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麗燕 蔣麗凱

[摘 要] 筑波大學是在日本社會發生重大變革時期,為了使高等教育適應社會發展的需求,而興建起來的一所新型綜合性大學。筑波大學提倡“改革”和“挑戰”的新理念,致力于全方位打造“開放型大學”,率先實現了“靈活的教學和科研組織”,以及“大學管理新體制”和“新大學自治”,完全以嶄新的辦學模式,站在了高等教育改革的前沿,成為日本社會轉型期高等教育改革的先驅。
[關鍵詞] 日本;筑波大學;辦學模式;經驗;啟示
[中圖分類號] G649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6-0058-03
筑波大學建校至今,雖僅四十易星霜,但它緊跟社會經濟和教育發展的步伐,創建伊始就在大膽地挑戰傳統的辦學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要建立起與社會轉型相吻合,具有廣泛的國際性、多樣性和靈活性的新型教育研究機構,實施了自“跨學科”到“國際化”,從博藝教育到服務社會、國際交流等一系列重大舉措,并取得了顯著成就。筑波大學的許多做法在日本大學中都是獨樹一幟的,并逐漸被全國越來越多的大學所效仿和陸續推廣,為世界新型大學的創立,探索出了一條可資借鑒之路。本文在闡述筑波大學建校背景、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的基礎上,對其在教學科研組織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等方面的改革進行探討。總結筑波大學成功的辦學經驗,為我國社會轉型期高等教育科學發展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啟示。
一 筑波大學的建校背景與辦學理念
1 創建背景
20世紀70年代是日本經濟高速增長和教育體制銳意改革的轉型期,社會經濟結構和就業結構都發生了重大的變化,科技和教育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日漸凸顯。為使高等教育與時俱進,同時解決高等教育在發展過程中因量的急劇擴張而帶來的一系列問題,1971年日本中央教育審議會發表了《關于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設想》,其中心議題是:(1)高等教育大眾化與學術研究高水平化;(2)高等教育內容的專業化和綜合化;(3)教育、研究活動的特性及有效管理;(4)確保高等教育機構的自主性和排除封閉性;(5)尊重高等教育的自發性和國家有計劃的援助與調整。該報告重點闡述了高等教育的多樣化與國際化。在這樣的背景下,1973年9月日本政府制定了《筑波大學法案》,同年10月宣告筑波大學正式成立。筑波大學位于筑波科學城的中心,是按照世界新型大學的創辦模式,以東京教育大學為母體而進行擴建的。[1]
2 建校理念
筑波大學在辦學理念中開宗明義地指出“過去的大學,往往局限于某一狹隘的專門領域,導致教育和研究兩方面趨于停滯和固定化,以至脫離社會現實”的傾向。鑒于此,“本大學建校的目的就是要在基礎和應用科學等方面,同國內外的教育和科研機構以及社會之間,加強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在取得跨學科協作成果的同時,有效地進行教育和研究,以培養具有創造性的才智和高尚品德的人才,為推進學術文化的發展做出貢獻”。[2]
3 發展目標
為了確保建校理念的實現,真正建設成具有國際型、實力型和開放型的大學,筑波大學制定以下發展目標:[3]
第一,在追求從自然到人類、從社會到文化各學術領域專業深度化的同時,積極推動超越現有領域的跨學科間協作,實現領先世界水平的科學發展。第二,通過開展以高水平科研為基礎的教育,使學生積累豐富的知識和擁有道德修養,激發學生的創造力,以備將來能夠獨立地在國際舞臺上大放異彩。 第三,作為匯集眾多科研機構的筑波研究學園都市的核心,積極加強與各教育研究機構及產業界的合作,力圖充實并強化自身的教育研究機能,為社會發展貢獻更多力量。第四,作為面向亞洲及世界各國、各地區開放的綜合性大學,積極開展與國際接軌的通用性教育研究活動和交流,為建設成具有國際權威的大學而努力。
綜上所述,筑波大學雖然是在東京教育大學的基礎上建立的,但她不拘泥于固有的辦學觀念,創建伊始就以大無畏的姿態,在辦學模式上銳意革新,將建校理念定位為面向海內外全方位地開放,其奮斗目標是建設成最具有“未來導向性”的“新構想大學”,引領日本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潮流。
二 新型大學的崛起
筑波大學為了充實和強化教育研究組織,對傳統的教學科研機構進行了全面地改革,最引人注目的是廢除學部·講座制,建立起新的學群、學系制。
1 新型教學和研究組織的建立
(1)新的教學組織——學群·學類 。日本傳統的大學一般都設有學部,學部下有不同的學科,而學科下還有若干科目,每個科目設置一個講座。由于講座制規模過小,對內分散割據,對外封閉隔絕,不能滿足社會轉型背景下科學不斷分化和綜合性的要求。為了加強學科間的相互聯系,筑波大學取消了教學研究一體的學部·講座制,實施了學群·學類的教學組織形式。[4]
