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穎
摘 要:在小學數學中蘊含豐富的美的因素,小學數學教師應當注意運用美學觀點將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美育內容加工和整理,以形成易于被學生接受的審美信息。激發學生的美感,陶冶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的情操,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關鍵詞:小學數學;美育教學;審美信息
新課標指出:“美育對于培養學生健康的審美觀念和審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小學數學課滲透美育有利于培養學生感受美、鑒賞美、表現美和創造美的能力。
一、小學數學教學中美育的內容
小學數學中蘊含著豐富的美育因素,既有阿拉伯數字和無限多的數及用加、減、乘、除來描述基本數量關系的簡潔與靈巧之美,又有在簡單的幾何圖形中給人以勻稱、協調、平衡的對稱與和諧之美;更有以內容高度抽象性、邏輯的嚴密性和應用的廣泛性三大特征所構成的深刻豐富的內在美;小學數學是研究小學數學現象及其規律的科學,有些小學數學現象可以直接給人以美感;圖形美、對稱美:在小學教學平面幾何的知識學習過程中,通過觀察、測量、繪圖等,讓學生感受直線美、曲線美和對稱美;簡潔美:數學的簡潔性既是數學結構美的重要標志,又是數學形態美的重要內容,這種簡潔性并不是指數學內容本身的簡單,而是強調數學理論以及知識體系、結構以及表達形式的簡約、簡潔;表現美、創造美: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有情趣的數學故事,營造輕松愉快的課堂氛圍,建設和諧民主的師生關系,使教學過程生動有趣,將富有魅力的數學知識輕松地傳授給學生,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感受美、體驗美。
二、挖掘小學數學美育教學的重要作用
1.培養審美觀點
小學數學教材中豐富多彩的情境圖、幾何形體、圖像圖表、各種實驗、各種教具、掛圖、模型等,均儲存了多種審美信息,這些信息為學生感官所接受,就會激發學生的美感,陶冶他們的心靈,培養他們的情操,使他們形成正確的審美觀。
2.促進智力發展
美育過程,實際上就是發展和提高各種認知能力,形成完整的智力結構的過程。小學數學教材中的公式、概念及數學定律等,均為冷冰冰的客觀真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若將這些塑造成美的形象,并滲透教師的真情實感,會使整個教學過程顯得情景交融,激發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從內心產生熱愛、產生追求,會主動為達到學習目的的最佳境界而努力。
3.陶冶道德情操
美育對于培養人的道德情操有著重要作用。小學數學教師應當運用美學觀點將小學數學教材中的美育內容加工和整理,以形成易于被學生接受的審美信息。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的引導、啟發,潛移默化地進行審美教育,能激起學生熱愛小學數學科學、熱愛自然界、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的情感,樹立探究宇宙奧秘、獻身科學的崇高理想。通過小學數學實驗教學和實踐活動教學中的美育,能培養學生的毅力、創造力,培養學生勤勞、誠實、愛護公物等良好品德。
三、小學數學教學中美育的實施策略
1.注重審美化的情境創設
小學數學教師可采取實驗導入、提問導入、懸念導入等方式引入新課,將課堂引進熱烈而有序的氣氛中,為教學創設審美化的情境。如,教學正、負數時,出示珠穆朗瑪峰和吐魯番盆地的海拔高度圖片,教學“公頃”和“平方千米”的認識時,出示徐州云龍湖、鳥巢的占地面積的圖片等,教學“圓的認識”時出示一幅幅由圓組成的圖案,這樣一幅幅美麗的圖景再經過教師的語言加工后,學生一定印象深刻。課堂教學中簡潔、工整而富于邏輯性的板書,也會給學生以美感,留下美好的印象和記憶。
2.通過動手體會數學美
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常用的方式是演示實驗,在進行演示實驗的設計和選材時,要用審美觀點來凈化它的明顯性、趣味性、啟發性,使演示出的小學數學現象既具有鮮明的特征與變化規律,又使學生感到賞心悅目。如,在教學“軸對稱圖形的認識”一課后,我布置了這樣一道課外作業:請學生用一張長方形紙,設計一幅美麗的軸對稱圖形圖案。學生積極性很高,設計了自己滿意的作品并進行評比。這樣既達到了對軸對稱圖形的鞏固認識,又通過設計、評比、展覽使學生提高審美素質,更滿足了學生表現美、創造美的欲望。
在鞏固知識和運用階段,教師要設計思考性強的練習題,使學生產生一種通過努力而獲得知識的愉快感。例如,在低年級應用題教學中,我們經常訓練學生給應用題補充條件和問題,對于一道缺少條件或問題的應用題,有時學生會想出各式各樣的填法,并且是那樣的貼切、適當,這正說明學生是在對美的追求中,發展了自己的創造性思維能力。至于高年級應用題一題多解和一題多變的練習,更是培養創造美感,發展學生能力的好形式。長此以往,學生在美的熏陶下會不斷追求解法的優化,結論的美化,從而發展自己的創造能力。
小學生雖然可能會認識到什么是美的,但尚還不知道如何去表現美、創造美,并使之與自己的語言美、行為美、心靈美聯系起來。作為教師讓他們自己去獲得美的東西,這就需要平時持之以恒的培養、陶冶、實踐。
參考文獻:
何興文.深入挖掘小學數學教學中的美育因素[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0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