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迪
現如今,食品安全問題的危害程度越來越深,過去,食品問題主要是細菌問題,而現在,食品問題的危害主要是農藥和化學品殘留品的危害。另外,很多企業不惜以消費者的身體為代價,不惜以自己的企業名譽為砝碼,制造假冒偽劣甚至有毒的產品以獲得短期的經濟效益提升。基于食品供應鏈的質量安全管理將有利于食品安全問題的解決。
我國食品供應鏈管理中的質量安全問題
食品安全問題關系到每個人的身體健康,目前我國存在一定的食品不安全因素,究其在食品供應鏈環節中的原因,如下:
食品供應鏈過長。我國的食品供應鏈過長,從植物的種植、動物的養殖到豐收、屠宰,再到食品的加工生產、食品流通、最終到形成消費。食品供應鏈太長從而使食品供應鏈管理變得日益復雜。在食品供應鏈的源頭,生產者為了自身的利益,會在農產品種植和養殖的過程中施以各種農藥和化肥,以確保農產品的形狀更大、生產周期更短、顏色更鮮亮等等。農產品在種植和養殖的過程中,也會受到工業廢水、汽車尾氣等等的侵蝕。人類食用了這些從源頭就受到污染的農產品必然會對自身的身體健康產生或大或小的影響,從而增加疾病發生的可能性。在食品加工環節上,影響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是一些規模小、設施落后、管理不完善、標準化程度低的企業也加入其中,擾亂了市場秩序,使食品的質量得不到保障。從消費的環節來看,食品在非正規場所的銷售使得市場監督與標準化管理難度系數加大,造成了一些初加工或未加工的產品擾亂經濟市場。
供應鏈基礎薄弱。在對食品進行存儲的過程中,我國在冷庫建設上存在“重大忽小”的問題。國家重視肉類的冷庫建設卻對蔬菜和水果冷庫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大批蔬菜和水果腐爛現象發生;國家重視對經營性企業的冷庫建設卻對加工性企業冷庫建設重視程度不夠,造成在食品加工過程中出現不必要的損失和浪費;國家重視對大中型冷庫的建設卻對批發性冷庫建設的重視程度不夠,市場流通的食品質量得不到保證,造成質量差的食品依舊在市場流通。
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目前,我國的食品安全管理體系不健全,從而造成了食品供應鏈難于管理和監督。另外,相關的管理部門對于食品安全的監管力度不嚴、監管范圍不廣、懲罰措施不到位,從而造成了我國違法生產和銷售不合格產品的企業層出不窮。再次,消費者自身也缺乏自我購買安全產品意識。只顧價格便宜,不注重產品的質量與衛生,從而給那些不法商家以可乘之機。
供應鏈中產品市場失調。由于供應鏈中生產者和消費者之間的信息不對稱,使市場出現劣品驅逐優品的逆向選擇現象。此時由于優質產品市場份額的減少,使得企業沒有動力投入成本保障食品質量安全,同時由于劣質產品市場需求的增加,導致更多的企業為了利潤違法生產,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供應鏈管理的食品質量安全體系構建
建立食品安全采購系統。為了確保采購產品的安全,首先要確定采購產品的質量標準,然后根據確定的標準選擇供應商。由于食品市場競爭環境不斷加劇,供應鏈的下游企業更加追求低采購成本,對上游企業產品的質量監控標準不斷下降,導致問題食品沿著供應鏈向下游流向消費者,最終對消費者造成傷害。因此,需要重新制定供應商的選擇評價標準,確保選擇合格的供應商進行采購。
建立食品供應鏈可追溯系統。食品供應鏈信息管理系統包含信息記錄、信息標識、信息查詢、責任機制、信用機制等方面的內容。信息記錄是追溯體系中最核心的要素,有信息記錄的支持,才能實現食品從農場到餐桌一整條供應鏈的追溯。應用基于物聯網的食品供應鏈可追溯系統,借助物聯網技術實現食品生產、加工、運輸、銷售等環節信息的自動獲取、傳輸、控制、分析,發揮物聯網在追蹤、識別、查詢等方面的作用,推進二維碼等物聯網技術的應用,實現對食品生產全過程的安全和可追溯,實現對問題產品的準確召回。
完善市場準入制度。由于食品行業的高利潤高回報,眾多投資者都在努力進入該領域。為抑制食品企業的違法行為,除了嚴格監管外,還要建立完善的市場準入制度,政府應運用行政手段強制性地將不達標的企業拒絕在食品市場之外,減小食品市場監管壓力。
