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瑩
【設計理念】
一、前置之“實”
近年來,全國習作檢測中非常關注實用性文體,而建議書就是其中之一,它體現了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
新課標對于高段習作的目標描述非常清晰:“養成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有意識地豐富自己的見聞,珍視個人的獨特感受,積累習作素材。”尤其是對于建議書的講評,前期素材的積累尤為重要,因此把綜合實踐前置,通過調查積累素材。學生可分組開展實踐活動,通過圖片、視頻等保存下來,把素材積累得殷實。
為了便于在評改課時可以聚焦內容的修改,而不必關注文體格式上的修改,我通過微課教學把建議書格式前置,讓學生通過課前自主學習,明確格式寫法,并自主完成習作,根據學生實際反饋制定評改要求。
二、評改之“用”
在習作講評時,結合綜合實踐積累的資料,引導學生用“說明方法”將“現象”部分描寫得更加清楚、具體;用“三維法”引導學生將“建議”部分修改,體現它的價值。最終使學生會用建議書,提升習作能力。
【目標定位】
依據教材目標:新課標中對于高段習作教學,明確指出:“學寫建議書等常見應用文,內容符合文體要求。”而建議書的內容,主要是寫清楚調查的現象,提出切合實際的建議。另外,《新課標》也指出:“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書寫規范、整潔。”
依據前置反饋:通過前置性習作的批改發現,全班學生普遍沒有把調查得到的污染現象寫具體、清楚;另外,之后提出的建議部分,也有一部分學生提出的建議沒有切合實際,價值無從體現。
基于以上兩個方面,我設定了以下教學目標:
1.通過角色轉換,產生修改習作的興趣,樂于修改習作。
2.通過前置素材對比,會利用說明方法將“調查現象”寫清楚、具體。
3.通過范文引導,學會按“三維”法將建議修改得切合實際。
【案例描述】
一、實踐調查,框定格式——“綜·式”前置
1.明確主題,實踐前置——收集資料
為了便于聚焦評改目標,我把本次主題確定為寫一則“污染環境”的建議書。
師:在我們確定了主題之后,再來看要求,我們可以發現,在寫建議書之前,我們需要做什么?
生1:需要進行關于“污染環境”的現象的調查,然后才能把調查到的現象寫清楚。
師:那么我們現在就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進行調查分工的討論,最后完成分工表格,明確各自的分工。
學生經過組內討論,最終明確分工,并在雙休日進行實地調查,并最終積累相關的文字、圖像資料。
2.微課導學,格式前置——明確格式
教師制作微課,讓學生明白前置學習建議書的格式和一般的寫法。
(1)建議書的內容
針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不良現象,向有關部門提出改進建議。
(2)建議書的步驟
先寫清楚存在的問題;再說明產生的原因;最后提出解決問題的建議。
(3)建議書的格式
標題;正文;建議人姓名或建議團體名稱;日期。
3.習作前置,一稿批改——了解學情
教師關注學生的習作內容,反饋得出:調查現象部分,學生普遍沒有寫清楚、具體;而學生提出的建議,很多都是不切實際的,如何治理的途徑也沒有明晰。
生1:近期以來,某地的大氣污染很嚴重,這是因為大量的工廠排放出的有害氣體,才造成現在的大氣污染,如果再這樣下去,可能會造成我們呼吸困難,導致人們中毒死亡。(評:現象簡單)
生2:近期,某地正在進行污水管道的改造,很多挖掘機在路上穿行,使得道路破裂,黃沙漫天,道路旁的樹木枯死,甚至許多沙石倒進河流,污染了整條河。(評:整個現象描寫清晰)
生3:最根本的一點是普及環保意識,只有人類具備環保意識,上述的建議才能順利實施,地球才能轉危為安。(評:怎么普及沒有寫出來。)
二、聚焦要點,方法領航——評改“依法”
1.基于素材,說明具體——聚焦“現象”
(1)角色轉換,閱讀習作——發現要點
師:既然建議書是寫給有關部門的領導看的,只有采納了你的建議,才能體現出你的建議書的價值,那么,就讓我們來角色轉換一下,假如你來做有關部門的領導,看看這兩份建議書,你會采納哪一份?
教師出示學生的兩份建議書。
學生評選——全部都選第一篇。
師:為什么大家都會選擇第一篇?
生1:它的污染現象描寫很具體,第二篇很簡單。
生2:它的現象的描寫很清楚,不是很籠統的。
生3:它的建議很有針對性。
生4:它的建議很切合實際。
……
師歸納:對比之后,我們發現了,一篇建議書要被相關部門采納,體現出價值,就必須把這兩塊的內容寫好才行。
(2)聚焦“現象”,對比閱讀——領悟“說明”
教師出示一篇學生的優秀習作。
師:我們來聚焦這份關于水污染的建議書的現象描寫部分,你覺得好在哪里?請畫一畫相關的句子,或者圈一圈詞語,并在旁邊做批注。
學生閱讀,并批注。
生1: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方法,把河水污染的范圍寫具體了。
生2:用了列數字的方法,把河水污染的后果寫清楚了。
師:以小見大,將這些觸目驚心的數據呈現出來,更能帶給人震撼,直刺人心!
