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悅祥

摘 要:小學教育具有特殊性,有效數學教學的構建,強調有效教學策略的應用。本文立足于對情境教學的認識,創設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創設教學情境,讓“看得見的數學”帶來美的追求兩個方面,闡述了情境教學下有效數學教學的構建策略。
關鍵詞:小學數學;情境教學;有效教學;策略
小學數學教學,特別是一年級的數學教學,鋪設一定的教學情境是學生從生活和自然界,走進數學、了解數學的有效方法和手段。動之以情,曉之以理,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是情境教學的出發點,也是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落腳點。在筆者看來,小學數學情境教學的構建,應著力做好以下兩個方面的教學工作:
一、創設教學情境,拉近學生與數學知識的距離
新課導入,不僅注重知識點的有效落實,也強調學習動機的激發,讓知識點的融入與學生的學習動機有機結合,推進教學有效進行。把學生帶入社會,帶入大自然,帶入生活,從生活中選取某一典型場景,來作為學生觀察的對象,并以教師語言的描繪,把數學信息和數學問題鮮明地展現在學生眼前。如在教學“5以內數的認識和書寫”時,先課件播放各種玩具在學生面前,學生似乎又回到玩玩具的游戲里。老師結合情境問:“有幾架玩具飛機?你能表示出來嗎?有幾輛玩具汽車?你怎樣表示出來……”學生在這愉快的氛圍中輕松地學習了5以內數的認、讀、數、寫。又如:教學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數的大小”時,先鋪設午餐的用餐情境,老師問:“大家看看,午餐用的碗碟夠嗎?”學生:“夠。”老師:“你怎么知道?”學生:“一樣多?!崩蠋熞龑М媹D:“松鼠和碗碟一一對應?!崩蠋熡謫枺骸皽讐騿??”學生數了數說:“不夠,少1個。”老師:“你能用一一對應的方法畫圖表示嗎?”老師接著問:“杯子夠嗎?”學生數后回答:“夠,還多了1個?!崩蠋煟骸澳憧梢杂靡灰粚姆椒ó媹D表示嗎?”學生從午餐的情境中數一數、畫一畫,就把用一一對應的方法比較兩個數的大小知識掌握了。這體現數學從生活中來,但又回到生活中解決生活問題,服務于生活的特性。教學是有目的的行為,是兒童求得發展的有意義的活動。情境教學正是針對兒童蘊藏著的學習的主動性,把兒童帶入情境,在探究的樂趣中激發兒童學習動機;又在連續的情境中,不斷地強化兒童學習動機。
二、創設教學情境,讓“看得見的數學”帶來美的追求
創設教學情境,讓抽象的數學計算形象化、具體化,學看得見的數學,這是小學數學有效教學的重要策略。數學知識不再是課本上“生硬”的數字,而是現實生活中的生活元素,學生帶著好奇、興趣走進數學,幫助學生培育良好的數學情感。如教學“得數為0或算式中有0的加減法”時鋪設小貓吃魚的情境。課件邊演示老師邊說:“盤子里原本有3條魚,小貓吃了1條后還剩幾條?你會列式計算嗎?”學生:“3-1=2?!崩蠋熡诌呇菔具呎f:“小貓再吃了盤子里1條魚后還剩幾條?你會列式計算嗎?”學生:“2-1=1?!崩蠋熡诌呇菔具呎f:“小貓又吃了盤子里1條魚后還剩幾條?你會列式計算嗎?”學生:“1-1=0?!薄啊疀]有用什么數表示呢?”學生:“用‘0表示。”通過這個情境演示,學生對“0”的意義,以及算式中有“0”的計算的理解就不言而喻,對比較抽象的“0”的理解和計算就能很好地理解和掌握。
鋪設教學情境,潛移默化地給學生美的感受、美的欣賞、美的向往,進而產生美的追求。如教學“分類的含義和方法”時,課件呈現笑笑房間和淘氣房間的擺設情境,老師問:“你看了笑笑房間和淘氣房間后有什么感受?”學生:“笑笑的房間分類擺放得很整齊,看了非常舒服。淘氣的房間很亂,沒有分類整理?!边@一教學情境首先讓學生感受到分類整理的必要性。接著老師問:“你覺得淘氣的房間應該如何整理?”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看法后,播放分類整理淘氣房間的全過程。讓學生說說:“現在淘氣的房間怎樣?我們平時要怎樣擺放自己的東西?”通過教學情境的感染和熏陶,學生不僅學會了數學,而且受到了美育的啟示,產生了美的追求。
總而言之,教學情境的運用給課堂帶來了生氣,帶來了歡樂,帶來了學習動力,也帶來了美的向往。它針對兒童思維的特點和認識規律,以“形”為手段,以“美”為突破口,以“情”為紐帶,以“周圍世界”為智慧的源泉,促使兒童合理地使用大腦,又有和諧的師生關系為保證,使兒童在學習過程中能夠獲得探究的樂趣、審美的樂趣、認識的樂趣、創造的樂趣,從而使教學真正成為生動活潑、自我需求的活動,兒童的學習興趣、審美興趣、認識興趣乃至向往美好的興趣,也在其間培養起來。
參考文獻:
[1]應之寧.數學教學中有效“問題情境”的創設及案例分析[J].中學數學教學參考,2006,(Z1).
[2]吳曉玲.新視域下小學數學教學中情境創設法運用探析[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