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瑞慶
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群眾文藝也要緊跟時代發展、把握人民需求。觀察當代群眾文藝的現狀,總體表現出鶯歌燕舞的繁榮景象,但局部地區還存在著追求專業化的傾向,這不利于群眾文藝的健康發展,有必要為其把脈、治理。
所謂群眾文藝就是群眾參與的文藝。為活躍群眾文化生活,百姓常用音樂、舞蹈、戲曲、曲藝等舞臺文藝形式去反映他們火熱的生活。所以說,群眾是群眾文藝的主體,使之在表演中展露才華,在欣賞中接受教育。
長期以來,群眾文藝已成為百姓業余文化生活中的“半壁江山”,與專業文藝交相享受。雖然大多群眾文藝的質量不能和專業文藝相媲美,但群眾文藝由百姓自編自演,看之親切、聽之感動,為廣大群眾所喜聞樂見。
群眾文藝就是發揮群眾本業之外的文藝特長,利用業余時間去創作、排練、演出。只為豐富生活,活躍身心,從中陶冶情操,提升素質。
而專業文藝屬于文化產業,具有商業屬性。只為攀登藝術高峰,去贏得票房價值。還可提供給百姓借鑒和模仿,從而促進群眾文藝水平的提高。
群眾文藝限于自身條件的制約,充其量大多只能接近專業,而難以逾越專業。這是客觀存在的差距,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都去趕超專業水準。
當前,生活水平提高了,經濟形勢好轉了,社會對群眾文藝的要求也提高了,盼望節目優秀,演出精彩。但有的地方一時難覓人才而不能如愿,就急功近利地去邀請專業人員替代。文藝的質量是上去了,但當地群眾文藝的基礎依舊薄弱——只有表面的繁榮,難有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為了群眾文藝的長盛不衰,應正確處理業余和專業兩者之間的關系,最行之有效的路徑應該是業余向專業吸取營養,而不是業余向專業置換器官。現從以下三方面為當代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把脈,然后對癥下藥。
一、梳理當代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的表現
欣賞當代一些優秀的群眾文藝作品,演技出眾了、服裝鮮艷了、燈光亮麗了,布景精致了,這是順應演員素質不斷提高和經濟條件不斷好轉的大勢所趨;再從深層觀察,發現有些好作品創作來自專業、導演來自專業,演員也有專業嫌疑。雖然貼上了群眾文藝的標簽,卻是專業人員大顯身手的產物。由于專業總比業余勝任,所以每當接受參賽任務,組織者常會借用專業力量去壓陣,以求萬無一失。
專業和業余的身份只要審查他們的職業就能一目了然。各文藝團體、院校、機關的編創人員、演職人員當屬專業,其余則是面廣量大的業余陣營。目前,從專業隊伍轉業的人員,在文化部門工作的人員,雖然屬于“準專業”人員,現都成為約定俗成的業余中堅,這還說得過去,但是,將還在一線搞專業的人員引進業余隊伍就有作弊嫌疑了。曾聽說,縣級專業劇團的人員可以算作業余,不知是上級的寬容?還是本地的搪塞?
為了讓群眾文藝在相對平等的環境中比試,所以各級文化部門常三令五申禁止借用專業人員參與,提倡群眾寫、群眾導、群眾演,并采取從下到上層層選拔的方法,公平競爭,擇優出線。但在實際操作中,由于各地高水平的文藝人才奇缺,又不愿因“無米之炊”而甘拜下風,那別無他法,只能去外請專業人員充當起業余“角色”。特別是一些需要重點對待的所謂精品文藝,更寄希望于通過專業人員的“強強聯合”后,去業余舞臺上獨領風騷。由于比賽時對演員的資格審查不嚴,常能蒙混過關,隨之取得事半功倍,榜上有名的好成績。
有人說,當代群眾文藝應該向專業看齊,才能與時俱進,符合時代的要求,但應是群眾自身水平的真實體現,而不應是打腫臉充胖子后產生的假象。有地方甚至用金錢去購買專業作品,即使獲得了冠軍,能說明當地的群眾文化先進嗎?有地方甚至借調專業院團的尖子演員去業余舞臺比拼,即使成績名列前茅,能說明當地的群眾文化發達嗎?所以說,群眾文藝務必真實反映當地的群文水平,而不能自欺欺人,不切實際地虛張聲勢。
二、探尋當代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的成因
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來自于基層內因的追求和上層外因的認可。由于兩者不謀而合,就促使了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的存在。
