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躍明
全省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成為率先完成脫貧任務的省份;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連續30年居全國各省區首位;是城鄉之間、區域之間收入差距全國最小省份之一;全面小康指數達到95%以上……多年來,浙江全面貫徹落實中央扶貧開發戰略,不斷創新精準扶貧方式,加大扶貧開發力度,走出了一條富有浙江特色的扶貧開發之路。
不把絕對貧困現象帶入“十三五”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關鍵看貧困老鄉能不能脫貧。
雙峰鄉橫山村,磐安縣一個下山移民村,全村43戶108人,生活在小橋流水人家的山村美景中。
“移民下山前,村民砍樹賣錢,填了肚皮、壞了生態。現在靠12家農家樂,大家日子過得越來越舒坦了。”看著進村入住農家樂的游客越來越多,村委會主任張招銀臉上樂開了花:“去年上半年,村里已經消除‘4600元以下貧困戶。如果沒有黨委、政府的扶貧政策,現在許多村民可能還生活在‘4600元以下。”
橫山村從“砍砍賣賣”到“看看住住”的變化,是浙江精準扶貧的一個縮影。2015年,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的貧困現象,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22萬戶、43萬人實現了脫貧。成為率先完成脫貧攻堅任務的省份。
盡管是沿海經濟發達省份,但浙江脫貧成績的取得實屬不易。“七山一水兩分田”的浙江,人多地少、山多田少,由于自然稟賦不同,區域發展并不平衡,浙西南部分縣鄉曾存在一定的貧困人口。1978年,全省貧困人口還有1200萬人,貧困發生率比全國平均水平高5.4%。
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在鼓勵一部分人先富裕起來的同時,始終把脫貧致富奔小康作為重要引領,把消滅貧困、統籌城鄉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1998年,浙江一舉摘掉了8個縣的“貧困帽”,成為全國第一個消除“貧困縣”的省份。
堅持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從“八八戰略”,到“兩富”“兩美”浙江,惠及全省人民、實現共同富裕始終是重要指引、發展主線。
百鄉扶貧攻堅計劃、欠發達鄉鎮奔小康工程、低收入農戶奔小康工程……多年來,省委、省政府一手抓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一手抓低收入農戶加快增收,與“五年計劃”同步出臺扶持欠發達地區加快發展的政策,新世紀以來共印發4個省委文件;與“黨政換屆”同步實施針對扶貧對象的扶貧舉措,逐步減少低收入貧困農戶,提高低收入農戶致富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省委、省政府把扶貧開發納入“四個全面”總體布局,堅持黨政主導,戰略推進,實施低收入農戶收入倍增計劃(2013—2017年)等一系列專項扶貧行動,持續加大了資金、土地等要素投入,形成各方合力推進扶貧開發的工作格局。
建立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的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增長機制,制定“二類六檔”財政專項轉移支付政策,加大對淳安等26縣基本運轉、民生事業、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的轉移支付。每年投入近千億元,用以建設“高速公路網絡工程”、鄉村“康莊工程”、水運強省工程。“十二五”時期,省財政向淳安等26縣轉移支付年均保持在300億元以上。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全面落實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要求,作出了到2015年底基本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低于4600元貧困現象的決策,并納入2015年省政府民生十方面實事,狠抓落實。