政府完善食品供應鏈安全體系的對策建議
整合各行政機構的監管職能。我國的分段監管體制看似環環相扣,但實際上,食品從田間到餐桌的環節時有交叉和反復的情況,各個監管部門的職能很難清楚地劃分開來,容易搶奪監管權、重復行使監管權和推諉監管責任,影響行政資源的利用率。因此,應整合各行政機構的監管職能。
食品安全全程檢測監管。第一,加強檢測能力建設。確定一個機構對各部門的檢測系統進行統一管理,加強各檢測機構的合作協調,提高檢測的效率。第二,對食品鏈的每一個環節進行檢測,保證食物從田間到餐桌的安全性。第三,推動食品從業者對食品進行檢測。由于多方面的局限,政府監管部門不可能對每一食品的每項環節逐一進行檢測。
健全食品安全標準管理體系。第一,食品標準及時更新,與國際接軌。食品標準更新跟不上社會的發展和國際標準的改變嚴重影響其適用性。應當逐步對現存食品標準進行修改,加強可操作性,跟上食品行業的發展和國際標準的更新。第二,整合食品安全標準制定機構。不統一的食品標準給食品生產經營和消費帶來了極大的不便,也給了不法食品從業者以可乘之機。可由一個部門進行主導,制定統一的標準。第三,食品安全標準制定要以風險評估為前提。科學嚴謹的食品標準是一切與食品相關社會活動的基礎,政府應該切實保障風險評估機制在實際食品標準制定中的運用。
健全食品安全預警體系。一方面,構建一個以食品安全信息收集、食品安全信息評估和食品安全信息預警為組成部分的食品安全預警體系。另一方面,完善食品安全預警工作的管理機制。第一,建立符合我國國情的食品安全預警模式,提高信息預警的效率。第二,提高食品安全預警能力。第三,健全信息發布制度。
優化安全風險評估,健全應急處置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突發事件應急快速反應處置系統,源頭追溯和產品召回,及時做出預警。及時開展食品安全隱患評估,并向食品安全委員會提交評估報告,對報告中提及的安全隱患,適時向群眾發布預警信息。建立和完善食品安全應急處理責任追究機制,對在食品安全事故發生后,各崗位人員不能及時到位履行職責,強化責任追究。
健全食品安全召回體系。食品召回制度不僅可以有效節約社會資源還可以幫助營造更好的食品市場環境。食品生產經營企業可以化危機為機遇,妥善處理消費者的賠償問題,提升產品質量,維護企業的信譽。
加大人員經費投入,健全基層組織機構建設。要把食品安全基層組織建設納入政府的工作日程,制定工作方案,層層抓落實;要把食品安全工作運轉經費納入財政預算,并確保逐年遞增;要認真落實鄉鎮政府屬地管理責任,確保做到食品安全工作機構編制、職責、人員、經費“四個到位”,不斷增強基層食品安全保障能力;要不斷加強監管隊伍能力建設和作風建設,努力打造一支政治過硬、業務優良、行為規范、紀律嚴明的食品安全監管隊伍。
加強重點環節監管,提高專項整治質量。首先,進一步加大對種植養殖、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重點環節的監管力度,繼續組織開展重點品種、重點環節、重點區域的專項整治,提高整治質量。二是加大對流通環節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工作的宣傳力度。建立檢舉、舉報食品制假售假違法行為的激勵機制,使消費者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心與決心。
衣食住行是人民生存的根本,尤其是食品安全直接影響著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國家在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構建和諧社會的進程中,明確政府部門職責分工,完善監管組織體系;健全責任體系,強化企業責任意識;進一步整合食品檢驗檢測資源:優化安全風險評估,健全應急處置體系;加大人員經費投入,健全基層組織機構建設和加強重點環節監管,提高專項整治質量,努力開創食品安全監管的新局面,確保消除食品安全隱患,營造食品安全的嶄新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