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文靜
【摘 要】經濟倫理學之所以在我國蓬勃興起,既是我國經濟生活中道德缺損現象的一種反彈,更是我國社會經濟發(fā)展對倫理道德的內在要求,也是建立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迫切需要。本文旨在通過分析當今市場經濟下的道德問題,從而揭示出產生這些問題的原因,并提出市場經濟下道德建設的有效途徑。
【關鍵詞】市場經濟;道德淪陷;表現;原因;途徑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我國的經濟增長迅速,在這個生活節(jié)奏快,競爭壓力大的背景下,人們對金錢和利益的需求越來越大。利益是市場經濟的主要驅動力,商人通常都是追求利益最大化,這就與本身具有約束特性的道德產生了碰撞和摩擦,對利益不合理地追求使得市場經濟中道德淪陷的現象也日益嚴重。
一、市場經濟中道德淪陷的表現
(一)強買強賣,捆綁銷售
現在,大到企業(yè)小到便利店,都存在著捆綁銷售或者強買強賣的現象。比如:長途汽車站或者火車站這種流動人口多的地方,就有強行要求旅客買書報雜志的小販;廣州天河區(qū)崗頂的百腦匯商城發(fā)生多起強買強賣事件。除了強買強賣,另一個現象就是捆綁銷售,在生活中,筆者也遭遇過捆綁銷售,筆者曾經多次在一個長途汽車站買票的時候,在完全不知情并且沒有得到本人同意的情況下被捆綁銷售了乘車保險。類似的捆綁銷售還有很多,這些都是不道德的行為。
(二)缺斤少兩,作假摻假
一些無良商家,有的甚至沒有經營許可,為了獲取利益,缺斤少兩,制造假冒偽劣商品或者是在售賣的商品中摻假,毫無道德可言。我們在生活中也會遇到缺斤少兩的事,比如路邊的水果攤,有的老板用的是缺斤少兩的桿秤,稱重的時候看起來是足斤的,回家用電子秤稱出來就會少好幾兩。另外,網上購物作假摻假的現象也很嚴重,很多無良賣家打著名牌的頭銜,用正品的圖片來做廣告,而最后實際賣給買主的確是質量差的仿冒品,完全不在乎自身的信譽和消費者的權益。
(三)欺行霸市,態(tài)度惡劣
生活中,很多大的企業(yè),或者是后臺比較硬的企業(yè),長期進行不良競爭,欺行霸市,而且“以貌取人”服務態(tài)度十分惡劣。就拿國企電信來說,網上前前后后爆出來很多關于電信集團的負面新聞,比如:壟斷當地網絡安裝、收費高、服務態(tài)度惡劣等等。還有很多“以貌取人”的商家,這些商家多是以一些有名的品牌為主,這些商家的部分銷售員在銷售時很會“察言觀色”,對待不同的人,他們會擺出不同的態(tài)度,當感覺消費者是有錢人時,態(tài)度就恭敬熱情,當感覺消費者買不起時,就不搭理人。這些毫無素質毫無道德可言的行為,不只是傷害了消費者,侵犯了消費者的正當權益,更是違背了市場交易原則,擾亂了市場秩序,給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造成了十分惡劣的影響。
二、造成市場經濟道德淪陷的原因
(一)市場經濟自身的不足
我國的經濟體制是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國企在我國的市場中占據了重要的位置,現在,部分國家企業(yè)缺乏一種自主的生存意識,大家都是只看眼前,看自己在位時能撈多少,也不會去真正嚴格的管理,員工每月按時拿工資,也不需要創(chuàng)業(yè)績。因此,一些國企的員工服務態(tài)度惡劣,很多領導任人唯親,搞裙帶關系,嚴重違背道德原則。
其次,私企中也存在很多違背道德的現象。國企有著國家的支撐,而私企是私人企業(yè),面臨的競爭壓力要大很多。想要在強有力的競爭當中生存,很多私人企業(yè)之間就開始了不良競爭,對外做起了通過侵害消費者的權益來獲取利益的不道德、不合法的事情,對內壓榨員工,無理加班,或者拖欠工資。
第三,市場的資源配置是通過市場自身的供求關系的調節(jié)和國家的宏觀調控,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自發(fā)性,而且市場機制的有效作用是以充分競爭為提的。但是在現實經濟中,自由競爭的結果往往會導致壟斷的產生,而壟斷本身就是一種不道德的行為。
(二)外來文化的影響
經濟全球化讓世界各國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軍事等方面的交流愈發(fā)密切。這些年,我國一心尋求經濟發(fā)展,忽視了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許多其他國家的文化流入國內,對我們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巨大的沖擊,給國民帶來了一定的影響,其中,歐美文化和日韓文化帶來的影響最為明顯。另外,各地政府為了提高自己的業(yè)績,放松標準,大批引入外資企業(yè),同時引入了很多問題。現在,部分國人對國外的商品和文化盲目崇拜,一些外資企業(yè)抓住國民的這種心理,謀取暴利,擾亂國內市場秩序。