作為基層的文化館、站,每年都會組織群眾文藝去參加各級、各類比賽,都盼望所創演的作品能勝出獲獎,從而為單位留下政績。有的地方還制訂了或評優、或晉升的激勵措施。在這種志在必得的追求下,在策劃運作方案時,就不得不定格在高起點、高品位上,以求在比賽中一鳴驚人,從而贏得耀眼的光環。
應該說,追求高質量的群眾文藝節目沒有錯,但應面對實際,不能好高騖遠。有些地方不顧當地群文資源還匱乏的現狀,就不惜血本,引進外援,把目光聚焦在專業人員身上,通過各路人脈關系去尋找合作伙伴。稍理智的去找一些專業人員為群眾文藝編導,如果是競標思想嚴重的組織者,干脆演員也去雇用專業。
各級文化部門都盼望在會演中能有精彩紛呈的盛景,并有出類拔萃的文藝精品冒出,然后逐級推薦,獲取更高榮譽。主辦單位往往只看舞臺上的演出質量,而疏忽參賽演員的身份。即使明知其中有假,因為難舍好節目,而只能無奈地聽之任之。兄弟單位即使知情,也不好意思去檢舉揭發,唯有今后也請專業,才不會因老實而吃虧。其結果是產生了紛紛效仿的后續效應,并且還有無所顧忌的變本加厲——你請省城的,我請中央的;你請退休的,我請在職的;你請幕后的,我請幕前的。最后,有的群眾文藝成了專業水準的較量,比的是誰有實力外請,誰有氣魄外請。作品質量當然立馬改善,但和群眾文藝的發展方向背道而馳了。雖然這不是當代的普遍現象,但已有蔓延趨勢,應引起有關部門的足夠重視。
對于專業人員來說,明知擔負著應在專業層面上拼搏的使命,卻忘記身份,愿意在業余天地中去小打小鬧。除了盛情難卻外,很多時候是看中了有利可圖而有請必應。一定程度上,專業人員的樂此不疲,在為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的形成推波助瀾。
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泛濫的后果是精品輝煌,基層蕭條。即使某地擁有了摘金奪銀的獲獎作品,由于是借兵買馬所為,就會人走茶涼,只能留下“一次性消費”作品的遺憾。
三、治理當代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的對策
如果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允許存在,最大的受害者就是當地老百姓。由于一些重要的出線活動不用本地的編、導、演人才,就會挫傷當地文藝骨干的積極性。如果長此以往,難得的有可能一舉成名的機會給外借的專業人員占領了,致使本地文藝人才灰心喪氣,不思進取,因此挫傷了他們今后參與群眾文藝的積極性,還有可能形成當地用人機制方面的“惡性循環”。
專業和業余是兩個互相促進的群體。專業有義務輔導業余,提高他們的文藝水平,應該是錦上添花,而不應是越俎代庖。業余隊伍中的優秀人才可以向專業輸出,也可以組織民營劇團,走上專業道路。所以,在群眾文藝的活動中少不了專業人員的加入,但應是專業輔導業余,而不是專業替代業余。就是常說的授漁,而不是給魚。最理想的操作方法是,業余請專業來點撥、來論證、來修改。而不是專業直接出作品、出人員,去赤裸裸地占領業余舞臺。如果本地的文藝人才離要求確實懸殊的話,那么臺后的編導借助專業還情有可原,而臺前的演員是無論如何不可借用專業人員來擔當的,否則,怎么能稱作群眾文藝呢?
即使本地的演員水平暫時還不盡人意,只要堅持重用、加強歷練,幾年以后肯定會“鳥槍換炮”,徹底翻身。如果總是不信任本地業余隊伍,對他們鄙視、棄用,每到比賽活動就花錢雇人,那么,到頭來本地的群眾文藝骨干只能成為旁觀者,不會有創作沖動,不會有攀登勇氣,落后水平永遠不會改觀。
簡短、精悍向來是群眾文藝的優勢所在。如果在創意上過多采用“蒙太奇”“意識流”等現代手法,動輒大場面、大高潮的營造,追求機關布景、變幻燈光,不但難以適應田頭、車間的演出環境,而且群眾也會產生“假大空”的反感。只有策劃得適應業余特點,并能發揮本地優勢,力所能及,就不會去向專業搬兵了。
對于專業人員來說,應該滿腔熱情地去牽手業余,輔導群眾文藝,扶植群眾文藝,切忌不識時務地去霸占業余舞臺,說得嚴重點不是在幫助群眾文藝,而是在制約群眾文藝。
重視本地的群文人才和群文資源,就是重視自主知識產權的應用。即使本地還沒有馳名品牌,但那是“土產”作品,自豪感一定會油然而生。當自身還沒有能力獨立完成參賽任務時,該引進還得引進,但應重視引進技術,而不是引進產品。這和經濟領域的引進側重是十分相似的。
通過對當代群眾文藝專業化傾向的把脈,似乎已經找到了治理辦法,這就是群眾文藝必須立足在本地群眾中,以繁榮一方文藝為己任,從中發現好作品,然后借助專業輔導來提升質量,這才是今后群眾文藝的發展方向。
(作者單位:江蘇省昆山市文化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