籍制度,在農民和市民身份之間劃出了一道天然鴻溝。再加上城鄉就業問題的嚴重性和進城農民自身素質的局限性,造成了部分市民,甚至部分城市決策者和執法者,在思想觀念上存在對進城農民根深蒂固的偏見和行為上的狹隘偏激的歧視。這就從思想源頭上,造成了進城農民的“半城市化”問題。
二是體制制度障礙。戶籍、勞動就業、工資福利、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城鄉有別的二元制度,成為了綦江區進城農民“半城市化”的主要因素。正是城鎮居民的權利待遇與城鎮戶口掛鉤的城鄉二元戶籍制度,以及工資支付和保障制度、勞動合同制度、就業服務和培訓制度、勞動保護制度等在內的勞動就業制度的不完善,城鄉不統一、不健全、不完善的社會保障制度,差異較大的城鎮教育制度等,成為了進城農民實現市民化,融入城市的主要障礙。
三是經濟狀況障礙。進城農民由于到城市生活的時間相對較短,經濟狀況較之市民,普遍要差一些。一方面是城市的高消費水平,另一方面則是進城農民的低收入,這二者之間形成的突出矛盾,注定了只有低收入的他們,只能在城市里進行低消費。市民日常生活的消費場所,成為了他們不可企及的地方。生活場所的“剝離”,也讓他們不能很好地和城市融為一體。
四是自身素質障礙。進城農民能否去“半城市化”,真正成為城里人,除了思想觀念上的壁壘,制度的障礙,經濟狀況的制約外,還取決于進城農民自身的素質和自我發展的能力。綜合素質較高的進城農民,進城后容易獲得較多的就業機會,容易獲得相對穩定的職業和較高的收入,而且還會盡快縮短與市民的差距,培育市民觀念,得到市民及其社會管理者的認同,更好地融入市民社會。
五是社會關系障礙。在中國,人際網絡中相互信任關系多是以血緣和地緣為中心的,進城農民由于喪失了原有的社會關系,但在城市中新結成的社會關系網絡又難以為進城農民提供向上流動的機會。因此,他們的交往群體一般也是跟自己身份差不多的進城農民。由于長期疏離了市民素質的潛移默化,這在一定程度上滯后了他們市民化的進程。
三、綦江區改善進城農民“半城市化”的對策建議
由于進城農民“半城市化”形成的原因比較復雜,解決的措施也需要多管齊下,才能真正改變進城農民“半城市化”的問題。
一是政府層面挑大梁。必須創新制度,改革戶籍、勞動就業、工資福利、社會保障、教育、醫療等城鄉有別的二元制度,逐步建立和健全城鄉基本統一的一元制度。加強進城農民的就業培訓,綜合素質培訓,提升他們的就業技能和整體素質,在更好地適應就業的同時,彰顯一個市民應有的文明素質。政府應充分考慮到進城農民收入低的現實狀況,在進城農民市民化的進程中加大投入,助推進城農民市民化的進程。
二是社會層面作補充。通過堅持不懈的宣傳和教育,轉變城市居民和進城農民的觀念,消除相互的誤解和對進城農民的歧視,改善相互關系,使進城農民更好地融入城市。建立進城農民幫扶志愿者組織,主動深入到進城農民身邊,通過自身的幫扶行動,讓進城農民充分感受到城市的接納和溫暖,避免自卑心理導致的自閉行為。媒體要充分做好宣傳引導,多發掘進城農民身上的閃光點,多報道進城農民的正面形象,以先進典型引領廣大城市居民轉變對進城農民的歧視,使他們樂于接受進城農民,并為之提供必要的幫助。
三是農民自身求上進。進城農民要去“半城市化”,成長為真正的市民,還必須加強自身素質的提升。要善于學習勞動技能,通過學得一己之長,提高在城市生活中的謀生本領。要善于學習城市文明,克服許多在農村的生活陋習,明白“到哪個山頭就應唱啥子歌”,而不應是以自己固有的生活方式,在城市生活中我行我素。要善于做好自身的心理調節。既不能因為受了點歧視便固步自封,也不能因為對城市居民的敵視便狂妄自大,內心熱愛這座城市以及城里的居民,才會快速地融入城市。要主動向善向美,遠離丑惡行為。進城農民要自己給自己掙面子,而不是丟面子。盡管進城農民經濟條件普遍不是很好,有時候個別家庭還會出現經濟危機,但君子愛財,也應取之有道,進城農民更應加強對自身行為的約束,不要因自己一時的沖動給進城農民這個群體抹黑。
【參考文獻】
[1]朱逸,紀曉嵐.風險社會視閾下新生代農民工社會福利芻議[J].社會工作,2011.9.
[2]李蘇.我國失地農民問題研究述評[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1.5.
[3]簡新華.新生代農民工融入城市的障礙與對策[F].求是學刊,2011.11.
[4]王高歌.新生代農民工市民化進程中的社會保障探究[J].新經濟,201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