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李游美
[摘 要] 高校藝術公選課旨在通過藝術教育,擴大學生眼界和心胸,培育其良好品行及高尚情趣。近年來,高校在解決如何提高學生就業能力、增強其專業技能等問題上,讓藝術公選課落入以認知性、結果性為導向的境遇,在培養中缺失了情感性、體驗性等審美內涵。本文通過借鑒美學思維,為藝術公選課程如何解決學生藝術感、實現心靈自由而又維護藝術教育本身功能的問題,提供一種可行性策略。
[關鍵詞] 高校;藝術公選課;美學
[中圖分類號] G640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1008-2549(2016) 06-0068-02
高校作為青年人才成長的重要陣地,對人才的文化素養以及精神風貌的培養具有重大責任,長久以來,高校的藝術公選課程因為承載高校美育教育的重任,更是得到社會各界關注。把美學思想貫穿藝術公選課程始終,將其作為公選課程內在精神基石,使美學意蘊的人文內涵熔鑄在培育過程中,將文化(審美)內涵與文化(審美)素質教育相結合,讓藝術公選課程真正發揮美育教育的作用。高校公選性藝術教育屬于美育范疇,是實施美育的重要陣地。
一 當前我國高校藝術教育課程現狀
1 教學內容空洞,缺乏審美性
高校藝術類公選課,旨在培養學生高雅審美情趣及健全完善人格,讓其具備完美人性。然而在今天,讓我們深感遺憾與深思的是,我們對藝術類公選課的教育實施,存在著某種誤區——即把藝術類公選課視為游離于專業教育課程或專業素質教育以外的非專業性教育。在教育內容上,根據課程設置來看,往往以一些如《中國音樂名曲欣賞》《好萊塢電影鑒賞》《西方傳統建筑》《中國美學史及名作欣賞》等各門具體藝術的賞析性課程來開展教學活動。然而,公選課的美育教育顯然不單是文化的認識與消遣,更為重要的是,通過藝術類公選課,做到以宏觀的哲學眼光尋找并發現隱藏在日常生活及社會發展背后帶有普遍性、根本性的審美問題并加以解決,為大學生的日常生活及學習提供感受美、認知美、創造美的一般規律和普遍法則。
2 教學方式陳舊,缺乏趣味性
當下,我國高校的藝術類公選課在教學方式上,過于注重藝術知識的灌輸式教育以及技能的訓練,因喪失趣味性而減弱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本文認為,藝術公選課程應該以不同藝術為媒介開展教育活動,在充滿藝術性的教學氛圍中,教師采用藝術化的教育手法,為學生施以以藝術為核心的教育內容,充實、提升學生的藝術審美素養,豐富情感,提升人格,完善個性。特別對于藝術教育的方法,可以從多角度、多層次切入。它可借助傳統的以及新興的學科,在美學視域下充分運用社會學、心理學、倫理學、語義學、信息論、系統論、哲學、人類學等學科的方法,將知識方面的“他律”轉化為審美層面的“自律”,引導學生逐步達到自由的審美境界,領略藝術與美的魅力,進而提升人生境界,最終讓其自由和諧地發展,讓學生通過內在精神的塑造得到全面培養。
3 課程門類封閉,缺乏互通性
截止目前,我國高校課程設置基本沿用了近代西方課程分科體系,具有過于注重學科本位、突出體系本身的獨立性和嚴密性等分科課程的弱點。特別在藝術類課程方面,如美術、文學、音樂等學科彼此壁壘森嚴,被系統化分割,學科相互間缺乏有效對話和交流等問題。反觀藝術自身,集多元性與綜合性于一身,它決定了對于藝術課程設置的門類,應該是彼此交融、共通的。卡岡就原始文化(藝術)的上述特性指出:“原始文化(藝術)具有混合性和體裁、種類、樣式結構的不確定性。”[1]要實現藝術類公選課程之間的有機協調和促進,我們一方面須溝通各門藝術學科彼此間的聯系,讓藝術公選課轉化為一個充滿活力并相互融通的良性生態系統。另一方面讓藝術類課程和非藝術類學科進行相互聯系及滲透,引導學生于藝術中感受生活之美,打通美學與生活之間的聯系。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劉延東今年在對藝術院校進行調研和座談時強調,“把藝術教育作為素質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內容,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為經濟發展、文化繁榮提供各類藝術人才和智力支撐,為提升國家軟實力作出新貢獻。”特別提出“推動藝術教育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主張。
二 高校藝術公選課程的美學借鑒策略
1 引入審美體驗路徑,做到以情動人、以美育人
