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沁萍
一、教材插圖使用的現狀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小學語文學科的教材根據學習內容配上了精美的圖畫,這些插圖或幫助學生學習拼音,或幫助學生學習生字,或表現文章的主要內容,是對文本內容的具象化,更是對文本內容的恰當補充,是整個教材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在使用教材的過程中借助這些精美的插圖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幫助學生學習文本內容。但是,在學拼音、識字、讀文、理解內容這些學習任務面前,插圖也常常成為教師忽視的部分,往往僅僅發揮其激趣和幫助理解的功能。其實,對低年級的學生來說,這些精美的插圖帶給孩子們的是多姿多彩的世界,是現實與夢幻的結合體,他們愿意徜徉其間,享受學習的快樂。因此,讓孩子們沉醉其中,并學著用語言來表達,能有效地訓練學生的觀察、思維和表達能力,幫助學生精彩地表達。
二、課程標準指引的方向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教師應確立適應社會發展和學生需求的語文教育觀念,注重吸收新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教師應認真鉆研教材,正確理解、把握教材內容,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由此可見,教師的責任不是傳授教材上的知識(傳統上說的“教教材”),而是用好教材的內容來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即“用教材教”)。一、二年級的孩子雖然以識字、寫字為學習的重點,但這一年齡段也是學生對學校、對學習、對生活、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的階段,學生的觀察、思維、想象、表達并不因為不認識字或不會寫字而停滯不前,充分運用教材中的插圖,恰恰可以擔當起培養學生這些語文能力的重任,有利于全面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三、教材插圖的分類
縱觀小學語文一年級的插圖,我們不難發現,這些插圖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描摹美麗的景物,多為單幅圖,我們可以稱之為景物情境類,如,拼音教學中的插圖,古詩、兒歌等課文的插圖等;另一類是表現故事中的場景,一般由幾幅插圖組成,我們可以稱之為故事情境類。如《雪孩子》《小熊住山洞》《小壁虎借尾巴》等故事性文本的插圖。根據插圖類型的不同,對學生訓練點的設計也相應有所變化。
四、用好插圖,訓練表達
1.以訓練觀察為抓手
低年級的學生對圖畫有一種與生俱來的親近感,學生對圖畫特別感興趣,但是學生的觀察能力并不與他們的興趣同步,由于缺乏觀察的訓練,剛入學的孩子在觀察圖畫時往往出現觀察不全或主次不分的現象。觀察能力的培養只能在觀察的實踐中進行,因此,插圖的觀察就是教會學生學會觀察的有效途徑。
(1)觀察訓練從有序開始
對于單幅圖畫來說,“有序”是指在看圖時按一定的順序來看,可以是從左到右,可以是從上到下,也可以是由近到遠……通過這樣的“看”的訓練,學生看圖不全的問題得到了解決。“有序”在多幅圖的觀察指導中體現為找到事情發展的順序,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一幅一幅地觀察。
(2)觀察訓練有主有次
在學生能有序觀察、觀察圖畫全面的基礎上,訓練學生在觀察中有主有次?!爸鳌笔侵笀D畫中的主要景物或人物,“次”是指圖畫中的背景或次要人物,訓練學生在觀察時對主要景物或人物要重點觀察,觀察要注意細節,如,景物的形狀、色彩特點,人物的表情、動作特點等。
2.以發展思維為關鍵
(1)邏輯思維訓練
在學生觀察圖畫的同時,頭腦中要思考單幅圖中哪些是主要的,哪些是次要的,多幅圖之間存在著什么樣的聯系。在這個過程中,觀察的有序影響著思維的有序,思維的有序也促進觀察的有序。
(2)想象能力訓練
在圖畫的觀察中,學生要借助想象力讓靜止的畫面動起來,更要借助想象,讓一幅幅圖畫連成一個生動的故事。如“春天來了”的圖畫,學生會調動自己的生活積累,想象出圖畫中沒有的春天的典型景物;而在觀察表現故事的連續圖畫時,讓學生想象圖中人物在想什么,會說什么。讓學生把生活中的場景與圖畫相結合,用想象豐富圖畫的內容。
3.以精彩表達為目標
(1)幫助學生完整表達
低年級的孩子由于剛開始學習規范的口語表達,常常說不完整或詞不達意。在看圖的基礎上,首先幫助學生說完整的話。在訓練中讓學生練習用“誰干什么”“什么怎么樣”的句式完整說出圖意,把圖意基本說完整、說清楚。
(2)幫助學生有序表達
對于畫面豐富的圖畫來說,先說什么,后說什么的訓練也很重要。對于不分主次內容的畫面,訓練學生按一定的順序說清楚每一種景物怎么樣或是什么人干什么。有主次內容的畫面,訓練學生可以先說主要部分,次要部分可以最后簡單說,也可以先說次要部分作鋪墊,再詳細說主要部分。對于多幅圖的故事性的圖畫,注意讓學生按事情發展的順序說。這樣進行有序地說的訓練,也有利于學生的思維訓練,多次強化能幫助學生養成有序表達的好習慣。
(3)幫助學生精彩表達
學生的表達能力有高低之分,教師要注意分層指導。在以說完整,努力有序表達的基本要求之上,根據學生的能力可以嘗試訓練學生精彩表達。學生在學習、生活中已經積累了一定的優美詞語和句子,在指導學生看插圖說話的過程中要善于引導學生調動已有的生活積累和學習積累,努力把句子說得優美。如說圖上的景物時,說出景物姿態的優美,動態變化,色彩、形狀、大小等,在景物本身特點的基礎上合理運用比喻,讓其更生動、形象等,在介紹人物動作行為時,關注動作的細節,關注“怎樣地做”,讓學生嘗試用上一些修飾的詞語,讓句子更優美、更生動。這種對優生的指導對其他學生也起到很好的導向作用,讓其他學生的表達有努力的方向。
(4)幫助學生嘗試書面表達
低年級的孩子寫字量有限,在書面表達上有一定的困難。但是由于班級中人數眾多,多數孩子口頭表達的機會不多,怎么處理好這個矛盾呢?就讓學生在想表達,但是沒有機會表達的情況下拿起手中的筆,用書面語言把自己想說的話寫下來。在遇到不會寫的字時,鼓勵學生用拼音代替或者找大人幫忙,字是否寫對不重要,是否自己寫的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寫自己想說的話。
總之,借助一年級教材中的插圖進行訓練,讓學生在觀察訓練中變得“言之有物”,也讓學生在“言之有序”的訓練中發展思維,更讓學生在學習表達中努力做到“言之有辭”。這個能力培養的過程不是單一的,也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作用、融合在一起的。學生的觀察能力、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在訓練中同時發展,不同階段又各有側重,形成互相促進、螺旋上升的態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