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強
推行教育改革,實施素質教育,是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的總趨勢,是歷史賦予我們每個教育工作者的光榮使命。傳統的語文教學往往重教輕學,重書輕人,教師在課堂上盡管“誨人不倦”,而學生卻很難做到“學而不厭”,使鮮活的語文課變得索然無味。因此,語文課堂教學改革應著眼于如何使其從應試教育的桎梏中解脫出來,使學生從繁重的課業負擔中解放出來,使其回歸自然,回歸人文,回歸靈性。
新世紀,改革語文教學落后的面貌,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的呼聲漸高。這是我國教育界廣大同仁和廣大學生家長對教育領域進一步改革開放的迫切希望,也是語文教學邁進21世紀的需要,改革語文教學落后于形勢發展的現狀,已是勢在必行。改革將有利于我們圓滿地完成新時期語文教學任務,有利于提高語文教學質量,有利于21世紀高科技時代人才的培養。
語文教學改革的任務是艱巨而長期的,對于語文教學改革的長期性和艱巨性必須有充分的認識,我覺得語文教學改革的首要問題是,必須轉變觀念,在統一認識的基礎上,立足于學生的能力培養。
一、變應試教育為素質教育,必須明確素質教育的含義和意義,不忘素質教育的大目標
目前,語文教育界內素質教育已有比較一致的認識。素質教育,所指的“素質”并非指具體的思想知識技能,而是指具體的思想知識技能,是指具有一定的遷移作用,或可長期在某方面發揮作用的一些基本成分,也就是指作為個體的人在先天遺傳基因基礎上,經后天認為教育及環境熏陶影響所形成和發展起來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要素、結構與質量水平。當代人良好素質的形成主要來源于教育。
以提高人的素質為宗旨的素質教育,其最終目的是要致力于促進學生的身心組織、結構與質量水平持續不斷地向前,向上健康發展。換言之,教育的目的要以人為本,重視人的能力培養和素質教育的全面提高。在我國目前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對學生實施素質教育所要追求和達到的最大目標是:全面貫徹落實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體育、美育全面發展的教育方針,在這個大目標的前提下,教育者應該轉變觀念,勇敢迎接未來社會經濟高速發展和世界人才激烈競爭的挑戰,針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充分發揮學生的特長,高標準地把學生培養成立志為國家民族和全人類造福的一代新人,成為新世紀素質教育的一代社會精英。
不言而喻,處于新世紀的素質教育,特別是作為基礎教育階段的小學教育,應面向新世紀,適應未來社會的需要,始終堅持對受教育者個人內在身心全面發展負責,堅持對學生素質的全面完善培養,使學生建立起積極拼搏、不斷進取的精神,積極主動地參與各種社會實踐,能為社會的進步和發展做出一定的貢獻。
二、正確認識社會轉型期的現實,擺正語文學科在素質教育中的位置
我們所處的時代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目前正處于改革開放的激烈轉型期。高科技的發展,使自然科學、人文科學顯得越來越重要。各種知識日新月異,層出不窮,現在的學生,不僅要認真學習掌握好語文基礎知識,而且要全面深入地學習和掌握各種自然科學和人文科學知識。知識爆炸,是這一歷史時期的特點,每一個學生都必須用全人類的知識成果充實自己,新世紀要求博學廣識的全面發展的人才,他們要有更多專長,更強的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更廣闊的知識面,更強的體魄。
作為語文老師,我們必須認識到,在知識爆炸的時代,語文教學根本不可能再延續過去的教學方式和方法了,更不可能通過削減其他學科教學時的方法來維護以往語文學科在教學中一統天下的地位。我們必須正視現實,積極改革語文教學,堅決打破以往學科中心主義,加大語文教學改革力度,實施語文教學的戰略新轉移。我認為,打破以往學科中心主義的教學模式和單一的教學結構,代之以自然學科和人文學科并舉的全面教學模式和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并舉的教學結構,是素質教育的百年大計。在這種教學模式和結構中,語文學科作為其他學科的基礎,它的教學地位就顯得更加重要了。
三、語文教學改革是素質教育的先導,語文改革應立足于學生能力的培養
語文教學應以培養學生的讀、聽、說、寫運用能力為宗旨。教材的編寫應該有趣味性、時代性和系統性;課堂教學應以訓練學生的語文運用能力為主,應趣味化和人性化;考試和考核應以檢驗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為主,不出偏題和死記硬背的題。另外,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維方法,善于指導學生從習慣性思維模式中跳出來,打破思維定勢,試著進行反向思維,引導學生用批判的眼光看事物,從中發現問題,讓學生去發現和探究疑難,突破疑難,使學生在思維的發散中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
語文學科融思想性、知識性、科學性和趣味性于一體,以其基礎功能和綜合教育功能,全面地滲透于教學的各個方面,滲透于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它是其他學科的基礎工具和載體,這是公認的事實。沒有語文學科的教學改革,素質教育的改革也就無從談起。因此,素質教育的改革應以語文學科的改革為先導,使其帶動其他學科的教學改革,從而使中國教育與時俱進適應時代的發展。
參考文獻:
馮文清.素質教育中的小學語文教學改革[J].法制與社會:旬刊,20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