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SPSS20.0軟件,以對長沙市岳麓區拆遷安置社區R社區196名調查對象為樣本,對新市民的就業現狀、待業者就業意愿和期望進行了較為詳細的統計和分析。并根據新市民在就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的對策,以期對解決拆遷安置居民再就業,盡快適應城市生活有所裨益。
關鍵詞:安置社區;新市民;就業
中圖分類號:D66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864X(2016)03-0000-03
一、引言
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化、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2011年我國歷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超過農村人口,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超過50%,城鎮人口達到6.5億。伴隨著我國高速發展的城鎮化而來的,就是各城市對建設因素用地需求的大量增加,從而使城市的發展不得不向周邊地區擴展,進而造成城郊土地被大量征用。“隨著城市國有土地供應的飽和,針對城郊集體土地的征地拆遷就成為國內各大城市推進城市化水平的首要途徑。” ①而大規模地城郊集體土地的征地拆遷催生了“新市民”這一龐大的特殊社會群體。這些新市民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地后,雖得以住進樓房、獲得了城市居民戶口,但在生活方式、固有價值觀念和行為習慣等方面仍保持農民角色意識和行為,沒能真正融入都市生活。新市民能否順利就業,不僅關系到新市民自身能否安居樂業,而且對社會的和諧穩定具有重要影響。
二、R社區就業狀況
(一)R社區新市民基本情況
就業者的基本信息
在梅溪湖196名調查者中,有42名已就業者,占總樣本的21.5%,他們目前已經順利實現了就業,且均從事非農工作,表1-1為就業者的基本信息。
從表1-1可以看出,42名待業者有以下特點:男性就業人數明顯多于女性,這樣有可能與樣本中的男女比例相關;文化程度偏低,以小學和初中為主,有高中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僅占47.6%,其中擁有本科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7.1%;100%的就業者身體健康;90.5%的已就業者有配偶,比例較高。
就業者的就業現狀
(1)工作形式。76.2%的已就業新市民都是受人雇傭(打工),僅有23.8%的新市民從事自由職業。已就業的42名新市民全都從事非農工作,在第二產業就業的有10人,主要集中在裝修和工程建筑方面;27名新市民從事第三產業,涉及的工作種類有保安、保潔、出納、司機、導購、小學教師、公司職員、園林綠化等。
(2)月收入(缺省值為1)。在月收入方面,社區已就業者的月收入主要集中在1500-4000元之間,收入水平多處于中低層次。其中,有2人的月收入處于1000元以下,占4.8%;1人的月收入處于1001-1500元之間,占2.4%;10人的月收入處于1501-2500元之間,占23.8%;18人的月收入處于2501-4000元之間,占42.9%;6人的月收入處于4001-6000元之間,占14.3%,;4人的月收入為6001元以上,占9.5%。
(3)工作地點。在工作地點方面,大部分人在長沙市內工作,小部分人選擇社區就業,極小部分人在長沙市外工作。其中,有7人在安置小區內就業,約占總就業人數的16.7%;2人在本社區內就業,占總就業人數的4.8%;15人在河西地區內工作,占總人數的35.7%;13人在長沙市內工作,占31%;有4人在湖南省內工作,占9.5%;1人在湖南省外工作,占2.4%。
(4)工作時間。在工作時間方面,大部分已就業居民的工作時間在8小時左右。其中,有9人的工作時間為8小時以上,占總就業人數的21.4%,有30人的工作時間約為8小時,占總就業人數的71.4%,有3人的工作時間為半天,約占總就業人數的7.1%。
(5)是否擁有經營執照。就業者或其雇主擁有相關的經營執照比例高達80.6%,但仍有19.4%沒有相關經營執照,屬于非正規靈活就業。
(6)工作的獲取渠道。在獲得工作的渠道方面,社區內已就業者獲得工作的渠道基本是通過家人、親友、鄰居介紹,說明強關系對居民就業的工具性支持較大。其中,23人通過家人、朋友、鄰居或親友找到目前的工作,占總體的55%;4人通過勞動力市場獲得工作,占9.5%;9人通過媒體獲得工作,占14.3%;其余6人通過自己求職獲得工作,占14.3%。
(二)R社區待業者的就業期望
從調查分析的情況看,許多拆遷農民多年來都處于無業狀態,盡管多次尋找工作,卻未能如愿,有少部分居民的生活因此竟然陷入了相當困難甚至危急的狀態。很少有人沒有工作是因為錢夠用了或者覺得工作沒意思,絕大多數沒有工作的居民都愿意工作,盡管他們或者因為失去了農活覺得沒有能力,或者就是因為沒有條件、渠道和機會。
1.待業者就業意愿
在130名待業者中,有88名愿意找工作,42名不愿意再找工作(表2-1)。在對愿意找工作的88名待業者進行進一步訪談時,我們了解到他們愿意找工作的主要原因有:讓自己過得更好(21.7%),讓家人過得更好(31.8%),發家致富(16.2%)。
2.待業者就業期望
在130名待業者中,88名待業者愿意在找工作。他們在找工作時考慮的首要因素(缺省值為3)主要有:工作地點(36.0%),工資與福利(25.6%),勞動時間(12.8%),勞動強度(10.5%)。考慮的次要因素(缺省值為6)主要有:工資與福利(34.9%),工作地點(22.9%),勞動時間(14.5%),勞動強度(9.6%),工作環境(9.6%)。
由表2-2可以看出,工資與福利、工作地點、勞動時間和勞動強度是待業者找工作時考慮的主要因素,此外工作環境也是待業者找工作考慮的主要因素。