生3: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把污染程度形象寫出來了。
師:打了比方,更加形象地寫出了污染的嚴重。
生4:小作者做了一個假設,把后果寫清楚了,更使人體會到了后果的嚴重性。
師:這樣一個假設,把可怕的后果揭露了出來,怎么能不發人深省,不采納你的建議呢?
師:同學們發現了嗎?如何才能把這一現象寫得震撼人心,體現出價值?
師歸納:可以運用打比方、作比較、列數字、舉例子、做假設等說明方法來具體、形象地描寫調查得出的現象。
(3)結合素材,修改“現象”——運用“說明”
師:我們再來看這則建議書的“現象”描寫部分,老師把與之相關的調查所得的資料,包括圖片,都在課間上呈現了,請根據調查所得的資料,運用說明方法,把這份建議書的“現象”部分修改得更清楚、具體些。
學生進行修改——教師結合范例中的素材進行個別點評。
(4)積累經驗,自行修改——說明“實用”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是幫這位同學進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經驗了,接下來,請大家根據自己前期收集到的資料,運用說明方法,把自己的“現象”部分修改得更加清楚、具體。
學生各自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結合學生的素材進行個別點評。
2.范文引領,“三維”思考——聚焦“建議”
(1)研讀分析,明確要點——切實可行
教師出示下水文。
師:我們來自習研讀,看看老師的建議部分,好在哪里?說說你的理由。
生1:提的建議很具體。
生2:提的建議很切實際,沒有異想天開。
師歸納:是的!要想被相關部門采納你的建議,那么你的建議就必須從實際出發,切實可行。
(2)交流體會,引出方法——體悟“三維”
教師出示下水文,引導學生發現提建議的方法。
師:老師的建議提得好,好在哪里?
生1:針對有關部門的職權范圍來提的。
生2:針對實際的生活需要來提的。
生3:建議的實施過程很清楚。
師歸納:原來建議的有效與否,我們可以從“職能范圍”“實際需要”“過程清晰”這三個維度去衡量。
(3)范例交流,修改“建議”——試用“三維”
教師出示一份建議提得不切實際的建議書。
師:同學們,這份建議書提的建議不是很好,請大家根據“三維”法,從實際去思考,幫助修改一些建議。
學生交流修改的建議——教師根據“三維”法,進行個別點評。
(4)積累經驗,自行修改——運用“三維”
師:同學們,剛才我們是幫這位同學進行了修改,相信大家也一定有經驗了,接下來,請大家根據老師教給的方法,從這三個維度去思考,修改自己的建議部分,以使自己提出的建議更有價值,也能讓相關部分予以采納。
學生各自修改自己的習作——教師結合學生的素材進行個別點評。
【教學反思】
一、前置之“實”
1.調查前置,積累素材
寫作來源于生活,如果沒有習作的素材,學生的習作將毫無深意。建議書更是如此,需要大量的實踐調查,來收集相關的資料。基于此,我才把調查現象前置,積累了習作素材,文字或圖像,有圖有真相,使之后的評改不是空對空,而是有針對性地修改。
2.格式前置,聚焦寫法
新課標指出:“習作,其實就是為了自我表達。”因此,不應該框定學生的思維和習作的內容等。而前置性習作能真正體現這一理念。但是,建議書卻有自己的文體要求,如:調查主題、書寫格式等。只有在學生明確格式寫法的前提下,學生才能寫出一份自己的建議書。把格式的教學前置,教師在講評時,就可以節省時間,對建議書的內容集中進行針對性地講評,引導學生用適用的寫作手法來寫這兩塊內容,提升建議書整體的質量。
二、評改之“用”
習作評改的成敗,很大部分取決于要點是否突出,有沒有好的寫作方法引導學生。抓要點,進行重點攻堅,把講評落到實處,達成評改目標,而不是泛泛之談。通過學生前置習作的反饋,我發現本班學生寫建議書的難點其實就在于兩點:調查現象描寫得具體、清楚和提的建議切實有效。因此,我在講評時就緊緊抓住這兩大難點去突破。結合高段學生的知識結構,我梳理出突破這兩大難點的方法:把現象描寫得清楚、具體,可以運用說明方法,使之具體生動;把建議提得有效,主要從“職能范圍”“實際需要”“過程清晰”這幾個方面去思考。我在教學時,把學生前置收集的資料緊密結合,根據實際,把這些方法滲透在學生的交流評改之中,達到講評的實效,學生習得了習作方法,也提升了寫作能力。
三、課后之“思”
在教學過程中,我發現,雖然我把“三維”法教給了學生,但是,因為這只是一個思考的方向,并沒有實際的衡量標準,而且,不同的職能部門,有不同的權利范疇,學生也不盡了解,因此,糾結較多,學生提的個別建議還是略顯空洞,不切實際,這從課后學生的習作修改中可以看出。如何引導學生把這一方法用好,或者輔以其他更好的方法來引導,將是我接下去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