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文平
摘要:數學是基礎教育的基礎學科,又是思維體操的學科,是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的重要學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面向全體學生落實創新教育,加強對學生創新意識的培養,是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的責任。本文從四個方面論述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培養;創新意識
在知識經濟的時代,強烈的創新意識,旺盛的創造能力日益成為構筑人的素質、形成人的力量的根本要素。在未來社會中,一個完全沒有創造力的人其生存質量是不理想的。知識創新的基礎在教育,培養出具有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新人,是當今素質教育的核心所在。從小加強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初步的創新能力的培養,對于實施素質教育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如何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創新意識與創新能力呢?筆者談談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做法。
一、創設情景,培養創新意識
創設情景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心理取向。要讓學生在教學過程中發現問題和積極探求,必須營造一種民主、寬松的課堂氛圍,讓學生的思維自由奔放。只有在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下,學生的創新意識才能得到充分培養。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學生對數學學習產生濃厚的興趣時,也就形成了學習的內動力,心理學研究表明,積極的思維活動是建立在濃厚的興趣及豐富的情感基礎上的,創設情景,是激起學生學習興趣,創新思維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情景,不斷激發思維的熱情和情趣,使學生處于一種積極思維的狀態。除了要遵循教學大綱的要求,扎扎實實地完成基礎知識,還要注重培養學生敢于突破教材,敢于突破自我。鼓勵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思維越活越好,思路越寬越好,質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爭論得越激烈越好,觀察得越細越好。這樣的教學目標的確立,不僅有利于基礎知識教學目標的完成,同時也為學生為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如教學“圓柱的體積”,我在引導學生探求體積公式時,有步驟地創設了如下的問題情況激發學生期盼獲得新知的好奇感覺。第一步,試求圓柱體玻璃容器中水的體積。出示實物,提出問題后,學生對此興趣盎然,卻又一時難以說出答案。有幾個學生試著說,能否“將圓柱體的水倒入長方體容器中,轉化為求長方體容器中水的體積。這一想法,得到大家認可。第二步,我順水椎舟,問如果將“圓柱體的水”換成“圓柱體的橡皮泥”,又該怎樣計算它的體積呢?這一問題激起孩子們更強的好奇感。經過思考,有學生提出將它捏成長方體,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第三步,我又追問,如果換成“圓柱體木塊”呢,你能計算出它的體積嗎?木塊不能倒,也不能捏,又遇到新的難題,進一步激發學生想獲得新知的感覺。學生思考后.認為可以將它浸入長方體容器的水中,用測量排擠出同體積的水的辦法來測知,正當學生思維活躍,為解決了難題而高興時,我又展示問題的焦點:假若是電影劇院大門前的圓柱體水泥柱子,你能想辦法計算嗎?學生情趣更高漲了,這時我趁熱打鐵,組織他們討論,學生深切地感受到,要解決這個焦點問題,必須從長方體與圓柱體體積的關系中尋找一個計算圓柱體體積的計算公式。
由于老師注意創設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生爭先恐后地發表自己的意見。這樣,既活躍了課堂氣氛,又培養了他們的創新能力。
二、培養合作精神,激發創新思維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教師教,學生學。學生只不過是一個接受知識的“容器”,沒有什么創新可言。因此,其知識更新的“內化”程度很低。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教學中如果養成合作的習慣,不僅有利于學生之間的相互補充,而且增強了交流及整體競爭意識,也利于激發學生自我創新精神的形成,發揮自己的創新才能。
三、聯系生活實際,讓學生想創新
數學是一門研究現實世界中空間形式和數量關系的學科。數學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滿著數學。學生的數學知識與才能,不但來自于課堂,還來自于現實生活實際。因此,我們要把數學和學生的生活實際聯系起來,讓數學貼近生活,使學生感到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學起來自然、親切、真實。
四、體驗成功快樂,讓學生愛創新
每個學生都有創造欲望。創新教育就是使每個學生都能意識到自己的創造能力,并在創造活動中感受到創造的愉快和歡樂。認識到這一點,在教學中,總是要設法為學生安排“創造”的機會,并使各類學生都能體驗到成功的愉悅。
如,讓學生自編數學小報。小報的內容可以是學生自己談學數學的體會,平時的錯例,數學趣題,也可以轉載其他數學報上的文章。一般兩三個同學合作完成,他們共同設計,然后分工抄寫、美化。在完成一張小報編制的過程中,既要考慮內容可讀性,趣味性,又要考慮排版新穎、巧妙,整體效果別具一格,這一切處處滲透著創新。自編數學小報解放了孩子的大腦、雙手,讓學生在動腦動手中培養了合作意識、創新精神,有利于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并能真正地體驗到成功的快樂。
總之,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初步的創新能力是時代賦予我們的艱巨任務。為培養出更多適應現代化建設的高素質人才打基礎,我們教師首先就必須具有創新意識、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努力開拓創新教育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