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振華
經驗是指學生在日常生活,或學習生活中所獲取的知識與技能。這是最有價值的東西,是學生進一步學習的重要出發點。日常教學中教師如果能深入了解學生已有的學習與生活經驗,以此來設計教學,那么我們的課堂就一定能變得更加高效。
1.利用知識經驗,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知識前后聯系是很緊密的,教學時老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梳理與本節課有關的知識點,讓學生把已有的知識經驗遷移到所學習的新知識上來,那么,課堂效率就會大大地提高。
例如,在教學《分數的基本性質》一課時,我是這樣設計的:
師:同學們,我們已經學過了商不變的性質,誰還記得商不變的性質?
生:被除數與除數同時乘以或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商不變,這就是商不變的性質。
師:分數與除法有什么關系?
生:除法里的被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子,除法里的除數相當于分數的分母,除法里的商相當于分數值。
師:根據這兩個知識點誰來猜猜分數的基本性質是什么?
生:我猜分數的基本性質是“分數的分子和分母同時乘或同時除以相同的數(0除外),分數的大小不變”。
師:你猜想的理由是什么?
生:根據分數與除法的關系,把商不變的性質中的被除數和除數替換成分子和分母,就得到了分數的基本性質……
這個片段中,筆者就充分利用了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通過復習,喚醒學生對商不變的性質,以及分數與除法關系的回憶,巧妙地引導學生把已有知識遷移到所學的新知中,學生學得積極,課堂效率就高了。
2.利用觀察比較,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經歷觀察、比較、合作、交流等活動過程。”可見觀察、比較、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習一些比較抽象的知識時,如果能引導學生觀察比較,增加感性認識,然后交流觀察的感悟,從而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就能達到事半功倍的目的。
例如,在教學“當周長相等時,越方面積越大”這一概念時,很多學生在理解時都存在很大的難度。為了讓學生輕松地理解并掌握這一知識點,就要充分引導學生進行觀察比較,用心理解和感悟。因此,在教學這一知識點時我是這樣設計的:首先出示了一塊釘子板并介紹它的特點(每相鄰的四個釘子圍成邊長為1厘米的正方形);接著出示用28厘米毛線做成的一個封閉圈。要求學生根據老師的操作,把每個長方形的長和寬都記錄在學習卡上。老師先利用毛線圍出了一個長13厘米,寬1厘米的長方形,然后把長逐漸減少,寬逐漸增加,直到變成正方形為止。當學生記錄完后,計算出相應的周長和面積,觀察比較所記錄的數據以及計算結果,把自己的發現在小組內交流。通過觀察、比較、交流、討論,學生很快就明白了這些所圍成的圖形周長都相等;面積隨著長寬的變化而變化:長在慢慢減少,寬在慢慢增加,圖形就越來越方,面積也越來越大。當圖形是正方形時,面積最大。
這樣通過觀察、比較、動手計算、交流討論,從而得出結論。對這個結論學生不僅理解得深,也掌握得牢。
3.利用生活經驗,提高課堂效率
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教學設計時如果能緊扣學生的生活經驗,創設學生喜聞樂見的情境,再現數學知識,那么一定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有一位老師在教學《小數加減法》這一課時,先用課件視頻展示了人們在超市里購物的情境,慢慢地特寫鏡頭定格在:書包68.60元一個,文具盒31.80元一個,高級筆記本11.90元一本,鉛筆0.60元一支。教師讓學生根據信息,提出數學問題。學生提出了很多的數學問題。如:①買一個書包和一個文具盒一共多少元?②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多少錢?③買一個書包、一個文具盒 、兩本本子一共要多少錢?……接著教師讓學生選擇自己最想解決的問題嘗試解答。
師:誰來說說你選的是哪個問題?你是怎樣算的?生1:我選的是買一個書包和一個文具盒的價錢,用68.60+31.80=100.40元,我是根據平時購物的經驗,先用整數68元+31元,得到99元,0.6元+0.8元等于1.4元,合起來就是100.40元。生2:我也是根據購物的經驗算出一個文具盒比一本筆記本貴19.90元。師:結合你的購物經驗,你認為小數加減法應該怎樣列豎式計算?生:列豎式時應該把小數點對齊,計算時從小數的末尾開始。
教師巧妙地利用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購物情境中學習小數的加減法,很快就理解、掌握了小數加減法的計算法則。
4.利用閱讀經驗,提高課堂效率
在數學知識的學習過程中,一些概念性的知識,教師如果能引導學生有目的、自主地去閱讀書本,讓學生在閱讀中初步掌握有關的概念,再留出充足的時間讓學生去理解、內化、升華概念的本質,那么學生就能很好地掌握所學的知識,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例如,在教學“體積單位”這一部分知識時,先讓學生獨立自主閱讀書本,畫出“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的有關概念,并根據自己的經驗,圈出重點詞句,讓學生初步掌握體積單位。然后引導學生尋找身邊符合條件的實物,通過閱讀加上演示,使學生心中對每一個體積單位的大小都有一個清晰的表象,促進對體積單位的理解和掌握。
學生的學習過程就是積累經驗的過程,在新知識的積累過程中,只要我們能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引導學生在已有經驗的基礎上進行學習,就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我們的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