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琳 吳偉
摘 要:教師常常感嘆,手把手地教,學生依然學不會,能不能換一個角度想一想,是不是自己把學生牽得太緊,放得不夠,學生的思維沒有得到充分鍛煉呢?只要恰到好處放手,一定會有更多驚喜在等待著!
關鍵詞:傾聽孩子;信任孩子;放手
教育大計,教師為本。做好老師要有扎實的學識,這為提升教師素質、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指明了發展方向。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教書育人是教師的使命,要做到這一點,教師一定要有扎實的學識。扎實的知識功底、過硬的教學能力、勤勉的教學態度、科學的教學方法是教師的基本素質。
我認為教師的成長的確離不開專業知識的引領,每一位名師的背后都有扎實的專業功底,對幼兒道德、習慣、學習方法的引領,而幼兒的成長同樣也離不開教師的引導,一位好老師不僅“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實知識、有仁愛之心”,還需要我們教師隨時隨地保持一顆教育機制的心,那么我就離名師更近了一步,下面就說說我們在開展主題活動中的一個案例。
案例背景:
最近正值我們大班主題活動“我們的城市”的開展時間,在這個主題背景下擁有五個分主題:老房子新建筑、逛街、路邊新事、通暢的路、新式的車。正當準備切入子主題“通暢的路”時發生了一件小事情。
案例描述:
一天早上8:00林××小朋友哭著走進了教室,小朋友都很詫異,問他怎么了,他一邊抽泣一遍哽咽地說:老師,因為車太多了,路上等了很長時間,今天的值日生工作遲到了。隨后媽媽解釋說,雖然現在12月份,天氣比較冷,但是每次輪到值日生都能早早起床,今天路上發生交通事故了,堵了15分鐘,在車上就不停地說來不及了,走進幼兒園,門口的值日生工作都結束了,馬上落淚了。
咦,這不是進入子主題:“通暢的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嗎?所以在自由活動時,我請林××把今天早上發生的一切又復述了一遍,拋出問題:你們遇到過堵車嗎?看到過堵車嗎?隨后反問林××:“今天你被堵車的時候是什么心情?堵車后會發生什么糟糕的事?”又把這問題拋給全班孩子。孩子紛紛表達出自己的感受“上學遲到”“在車里坐很久無聊”“會難受會暈車”“要小便很著急”“肚子會餓”“口渴”。隨后我追問道:“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堵車嗎?”“你有什么方法來解決堵車?”孩子三三兩兩說了一些“車子很多”聲音比較稀少,微弱,內容比較單一,根據這一情況隨后設計親子調查問卷“堵車知識知多少”,布置回家作業“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查查資料,找出為什么會堵車,再把你想到的解決堵車的方法畫在調查卷上明天帶來,并拿著你的調查卷向全班介紹你了解到的堵車的原因和解決的方法,明天每組共同制作一份大5班交通報,看看哪一組想出的辦法好?”孩子們接到任務后都興高采烈地回家了,隨后我又把這一任務在班級的群里與家長進行了溝通,請家長回家配合孩子上網查找資料,或翻閱報紙、書籍。
第二天,每位孩子都興奮地交給老師自己查閱資料后的成果,午餐結束利用自由活動的時間,請每位孩子一一介紹自己的方法,同樣是昨天的兩個問題:“那你們知道為什么會堵車嗎?”“你有什么方法來解決堵車?”這次孩子們的狀態完全是不一樣的,孩子們都爭先恐后舉手,迫不及待介紹自己的方法。聲音響亮,言語間充滿自信、自豪和成就感,并把分組制作的交通報展示在我們的主題墻上。
當子主題“通暢的路”下學習活動需要參考堵車資料時,就會把我們共同制作的《交通報》拿出來參考。
案例分析:
從描述的案例中我們可以發現這的確是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而這件小事來自于我們的孩子,是孩子真實生活中遇到的問題,并且產生了與這件事相關的問題,看在眼里的老師都不會錯過這個教育的好時機,而我呢,正好聯系到孩子馬上要進入的子主題“通暢的路”,于是把它發展成一個很好的切入點,首先把孩子的個體經驗問題擴大,牽引出全班孩子的已有經驗,共同探討、合作、發表意見,從而達到“孩子的問題讓孩子自行解決”的目標,把屬于孩子的主動權交還給他們。而由于切入點是幼兒感興趣的內容,所以孩子都愿意主動通過各種途徑來找答案。當你成為一件事的主體時,有一種任務感與使命感促使你前進,可能過程中有曲折,但當事情完成時你的成就感與所遇到的困難是成正比的。所以當孩子第二天共同完成《交通報》時,那自豪感和喜悅之情是不能言語的。所以傾聽孩子、信任孩子的能力,有時適當“放手”,孩子會給你意想不到的驚喜,能激發他們的探究欲望,所以身為教師要善于發現和保護幼兒的好奇心,充分利用實際生活機會,引導幼兒通過各種方法學會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
傾聽孩子要用耳朵、要用眼睛、更要擁有一顆有教育機制的心!那么你離名師就不遠了!
參考文獻:
靜濤,鳳蓮.怎么聽孩子才肯說[M].新世界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