浙江省委書記夏寶龍強調:“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扶貧戰略思想和中央扶貧開發工作會議精神,堅持以‘八八戰略為總綱,著力推動扶貧開發工作實現戰略性轉變,精準發力補短板、持續給力打基礎,不把絕對貧困現象帶入‘十三五,讓低收入群眾共享我省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成果。”
2015年12月,在省委經濟工作會議上,省委、省政府宣布:浙江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貧困現象,兌現了對全省人民的莊嚴承諾。
“大數據”扶貧,精準到人
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問題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點和難點。在4月27日省委十三屆九次會議上通過的《關于補短板的若干意見》中,低收入農戶增收致富被作為需要重點補齊的兩大民生短板之一。
不可否認,雖然已經如期完成脫貧,但是全省不少農戶脫貧基礎還不穩固,存在“返貧”的風險和壓力。“精準扶貧,就是要對癥下藥”。近年來,浙江各地從健全發現機制、加強動態管理入手,在精確識別、精準幫扶、增強合力上發力,努力接長低收入群體的幸福短板,讓每個人都活出幸福感。
2016年 3月18日,記者來到磐安縣雙峰鄉皿一村特困戶羊昌大家采訪,正碰上前來走訪的雙峰鄉鄉長胡志峰和鄉村干部。
今年79歲的羊昌大是皿一村的農戶,孤寡無子女,沒有勞動能力,生活拮據,被縣里列入特別扶貧數據庫。
“磐安按照省里規定,較早就建立了扶貧數據庫,創新建立了影像檔案,采取照片、PPT等影像資料反映低收入農戶的住房、家庭成員、致貧原因、從事產業、幫扶責任人等情況,做到精準識別。”磐安縣副縣長陳新森說。
找準、找全扶貧對象,是精準扶貧的前提。2011年,浙江按照當年農民收入40%左右和農村戶籍人口10%左右的“兩條標尺”,確定了4600元(2010年)的省定扶貧標準。2014年末2015年初,在原有低收入農戶數據庫的基礎上,全省各地全面開展拉網式專項排查,確保做到不錯戶、不漏人,確認了年收入4600元以下低收入農戶21萬戶、43萬人,并做好了信息核查、數據核實、建檔立卡等基礎性工作。在采訪時記者發現,各地精準扶貧做到“一戶一策一干部,扶貧信息全覆蓋”,一本本“幫扶臺賬”架起了貧困群眾和結對干部間的親密橋梁。
為確保消除貧困成果真實可信,2015年末,省人大、省政協組織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對花名冊內的43萬貧困人口,進村入戶、逐人走訪、當面問詢、一一核對,確保不落一戶一人。
然而,扶貧對象隨時會發生變化,動態管理和即時扶貧必須跟上。各地不斷創新機制和載體,做到隨時跟蹤和解決動態貧困。
“我們建立了月度走訪調研制度和扶貧數據監測機制,扶貧結對干部定期下點走訪,按照‘看房屋算家當,看產業算后勁,看勞力算收入,看醫教算支出的辦法,登記家庭人口變動、收入、支出、產量、走訪情況等,做到月度、季度、年度三匯總,實現一本在手,情況一目了然。”磐安縣特扶辦副主任胡飛標介紹說。
“我們正在建一個扶貧動態信息平臺。”蒼南縣扶貧辦副主任林增闊說,為防止返貧,蒼南按照政策、數據、資源對接的要求,嘗試搭建“互聯網+扶貧”信息平臺,對扶貧、脫貧進行動態精細管理。
持續增強“造血”能力
貧困不僅是生活物質的匱乏,更是發展權利的缺失。增強扶貧對象的“造血”功能,讓貧困者不僅獲得穩定的收入來源,更贏得社會的尊重和自身的尊嚴。
54歲的李美英,現在是杭州下沙高教園區一家縉云燒餅店的老板,不久前還是因丈夫生病、家庭缺失勞力而導致處于“4600元以下”的縉云農民。
“一天營業額有2000多元呢!”說起眼下的燒餅生意,李美英喜笑顏開,和記者說起了她的“燒餅故事”。得到縉云政府的幫扶,她參加了燒餅師傅培訓,并在杭州下沙開了一家縉云燒餅示范店。
現在,她不僅還清了5萬元負債,還有了積蓄,把生病的丈夫也接到了杭州。而最讓她驚喜的是,今年還拿到了政府給予的1萬元“示范店”補貼。
