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錫鈺
據《人民日報》報道,某地開展表彰先進、樹立典型活動,事先定好了名額分配給各鄉鎮。結果,有的單位因完不成推薦任務“坐不住”了,有的則礙于名額限制要忍痛割愛。
推先樹優,首先是傳遞一種優秀標準。遺憾的是,不少地方出于便于操作、易于統計的考慮,往往選擇自上而下地分名額、定指標,把先進應有的標準、典型該有的分量,放在了次要位置。一些單位為了不讓名額空缺、流失,“無米”也敢當“巧婦”,不惜材料“注水”、編寫事跡。這種表彰不僅可能讓一些真榜樣被埋沒,還可能助推一些“次典型”走向前臺。
榮譽表彰,就要嚴格掌握標準,做到寧缺毋濫。從實際出發,以實績為依據,才不至于出現“有米無鍋”“有鍋無米”的尷尬,確保“真的假不了,假的真不了”。
表彰材料造假,并非始自今日,以至于某些先進典型,沒有群眾基礎,一些本單位本系統的“先進”,甚至被同事同行嗤之以鼻。原因之一是表彰中的平均主義。那么,追問一下,表彰中的平均主義同樣并非始自今日,又為什么年年如此,回回如此呢?
究其原因,除了這種“分獎”的原因之外,更重要的原因還在于“上下利益共享”。
事實上,一個單位或一個部門,越是工作不咋的人往往越想得到榮譽,為了獲獎或表彰,不惜鉆窟窿打洞。弄上了皆大歡喜,弄不上怨天尤人還算好的,搞不好就結怨領導。這樣的事一多,領導自然將表彰當成“糖豆”,排排坐,吃果果。何況,畢竟還有知恩圖報的獲獎者心念領導的栽培,給領導以物質或精神的回報。只是,工作不咋的單位或個人獲得表彰名額,不編事跡又咋辦呢?
其實,要減少乃至杜絕評優表彰中“編造事跡”之類的荒唐現象,關鍵還在于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民主”二字。要讓先進典型有引領風氣之先的作用,那就要讓群眾公認,讓群眾公推。在互聯網時代,這樣的方式在技術上沒有任何障礙,可以說簡便易行,成本最低。只是,領導們能舍得手里的“糖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