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振
摘 要:如今,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時代的進步,信息技術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出現在了教育教學中,它對于學生良好信息素養的培養和學生獲取信息、傳輸信息、處理信息和應用信息的能力的提高具有極大的促進作用。然而,由于信息技術學科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很多方面都存在著不容忽視的問題,如課程設置不合理、教材選擇不恰當、教學方法不先進,導致信息技術的教學效果處于低效狀態,因此,如何改變當前教學現狀,通過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實現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是我們目前應該重點關注和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策略
有效教學,是當前很多教師都在努力探索和追求的教學目標。筆者作為一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多年來也一直致力于有效教學目標的探究,自認為摸索出了一套適合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現結合自身教學實踐,對小學信息技術有效教學策略進行一番描述,希望可以引導學生更好地完成信息技術課程的學習。
一、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主動探究,體現學生學習主體性
在傳統小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總是習慣于采用“教師講,學生聽”的單一教學模式,教師的身份是課堂的主宰者和知識的灌輸者,學生自始至終都處于被動學習的狀態中,這使得信息技術課程學習起來枯燥無味,學生也缺乏學習的興趣。新課改要求“一切要以學生為中心”,所以,作為信息技術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十分注重學生的主體參與,讓學生作為課堂教學的主體對象對信息技術知識進行主動探究和建構,創建出在教師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模式,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主動性,體現學生的主體性,從而為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打下堅實的基礎。
比如,在學習《傳說故事我存儲》這一課內容時,通過演示教會了學生保存網頁的基本步驟之后,我讓學生4人分為一組,通過搜索有關“春天”的知識和文章,挑選出自己喜歡的內容并保存下來,看看哪個小組完成得最有效果。我則進行巡回指導,并適當對各個小組的行為做出評價。這樣,我放手讓學生練習,實現了學生的主體參與和主動探究,既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性,又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在接下來的教學活動中,學生也能具有學習主體性的意識,會積極參與我們所設計的各種以學生為主體的學習活動。
二、注重與實際生活的聯系,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傳統小學信息技術教學,教師過于追求學生對信息技術基礎知識與網絡技能的掌握,脫離了與實際生活的聯系,造成的后果是學生在課堂內學會知識,卻由于缺乏生活的實踐而無法發揮信息技術的應用效能。《小學信息技術新課程標準》中指出:“讓學生了解信息技術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培養學生學習、使用計算機的興趣和意識。”鑒于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信息技術教材知識與生活實際的聯系,實現信息技術教學的生活化,讓學生感受到信息技術是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為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提供充足保障。
比如在學習《輕松申請QQ號》這一課內容時,由于網絡的普及,現在幾乎家家戶戶都有電腦,每個學生也有自己的QQ號,所以本課內容的教授學生都很感興趣而且教起來相對容易,在“登陸QQ,演示基本操作”這一環節,我選了一名學生,邊提問邊讓他進行演示,問題如下:如何添加好友?如何更改個人資料?如何把好友分組?如何設置自己的頭像?這樣一來,因為與學生的生活經歷十分接近,學生都表現得十分感興趣,演示的學生既做出了良好示范,使其他不懂的學生學會具體的操作方法,也活躍了課堂氣氛,從而使學生興趣盎然地參與接下來的教學活動,對于本節課教學效果的提升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
三、注重信息技術的實踐性特征,加強學生的實踐操作,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
學生學習任何知識,最終目的都是用來分析和解決實際問題的,信息技術這門課程也不例外。所以,身為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我們不僅要將精力和注意力都放在信息技術基礎知識和網絡技能的教授上,還要注重信息技術的實踐性特征,給學生布置實踐性的操作作業,讓學生體驗到信息技術的學習價值,提高學生的應用能力,以此為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創造有利條件。
比如在學習《圖像調整好上傳》這一課時,在學生學會了根據實際需要調整圖像大小和亮度,了解了批量調整圖像的技巧之后,我為學生布置了一項實踐活動:班級組織開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的網上攝影展,要求學生在網上為爺爺奶奶或姥姥姥爺建立一個相冊,“曬曬”自己家中的老人。這樣,我通過組織學生動手實踐,一方面能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另一方面能鍛煉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對信息技術知識的應用能力一舉多得。
綜上所述,作為一名小學信息技術教師,我們一定要科學地利用課堂時間,采取符合小學生認知特點的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實現小學信息技術的有效教學。
參考文獻:
賈義敏.小學信息技術課程目標與教學設計研究[D].華南師范大學,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