為幫助農戶增收,縉云縣將燒餅產業作為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政府先后成立了“燒餅辦”,開設了“燒餅班”,制作了“燒餅書”,一些從“路邊攤”做到“示范店”的模范戶,政府還給予獎勵。此舉不僅全面消除了“4600元以下農戶”貧困現象,還在全縣掀起一股“雙創”熱潮。如今,縉云有6000多人開出燒餅示范店,年營業收入突破7億元。
縉云“扶貧燒餅”成就富民產業,生動反映出浙江各地針對有勞動能力貧困群眾實際,精準創設載體,將扶貧的“規劃圖”變成“施工圖”。
在金華蘭溪市黃店鎮社溪村,60多歲的唐賽娥一有空就從經紀人那里拿回禮品袋,然后穿帶子。“天天在家做,每個月都有六七百塊錢的收入。”唐賽娥說,燒完飯、打掃完衛生,搞來料加工做點活,既能賺錢補貼家用,還能充實生活。在浙江,像唐賽娥一樣從事來料加工的農民超過百萬,來料加工在全省異地搬遷小區和扶貧重點村覆蓋率已接近90%,人均年加工費收入超8000元。
隨著電商的興起,衢州龍游縣結合當地發展特色,通過協調推進電商平臺建設、產業基地孵化、農村電商培育,探索出了一條電商產業扶貧的新路徑。2015年上半年,龍游縣低收入農戶人均現金收入達到5089元,同比增長18.4%。目前,龍游縣從事網創人員達到4600名,開設網店2800多家。
位于浙南最偏遠地區的泰順縣培坑村,得益于村級資金互助會的資金支持,村民紛紛貸款辦起織帶廠,解決了村民增收與家門口就業難題。村委會主任毛定夠說:“留在村里的人,幾乎沒有什么收入來源,更沒啥存款,多虧村里的資金互助會,為我們提供了急需的貸款。”泰順縣經過幾年發展,至今已有103家村級資金互助會。
記者了解到,2014年,浙江全面推行以“豐收愛心卡”為載體的扶貧小額信貸制度,積極開展扶貧資金互助會及其聯合會試點,低收入農戶自我發展能力加快提升。“十二五”時期向欠發達地區累計發放小額信貸26.43億元。
金華武義縣于1993年在全國率先探索出“下山脫貧,異地發展”的扶貧之路,其成功經驗在2002年世界可持續發展首腦會議、2004年全球扶貧大會等世界性會議上被推廣介紹,成為異地下山脫貧與百姓增收、社會發展、生態保護“多贏”的“縣域樣本”。
區域“手牽手”,“摘帽”GDP
走進松陽縣裕溪鄉章山村,阡陌交錯、雞犬相聞,馬蹄形的山坳里錯落分布著一幢幢黃墻黛瓦的宅院。“多虧了山海協作項目,讓我們抓住發展民宿的機會。”53歲的特色民宿經營戶胡定虎興奮地告訴記者。
松陽縣和余姚市從2006年起共同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百村發展促進計劃”。2015年,裕溪鄉章山村簽訂的幫扶項目是民宿旅游基礎設施建設。
在山海協作資金的支持下,胡定虎和11戶村民將自住老屋的閑置房間重新裝修、添置設施,辦起了外土內洋的特色民宿,僅國慶長假就賺進960元。
近年來,浙江通過山海協作實現了區域協調發展方式由“經濟追趕型”向“功能互補型”轉變,走出了一條經濟快速增長條件下加快扶貧開發和區域協調發展的路子。
2002年起,浙江大力實施“山海協作”工程,發揮市場機制的作用,把浙東沿海地區的資金、技術、人才與浙西南的資源、勞動力、生態等優勢結合起來,此舉既促進欠發達地區快速發展,又促進發達地區轉型升級,實現了互動雙贏。
“百村經濟發展促進計劃”“省外浙商幫扶低收入群眾增收152計劃”……2002年以來,實施山海協作產業合作項目8980個,到位資金3033.8億元;建成9個省級山海協作產業園、10個省級山海協作職業技能實訓基地,組織培訓并轉移勞動力28萬人,幫扶低收入群眾實現增收25億元。
麗水,這個浙西南的山區市,過去人們提起來,都會連連搖頭。而現在,不獨生態環境質量全省第一,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幅也是連續四年全省第一。這有賴于省委、省政府的重點地區特別扶持政策。
2010年底,圍繞增加農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改善生態環境、增強內生功能,省委、省政府決定從2011年開始對經濟發展最落后、生態保護最繁重、地理位置最偏遠的12個縣(市、區),實施三年一期的特別扶持政策,其中麗水的縣(市、區)占了一半。
2011—2013年,第一輪特扶累計完成項目1536個,投資144.3億元;2014—2016年,第二輪特扶計劃扶持“扶貧開發、產業發展、公共服務”三大類19個子項458個項目,帶動總投資126.4億元,重點縣自我發展能力和民生保障水平得到有力提升。