其次,國內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利己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這些觀念使人們過多的注重個人利益而忽略他人、集體、國家的利益,從而導致社會秩序混亂。
(三)道德的約束力太薄弱
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tài),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準則與規(guī)范,看不見摸不著,只能我們自己去感受他,遵守它。但是,正因為道德不受法律的保護,相關法律又不夠完善,所以它的約束能力大大降低,商人們總是想方設法的在不犯法的情況下追求利益最大化,為了謀取暴利打擦邊球,鉆法律的空子。在他們眼里,做一個有錢人遠遠比做一個有道德的人重要得多。
其次,道德標準缺乏穩(wěn)定性,在發(fā)展迅速的當今,人們心目中的道德標準在不斷地變化,當學校的教育跟不上社會的變化的時候,課堂上的道德標準就跟社會上的道德標準對不上號,有的甚至產生沖突,此時道德往往就會流于形式,發(fā)揮不出它真正的作用。
三、市場經濟道德建設的途徑
要解決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淪陷的問題,就要正確把握市場經濟與道德在社會發(fā)展中的關系,要及時調整和更新原有經濟模式下的道德原則,讓利與義得到平衡。市場經濟唯有借助道德,才能更好地實現對經濟人行為的管理,從而保障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fā)展,道德是維持市場經濟活動從而保障其存在和發(fā)展的內在機制,沒有了道德,市場經濟也無法存在。
(一)調整道德原則,完善法律法規(guī)
我國現有的道德原則與我國當前市場經濟的實際情況不相符合,存在著很多問題甚至沖突。我國原有的道德原則傾向于壓抑甚至鄙視市場經濟中自利的一面,突出利他的一面,大多數時候將商人對個人利益的追求歸類于不道德的行為。但是,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新的經濟模式他凸顯出了個人利益的重要性,使得一直受到道德壓抑的自利層面在市場經濟模式下的作用越來越明顯。犧牲個人利益,注重他人和集體的利益,在動機上看起來是高尚的,但是,這對于市場本身、商人個人來說,這樣的經濟交易是沒有效果的。雖然這種行為可以看成是商家品德高尚,但是這很有可能會對消費者貪圖小便宜的行為起到一個鼓勵的作用,令消費者又陷入道德淪陷的深淵之中。因此,我們傳統的道德原則一定要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經濟體制的變化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創(chuàng)新,只有這樣才能適合當前的市場經濟模式。
其次,道德是原則,法律是底線,法律是道德的延伸,是道德加上國家強制力。想要人們在追逐利益的時候自覺遵守道德規(guī)范,就應該要完善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來保證道德原則的約束力能夠起作用。
(二)加強道德教育,鼓勵道德典范
德育則是素質教育中的一個很重要的部分,是為了培養(yǎng)人們的品質德行。道德教育是德育的一個內容,加強道德教育,是為了提高人們的道德水平。道德教育應該從學生時代就開始進行,學生從小就受到良好的道德教育,有助于日后成為一個有道德的人。另外,在社會這個大平臺上,更是應該加強宣傳,可以通過流動宣講或者在公共區(qū)域打出標語等形式,為人們普及道德規(guī)范的相關知識,爭取提高全員的道德水平。
其次,相關部門應該大力地支持和鼓勵市場中的道德模范。市場經濟下也不乏遵守道德利人利己的優(yōu)秀企業(yè),優(yōu)秀商家。不道德的行為我們應該譴責打擊,遵守道德的我們就應該表揚鼓勵,并且把這些優(yōu)秀的商家企業(yè)作為一個模范,作為一個榜樣,讓其他商家企業(yè)來學習,形成一個積極的、良好的影響。
總的來說,經濟全球化讓人們進入了一個越來越浮躁的狀態(tài)之中,如果人們都追求利益,如果整個市場都放棄道德,那么市場經濟總有一天會分崩離析,產生我們想象不到的惡劣影響。因此,在追求金錢,追求利益的同時,我們也要堅守道德原則,做一個有道德的追求者。
【參考文獻】
[1]龍玉蘭,吳萍,田恬.試析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之關系[J].內江師范學院學報.2009-12-15.
[2]田雪飛,鄭錦超.淺析市場經濟條件下的道德重塑[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2011-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