如表1所示,設立了3個學群和三個專門學群、13個學類。在每個學群里都包括了人文、社會、自然科學等眾多領域,使學群變得猶如一所小型的綜合大學;下面再細分為學類,它相當于其他大學的“學部”或一所單科大學。筑波大學就像是“若干所小型綜合性大學加單科大學的聯合體”。
(2)靈活的研究組織——學系。學系是教師進行學術研究的新型組織機構,基本上是以學科為單位劃分,全校教師必須按照各自的專業分別屬于某個學系,一個學系便是同一領域教師集體進行“切磋琢磨”的場所。但是開在展綜合性研究時,可根據需要不受學系的限制,與相關學科領域相互溝通,也可自由搭配、恰當組合隊伍;在承擔“重大研究項目”時,設立特別課題組,不僅吸收校內有關學系的教員,還面向國內外招聘客座研究員來組成。
2 行政管理新體制的確立
為與新型教學和研究組織相適應,筑波大學在行政管理體制方面也進行了徹底的改革,確立了集權與分權相結合的領導管理體系。[5]
教員會議。各學群、學類都設置了自主運營的教員會議。
評議會。這是決定全校重大事宜的最高權力審議機構,校長為會長。評議會下設計劃調查室、公開研究室等機構,對大學課程設置、教學效果、入學考試、畢業生情況等進行追蹤調查。
審議會。設立了教育審議會和研究審議會,由5位副校長擔任會長,分別主管教學、研究、醫療、福利、總務等五個方面。
參與會。類似于校外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地方知名人士,兄弟院校和大企業代表等。其職能是大學和社會的接合點,使大學能夠及時聽取來自校外的呼聲,并同兄弟院校保持良好的溝通,為校長提供咨詢,為學校決策提供依據。
設有全校性的人事委員會、財務委員會、國際交流委員會等。
事務局。由校長直接領導,負責協調組織全校行政事務。
3 全面開放的辦學方向
筑波大學辦學指導思想最重要的就是建成“開放型大學”,這既是她創建的起點也是辦學特色,為保證大學對內對外全面開放基本理念的實現,采取了如下措施。[6]第一,設立了運營咨詢會議。主要是為了傾聽社會各界有識之士對大學運營建議,同時將學校的自我評估結果及時公布,以利于社會了解學校的內部管理狀況,并獲取反饋意見。第二,開設公開講座。堅持面向社會辦學,向市民提供各類公開講座。通過舉辦講座把大學的教學、科研成果還原給社會,為地方提供服務。 第三,為社會人提供接受繼續教育的機會。為適應終身教育的需要,專門開辦了夜間授課制;為了適應不同社會人的需求,與公立和民間研究機構聯合創辦了培養碩士、博士生的研究生院。第四,與國際社會接軌是保證“大學開放”的重要一環。為建設成面向國際,面向未來的大學,還增設了國際關系學類,同國外大學以及教育科研機構間保持緊密的聯系,開展靈活多樣的合作交流。
由此可見,筑波大學不但在辦學理念、教學科研組織以及行政管理體制等進行了全面改革,而且適時調整發展戰略,通過自我的否定與揚棄,在傳統大學模式中探索出一條符合自身發展的創新之路。
三 筑波大學的辦學經驗
筑波大學作為只有四十年建校歷史的年輕大學,她著眼于辦學模式的創新,努力踐行了“靈活化、綜合化、開放化、國際化”的辦學原則,樹立起了“崇尚學術、特色教育、服務社會、面向世界、開放辦學”的新風尚,其成功的辦學模式不乏有許多經驗值得我們借鑒。
第一,筑波大學的經驗告訴我們,在社會轉型中大學應該將與時俱進放在首位,并且要有繼承和拓展的明晰軌跡,在明確坐標和定位的前提下,注重尋找自己的辦學理念和發展目標;大學不應該追求一時的輝煌,而要具有開拓創新精神,增強憂患意識,積極迎接高等教育發展所帶來的新挑戰。
第二,筑波大學在適應社會變革的同時,建立了新型教學研究組織“學群、學系”,使大學內部成為有機整體。“學群”的設置在課程上拓寬了基礎,克服了學部·學科·講座所造成的各專業之間的壁障,學生可以根據所學專業和個人興趣,選修不同科目,廣泛地接受多領域的通識教育,有利于培養學生開闊的視野和新的思維方法。“學系”便于加強各學科教師之間的協作,有利于開展綜合性交叉研究活動,搭建起了跨學科協同創新的平臺,從而提高了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了學術研究水平。
第三,筑波大學通過對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探索出“大學管理新體制”,確立了一元化領導下,分工負責的“大學新自治”運營機制。完善的規章制度使各項工作都做到了有章可循,提高了管理效益。特別是筑波大學通過自我檢查、自我評價和自我革新的“三自精神”,以及利用“參與會”等措施來進行校外評估的機制,促進了大學集中與民主制度的實施,確保了大學效率性、連貫性管理目標的實現。
第四,筑波大學始終堅持開放辦學是保持大學活力的基本原則,秉承“著眼未來,面向世界,真正辦成開放型大學”的辦學理念,正是這一理念為她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向社會開設公開講座,讓公眾走進大學;通過不斷收集社會信息、集思廣益,使大學及時了解社會需求,實現了大學與社會的雙向互動;積極謀求與世界著名學府的學術交流。開放的辦學模式為筑波大學帶來了廣泛的社會聲譽,很快在高等教育體系中確立了地位。