就業期望包含不同的內容,在此,重點對待業者就業地區、行業選擇、薪酬要求進行統計分析,統計分析結果見表2-3:
首先,從就業地區的選擇來看,本社區內(23.9%)、河西地區內(23.9%)、長沙市內(30.7%)最多,長沙市外(10.5%)的比較少。其次,從行業選擇(缺省值為2)來看,待業者比較看好服務業(53.5%)和建筑業(14.0%)。最后,從最低薪酬(缺省值為3)要求來看,大部分待業者可以接受的最低薪資在1501元至4000元之間,約占78.1%。
三、R社區新市民就業中存在的問題
1.新市民就業率低
在196名調查對象中,僅有42人實現就業,就業率僅為21.4%。就業是民生之本,只有順利實現就業,才能為新市民的新生活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為新市民的美好生活提供支持。
2.已就業的新市民就業質量堪憂
就業質量不高,可以從勞動合同簽訂率低、工資月收入少、工作職業聲望低等三個方面看出來。簽訂勞動合同的比例低,反映出新市民的勞動維權意識還較為薄弱,當發生勞動糾紛時,其基本的勞動權益難以得到保障;也從一個側面反映新市民就業存在不穩定的隱患,就業穩定性差。新市民由于自己文化程度偏低,缺乏就業技能,就業集中在職業聲望較低的職業,工作層次不高。
3.新市民的就業觀念有待轉變
從調查了解的情況來看,新市民在擇業的時候,就地域范圍來看,大部分新市民傾向于選擇離家近的企業,他們希望在長沙市內工作,不希望去市外工作;就工資來看,他們對工資的期望普遍高于長沙市相關職業平均水平。這些不切實際的就業觀念也是阻礙新市民順利就業的重要因素。
四、對策建議
1.著力增強就業能力 ,大力拓展就業渠道
首先,增加待業者的就業選擇。政府或社區可以考慮適當增加社區就業崗位,如社區保安、便民商業、社區車輛看管、環境綠化美化、物業維修、專業服務等工作崗位。
其次,增加待業者的就業能力。對于有培訓意愿的待業者,政府、社區或企業應該增加就業技能培訓,增加就業的可能性和工作能力。在培訓內容的選擇上,應該盡可能因人而宜,充分考慮不同待業者的就業需求,提高針對性。
第三,激發待業者的就業意愿。不能完全否認存在高不成低不就的情況, 部分待業者自身技能、文化程度與過高的薪酬要求存在明顯的距離。應促使這部分待業者轉變就業觀念,回歸現實,腳踏實地,激發其就業積極性。
第四,政府或社區提供更多的就業信息,拓寬待業者就業信息的獲取渠道,政府或社區盡可能推薦或提供工作地點較近、技術要求較低、工作強度適中的工作,針對女性待業者,還要考慮工作時間和工作強度,盡可能推薦安排工作時間自由、工作強度較小的工作。
最后,激發待業者的就業動機。在待業者中,想找工作的待業者更多是出于經濟方面的考慮,對于個人精神需求和價值體現考慮不多。所以,政府或社區為待業者推薦或安排工作時,首先應該考慮滿足待業者的基本物質需求,之后在考慮精神需求。
2.大力創造創業條件,提供創業幫助
首先,要有針對性的開展創業引導幫助工作。在引導和促進新市民創業的工作中,應當將工作重點放在一些重點對象上,有針對性的著重培養那些創業意愿較強的居民,比如年紀相對年輕的居民。對于一些掌握一定技能,并有豐富的經驗的新市民,可以采取先引導、先幫助的方法,讓一部分的新市民先創業。這一部分居民的成功創業將在新市民中營造出良好的創業氛圍,從而激發另一部分新市民創業熱情。而在這個引導幫助的工作中,政府或相關部門也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帶動一個地區的新市民創業。
其次,提供合理有效的幫助和指導。在指導和幫助新市民創業過程中,要注意結合新市民自身的特點,包括其行業偏好、個人優勢和困難等,提供有針對性的幫助。而在調查中反映的新市民普遍存在的一些問題,則開展普遍性的幫助與服務。
3.大力開展技能培訓,強化信息服務
一是健全新市民就業培訓機制。新市民的就業培訓需求是和市場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政府部門需要了解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培訓,什么類型的培訓適合他們。根據市場的培訓需求,通過招標方式,為新市民就近就業提供全面的職業技能培訓和職業技能鑒定服務,不斷提高職業素質、增強就業能力
二是多渠道提供就業培訓信息。就業培訓能否取得良好效果,一方面取決于培訓機制是否完善,另一方面被培訓者的認知程度。往往新市民們都比較看重眼前能夠看到的利益,如果他們看不到培訓能夠帶來的好處,那么就會導致他們對對培訓興趣不高,這就直接影響了新市民的就業創業狀況。因此,政府部門需要加大就業信息和政策信息的宣傳力度,爭取讓更多的新市民獲取到信息。
注解:
①蘭明濤.城郊征地拆遷中的新市民生計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參考文獻:
[1] 蘭明濤.城郊征地拆遷中的新市民生計問題研究[D].中央民族大學,2012.
[2] 席東欣.城市化進程中失地農民就業問題研究[D].佳木斯大學,2013.
[3] 何德海.中國失地農民就業問題—以哈爾濱市為例[D].吉林大學,2012.
[4] 毛芳.征地農轉非人員就業研究——基于潼南縣桂林街道的調查數據[J].西南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8).
[5] 朱冬梅、方綱.城郊失地農民就業意向、就業選擇與社會支持網絡研究——以成都市龍泉驛區、郫縣、都江堰市為例[J].城市發展研究,2008(1).
[6] 張馨予.國家征地后失地農轉非人員就業問題研究——鄭州市三個城中村的調研報告[J].考試周刊,2010(5).
作者簡介:張作俊(1989.05-),男,土家族,湖北利川人,碩士研究生,中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研究方向:民政社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