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洪
摘要:本文從教學實際出發,闡述了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必要性,并結合自身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實際做法及收效,總結并提出了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有效途徑,供廣大物理教師參考;同時提出了在物理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時遇到的實際問題,供廣大物理教師討論,以期促進今后在初中物理教學過程中學生多方面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初中生;物理;自主學習;“皮格馬利翁”效應
一、認識到物理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提高學生對物理的興趣
由于應試教育以及其他眾所周知的原因,物理在世人心目中的評價可以用“抽象”、“古怪”、“太難”、“變化多端”、“既有用又無用”等名詞來概括。初中學生在剛剛接觸物理學科時,已經接觸了語、數、外等其他學科較長的時間,這時靈活運用“皮格馬利翁”效應既可以避免已有基礎對起始學科的干擾,又可對學生將來的學習樹立起一定的信心。
在這里需要注意的是教師的期望需要建立在充分了解每一個學生的基礎上。教師對學生的期望應該恰當,不宜過低也不宜過高。過低的期望容易使學生放松對自己的要求,當然學生也感覺不到教師的信任;過高的期望超出了學生的實際可接受性,學生即使通過努力也達不到要求,他們的積極性會遭到打擊。而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寄予適宜的期望,是教師教育機智的體現,也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在實際教學中獲得成功的關鍵所在。
二、實施“問題本”制度,及時抓住每一個學生的每一個閃光點
初中學生在接觸物理學科的前期,由于缺乏有意識的培養,不會對生活現象進行觀察,不能將生活實際與物理知識聯系起來,這時就需要教師對他們進行有意識地引導,所以筆者在實際教學中推行了“問題本”,要求學生將生活中或者是電視、電影中所出現的、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以書面的形式寫在本子上,與筆者進行交流。比如,在學過熱學知識后,有一位學生通過問題本向筆者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阿拉伯人多穿白色長袍,而生活在沙漠中的貝多因人卻穿黑袍?你不是說顏色越深的物體吸收熱輻射的本領越強,他怎么不怕熱?關于這一問題,目前初中物理教學并不要求,教師采用的方法多為回避。而筆者先肯定了他的提問,讓全班學生一起來討論這一問題,同時給學生補充了“熱傳遞”這一新知識,最終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得出了正確的結論:顏色越深的物體吸收熱輻射的本領越強,貝多因人穿黑袍,可加強物體表面的空氣對流,加速汗液蒸發,從而感到更涼快。這樣一來,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疑問,還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授予學生以新知,一舉多得。而那名提問的學生也因為受到筆者的表揚和鼓勵,對物理學習的興趣猛增,勁頭十足,物理成績也有了長足的進步。這對他以后繼續學習深一層的物理知識,打下了較好的興趣基礎。
不可否認,采用這一方法以來,筆者的工作量大大增加,但與此同時卻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長期以往,筆者所教授的學生對物理的熱愛要遠遠高于其他學生,成績亦然。
三、“自主”中的“他主”,在教學中發揮教師應有的主導作用
學生的自主學習是現代教學過程中所強調的,而在這樣的教學過程中,必須要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因為這是學生自主學習的前提,兩者密不可分。新課標要求教師由教授者向學生學習指導者轉變,學生由接受者向主動學習者轉變,教學手段由演示工具向認知工具轉變,教學過程由傳統的教授過程向探究過程轉變。但由于學生的年齡特點以及我國的社會影響等因素造成初中生還不具備完整的自主學習的能力,這就要求教師在學生的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揮其應有的主導作用,即:“自主”中的“他主”。
四、作業形式的改革
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完成作業。除了常見的書面作業外,筆者還經常布置其它形式的作業給學生。例如:學習《氣體的壓強》后,筆者就給學生布置了這樣一項作業:探究覆杯實驗的成功與哪些因素有關?(或者說哪些因素是覆杯實驗成功的關鍵,完成時間:一周)乍一看,這些作業很簡單,但真正做起來才知道其中的艱辛。
一個學生由于對自己作業的完成情況不太滿意,主動要求延期完成,又花了一個寒假的時間去繼續完成這一作業,收獲頗多,由此還撰寫了論文并發表。這一舉措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促使學生進行自主學習。
五、注重物理與生活、與社會之間的聯系
在學到壓強知識時,筆者就在課上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為什么水庫的攔河大壩筑成上窄下寬?學生在解決這一問題時,多數都能解決“下寬”這一問題,卻忽略了“上窄”這一點。這時筆者就從一旁給予提示:凡事都有兩面性。這道題是要求解釋水庫大壩為什么要“上窄下寬”,也就是說既要解釋“下寬”,又要解釋“上窄”。很明顯解釋“下寬”,需要從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入手;而解釋“上窄”就需要從固體壓強的影響因素著手。經筆者這么一點撥,學生很快就通過自己的知識重組得出了完整的結論:因為江河水對攔河壩的壓強跟水的深度成正比,所以把攔河壩的底部筑得寬一些,以適應水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若下部修得跟上部一樣,則底部因承受較大的壓強而被沖垮;若上部修得跟下部一樣,就會浪費材料,因此把攔河壩做成上窄下寬,既保證安全又可以節約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