四 對我國大學辦學的啟示
目前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巨大變化,高等教育結構也日趨多樣化,各大學間的競爭必將日漸激烈,如何面對困難、迎接挑戰,已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第一,在我國一些新建大學中存在著極力加強大學的綜合性,盲目效仿老大學,導致新大學無新模式,辦學特色和優勢不明顯等傾向,這種現象既不利于高等教育結構合理化的形成,也不利于高等教育整體功能的發揮,更滿足不了社會對高等教育多樣化的需求。學習筑波大學的經驗,只有制定有效的發展目標,才是大學生存的保障;只有追求個性發展,走特色化辦學之路,才能化解難題;只有把握高等教育發展的新趨勢,才能把握未來的新方向。
第二,近年來我國的大學已將通識教育、博雅教育提升到了高等教育改革的重點議題,也有許多大學在實踐上進行了有益的嘗試。但是由于我國的大學是以學院制為主體而建立起來的,各學院之間是嚴格按照專業劃分,學生的學習也是以本專業的課程為主,綜合科目的教學幾乎被忽視了。過度的專業分化,學生的知識面過窄、基本人文素質不夠高、學術視野不開闊等問題突出。[7]我們必須認識到,當今社會發展已經呈現出既高度分化又高度綜合的趨勢,現實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僅僅依靠單一學科的理論和方法都是難以解決的,必須借助多學科的力量。“學群、學系”制對于我們丞待解決的專業過度分化問題,提供了寶貴的啟迪。
第三,目前就我國的大學而言,無論是面向校內外,還是面向國內外的開放程度都很有限,以致出現大學內部各院系和各部門之間不能夠真誠有效地相互溝通,與國內高校、鄰近大學間陌生相處,更談不上同世界各國大學密切交往的局面。[8]實踐證明,大學的開放既是時代的要求,也是高等教育科學發展的需要,更是決定大學辦學成功與否的關鍵。[9]因此,我們應該立足國內,面向世界,加強大學內部聯系,同時積極加大對外開放的力度,與世界各國大學建立起良好的合作關系,以此來推進我國高等教育國際化的步伐。
第四,我國現行的高等學校管理模式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至今依然沒有實質性的改變。政府包攬高等教育,大學內存在政治權力和行政權力過大,導致高度集權、官僚本位主義的現象嚴重。行政化弊端直接影響了高等教育質量,干擾和損害了學術的創造力。然而,現代大學作為一個功能日益綜合和復雜的學術機構,需要平衡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實行學術本位的管理。[10]筑波大學在腳踏實地、連續不斷改革的基礎上,建立起完善的大學行政管理體制,并通過自我審視和自我認知機制,明確自身的不足,給現代大學樹立起一種新風氣。
總之,筑波大學辦學模式的創新,順應了日本社會轉型的需求,為現代大學做出了表率。誠然,筑波大學與那些歷史悠久,底蘊深厚,成果豐碩的世界著名學府相比,四十年的辦學歷程是短暫的,但她的實踐經驗卻是豐富的、意義是重大的,其成就是令世人矚目,時代印證了她的先進性和前瞻性。筑波大學力圖向世界一流大學看齊,以嶄新的時代精神,為現代大學做出了榜樣。
在我國社會轉型期,借鑒筑波大學先進的辦學經驗,探索出適合我國國情的大學辦學模式,才能夠促進我國高等教育實現跨越性的科學發展。現在筑波大學為肩負起社會所賦予的重大使命,提升教育質量和研究水平,培養出更多國際化高端人材,正在以開闊的視野拓展廣闊的空間,努力尋求著辦學特色的新發展。
參考文獻
[1]http://www.tsukuba.ac.jp/organization/faculties.html.
[2]周蘊石.世界著名學府——筑波大學[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6:28.
[3]http://www.tsukuba.ac.jp/organization/faculties.html.
[4]魏丹.日本筑波大學以教育目標為導向的體制及課程設置[J].文教資料,2011(11):132.
[5]郝進仕.筑波大學管理體制改革及其啟示[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10(2):127-128.
[6]遷中豊.グローバル30の成果と課題---筑波大學の取組[J]. 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14(5):47-53.
[7]別敦榮.學科規訓與大學教育功能[J].黃岡師范學院學報,2006(5):108-109.
[8]劉河燕.歐洲中世紀大學的開放性及對我國的啟示[J].社會科學家,2010(6):136.
[9] 遷中豊.グローバル30の成果と課題——筑波大學の取組[J].東京:IDE現代の高等教育,2015(5):47-53.
[10]吳季玲.高校去行政化問題淺析[J].成都行政學院學報,2011(73):95-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