席勒曾說:“有促進健康的教育,有促進認識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還有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這最后一種教育的目的在于,培養我們的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2]在藝術公選課里引入美學最動人的環節——審美體驗路徑,將實現以情動人、以美育人的教育目的。美本身具備一個實現的過程,而體驗正是美得以實現的唯一現實途徑,更進一步講,在這類課程里,能通過體驗使學生與藝術作品相交融,解決教育對象(審美者)與教育內容(審美對象)的對立矛盾,最重要的是,體驗作為人類把握世界的主要方式之一,在這里,使學生回歸到了其把握世界的本質方式——體驗,而不是以主體(學生)駕馭客體(課程內容)的方式,被動開展教育活動。
2 拓寬藝術課程路徑,改變藝術教育技術性色彩
(1)拓寬藝術教育路徑,將藝術教育和校園特色、地域特色等結合。可在藝術公選課程里充分利用各種藝術資源,挖掘各具特色的校園文化特色,甚至獨具地域特色的不同藝術形式,同時開發多樣化藝術教育平臺,用綜合拓展、多維交叉的藝術課程教育模式,共享社會資源,活化提煉地域性藝術樣式,鼓勵學生從自身日常生活環境中發現美、感受美,將藝術教育充分融入生活。(2)充實藝術內容,讓“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盡量讓藝術來源多元化。有效整合學校、社區、地域的藝術教育資源,充分利用社會化資源。“引進來”,讓社會人士加入藝術教育行列,為學生盡可能多地提供發揮藝術創造能力的場所,“走出去”,即讓學生利用課堂所學與社會活動相對接,參與社會藝術活動。(3)加深學生學習過程情感投入,強化其生命的自主體驗,弱化藝術教育課程由工具主義帶來的技術性色彩。高校的藝術公選類課程,應充分利用高校自身的教育氛圍,采用一定的軟性策略,向學生施加以藝術內涵為核心的教育影響,真正做到豐富其情感,陶冶其情操,并最終實現提高學生審美意識和自由意志的教育。
3 融合審美哲學思考,提升學生思想境界與層次
在藝術類公選課中以美育為立教之本,以審美為育人之本,將以“審美為核心”的教育哲學理念作為該類課程的哲學基礎。首先,以哲學思考與哲學教育為基本視角,從審美人格建構出發,注重審美哲學思考和審美人格建構的內在聯系,從自身人格構建開始思考,回到審美哲學原點作為學生“認識自身”的維度,再以美學視角切入,致力于彰顯藝術表述,進而從哲學思索審美內涵與藝術表現之關系。其次,通過藝術教育發展人之感性生命力,使其自覺走向審美之途,通過藝術的作用讓世界本身生成為一幅“待完成”的作品,需要以安靜棲息之方式來完成——即通過哲思的運化作用,使藝術成為人的最富于人性的存在方式及選擇方式,幫助學生找到一切生命活動審美化的內在力量源泉,并最終尋到其從事社會生活的意義與價值訴求。最后,通過融合審美哲學思考,為社會轉型人之思想境界提升,提供一個“美學”的解決策略。當前處于社會轉型期,人之差距、國之差距,某種程度實則是“審美趣味與審美素質”的差距。審美哲學思考的介入,能讓學生在藝術類課程中重新煥回個體自主性、獨立性等“屬己”的“品質”,當其覺知自身品質,才能培養自己能享受諸如體育、美術、音樂、文學、美術、宗教等精神層面的能力,提升其由內而外的“貴氣”——精神貴族氣(相信精神高于物質的一種氣質)。
4 堅守意識形態陣地,注重學生自由全面發展
美學視域的借鑒,于藝術類公選課而言,并不與高校的重要功能之一——維護意識形態陣地相矛盾,相反,二者具有相互促進的關系。當下正處于全球化時代,即經濟、政治、文化、價值觀念等在世界范圍內交流與互動,這一過程本身伴隨的是西方強勢經濟政治文化價值觀念等向弱勢地區擴張,為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傳統文化、價值觀念、精神信仰、生活方式等帶來了強烈沖擊。基于此:首先,高校須在藝術教育的課程理念設置、內容價值導向、學術話語權等方面,相對于其它教育形式,從意識形態方面給予更多的傾斜與重視,通過藝術教育的實施,強化其從社會層面整體維護意識形態的作用。在課程內容上,高校藝術教育應注重弘揚、宣傳本民族(國)的良性意識形態,以理論為基石,通過潛移默化的方式對學生心理進行潤化和激勵,在校內學習與校外實踐中引導并構建和諧、穩定的意識形態,在學生中產生價值認同上的正向合力。其次,意識形態本身不僅對社會成員具有思想層面的整合性、教化性與優化性,還能通過諸如藝術教育等方式,在大學生群體中確立共同的核心價值目標,這一目標與高校藝術教育目標相一致,從而從高校的陣地開始,培養學生成為“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的優先感知者和踐行者。最后,高校藝術教育在價值取向方面應該以學生為主體,一方面強化學生的價值認同觀與民族身份確認感,通過主流意識形態的凝聚力與整合力引導學生感受藝術與審美的強大魅力,另一方面,讓藝術課程本身發揮其應有的吸引力和感召力,讓學生能在藝術的自由王國里,積極發揮自身主觀意識,通過持續性引導,讓其得到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卡岡.藝術形態學[M].凌繼堯,金亞娜,譯.上海:學林出版社,2008:217.
[2]席勒.審美教育書簡[M].馮至,范大燦,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