2015年初,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淳安等26個欠發達縣(市、區)一次性全部“摘除”欠發達縣“帽子”決策,并出臺《關于推進淳安等26縣加快發展的若干意見》。《意見》包括:保持對26縣支持政策不變,不再考核GDP及相關指標,探索綠色GDP考核;考核結果與財政補助獎勵、土地指標配置等相掛鉤,形成“干得好的獎、增、加,干不好的罰、減、換”激勵機制。
貧困縣退出機制,卸下了沉重的經濟負擔,讓這些縣市能根據自身特點,擺脫過去為了指標生搬硬套他人經驗的尷尬,找到了適合自己的發展路子。據統計,2015年前三季度,淳安等26縣低收入農戶人均現金收入7403元,增長18.3%,高出全省農民收入增幅8.8個百分點。
構建合力扶貧大格局
在一個個扶貧措施和項目的背后,是一支強大的扶貧“大軍”。全省黨政機關、高等院校、科研單位、國有企業、金融機構、發達縣鎮等與扶貧重點村結對幫扶,并動員民營企業、愛心人士等力量參與扶貧,構建起了全社會合力扶貧的大格局。
2015年12月10日晚,初冬的景寧帶著絲絲寒意,浙醫一院院長王偉林、黨委書記顧國煜帶領10余名該院專家趕赴景寧,送上了遠程教學、多參數生命采集等價值400余萬元的醫療設備,并設立了“浙醫一院精準醫療扶貧基金”200萬元,用于幫助景寧偏遠地區的村民看病。
“浙醫一院來此開展醫療扶貧兩年來,給景寧百姓帶來了福音。以前,我縣病人動不動就要奔波到外地看病,現在外地的病人還要趕過來看病!” 景寧縣人民醫院副院長陳學智說。
在景寧已建9個遠程會診平臺基礎上,浙醫一院還利用互聯網技術,將更多的優質醫療資源送達基層,幫助偏遠地區提升診療水平,實現“小病在鄉村、大病不出縣”。目前,浙醫一院已與150多家基層醫院實現遠程聯網診療。
多年來,浙江堅持動員全社會參與,拓展扶貧領域,豐富扶貧形式,形成了黨委政府統一領導、扶貧部門牽頭實施、職能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扶貧開發推進機制,形成了跨地區、跨部門、跨單位,全社會共同參與的多元主體的社會扶貧體系。
2016年3月18日下午,記者走進磐安縣尚湖鎮大王村王春銀家的時候,女兒訂婚的隊伍剛走,王春銀兩口子滿臉洋溢著喜氣。
王春銀今年61歲,老兩口和女兒都是殘疾。今年26歲的女兒,從小就耳聾,在社會各界幫助下,大學畢業后在金華的一家物流公司上班。2015年,王春銀一家低保金領到了7200元;王春銀被聘到扶貧公益崗當村保潔員,每個月有了500元的收入,實現了脫貧。
“按照因病、因學、因殘、因災等致貧類別,全縣定制了相應的脫貧套餐。”尚湖鎮黨委副書記、鎮長潘柏炯告訴記者,王春銀一家三口享受的是針對因病、因殘、因災致貧戶推出的“優先列入救災救濟+優先納入低保+社會捐款資助” 脫貧套餐,對因學致貧戶,縣里還有“優先享受助學政策+‘免抵押、免擔保助學貸款+社會捐款資助”脫貧套餐。
扶貧難,難在脫貧戶中,有一半以上是自身缺乏“造血”功能、主要依靠社會救助來保障基本生活的人群,這部分人很容易返貧。所以,必須進一步強化低保兜底功能,擴大低保覆蓋,確保絕對貧困現象不出現反復。
“2015年浙江全省農村基礎養老金最低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120元,所有縣的農村低保標準提高到4600元以上,新增低保人員12萬人,實現保基本、保民生。”省民政廳負責人告訴記者,2016年浙江省城鄉低保標準將提高10%。
國土部門對農民異地搬遷“戴帽”下達每人40平方米的建設用地指標,對12個重點欠發達縣每年安排2700畝建設用地指標;省科技廳、省衛計委分別組建了對26縣的科技專業幫扶團組和衛生專業幫扶團組……省級黨政35個職能部門按照扶貧開發職責分工,制定職能扶貧五年規劃、年度計劃及配套政策。
2016年5月23日,在浙江省十二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九次會議上,浙江省副省長黃旭明在作《關于全省扶貧開發工作情況的報告》時指出,目前,省級226個單位組成29個幫扶團組,每年安排幫扶資金1.5億元以上,省級九批次的農村工作指導員落實項目20萬個,爭取扶貧資金91.6億元。
同時,浙江還引導、鼓勵民營企業主、浙商、華人華僑和愛心人士建立鄉情公益基金,積極回報家鄉。各地還創新成立扶貧開發投融資公司,吸引金融資金、工商資本、社會資本等積極參與扶貧開發。
“十三五”大幕徐徐展開,站在新的起點上,浙江繼續前行,以對人民負責、對歷史負責的態度,開啟扶貧開發“加速度”,努力實現“不讓一個人掉隊”的高水平全面小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