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松柏

摘 要:湖南省長沙市湘郡未來實驗學校(以下簡稱“我校”)確立了“為每一個學生的幸福未來奠基”的辦學理念,基于此理念,學校以“端莊禮讓、樂學有才、知恩報國”作為育人目標。實現“樂學有才”的目標是要以課程為支撐的。經過兩年的實踐與探索,學校初步形成了以“樂學有才”育人理念為核心的拓展課程體系雛形。本文在總結和借鑒的基礎上,擬從拓展課程的開發上闡釋我校的課程開發標準和原則。
關鍵詞:樂學有才;中小學;拓展課程;開發標準
一、問題的提出
從“教材就是學生的全部世界”到“讓世界成為學生的全部教材”,這是當今全球性課程改革的趨勢。學校作為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之一,這決定了它應該具有超前的培養意識,要根據時代的發展對未來教育作出預測,調整培養目標,設置相應課程。
目前,我國義務教育階段的課程分為國家課程、地方課程和拓展課程。拓展課程是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拓展和延伸,是對國家、地方課程的二次開發。它著眼于這一時代對人才的要求,確定“以學生的發展為本”的宗旨,把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和個性、潛能的開發作為重點,改變學校教育“千人一面”的培養模式,改變追求“整齊劃一”的課程體系,改變脫離學生實際,忽視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的狀況。
作為私立學校,我校在教育教學上有更多的創新空間。從建校之初我校就提出了“為每一個學生的幸福未來奠基”的辦學理念,并確定了“端莊禮讓、樂學有才、知恩報國”的育人目標。實現“樂學有才”的目標須以課程為支撐。所以,校長在其五年規劃中,提出了要創建多維一體的綜合課程的構想,并將其命名為“湘郡未來課程”。這是涵蓋國家、地方和學校拓展課程在內的學校整體課程設置,旨在凸顯學校特有的文化和品質。
二、指導思想
1.生本教育理念
生本教育是郭思樂教授創立的一種教育思想和教學方式。它以學生為學習的主人,是為學生樂學而設計的教育,也是以生命為本、以學為本的教育,它既是一種方式,更是一種理念。其宗旨是: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它與師本化、灌注性教學相對立,具有穿透力、沖擊力、震撼力和感染力。
2.多元智能理論
多元智能理論是由美國心理發展學家霍華德·加德納提出的。他認為每個人都擁有八種主要智能:語言智能、邏輯-數理智能、空間智能、運動智能、音樂智能、人際交往智能、內省智能、自然探索智能。多元智能理論帶給我們諸多啟示。
3.基礎教育課程改革
我國新一輪基礎教育改革的目的是要在21世紀構建起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基礎教育課程體系。在課程結構方面,強調不同功能和價值的課程要有一個比較均衡、合理的結構,符合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和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技術、藝術、體育與健康、綜合實踐活動類的課程要得到強化,同時強調課程的綜合性和選擇性。
三、怎樣開發拓展課程
1.拓展課程的目標
(1)促進學生個性發展。充分尊重學生的差異性特點和滿足學生需求的多樣性,科學設計拓展課程,優化學校課程結構,豐富課程資源,加強學科整合,合理組織教學內容;提高學校課程的適應性,設置可供學生選擇的、靈活安排的課程;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實施形成性評價;引導學生自行選擇能夠使其發展個性、開發潛能的課程,使學生在自主選擇和個性化知識的掌握過程中,形成更多、更廣泛的能力,更好地認識學習的價值,塑造健全的人格,促進學生健康、和諧、全面地發展。
(2)推動教師專業提升。拓展課程開發的主體是教師,要真正行使好課程開發的自主權,引導并激發教師通過成長反思增強課程意識,樹立全新的課程觀和國家、地方、學校三級課程管理理念,改變教師傳統的課程執行者的角色,倡導教師成為課程的研究者、開發者和實施者,培養教師主動研究課程、解釋課程、整合開發課程的能力,滿足教師專業發展的需要,培養研究型、專家型教師,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
(3)促進學校特色創建。深入解讀學校“樂學有才”育人目標的內涵和外延,針對本校學生的興趣和需求、教師的特長和愛好、學校的傳統和優勢、星沙周邊乃至長沙的發展需求進行拓展課程開發,以提高學校課程資源的利用率,使其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形成學校辦學特色,推出優勢拓展課程,促進學校特色發展。
2.拓展課程開發的原則
(1)導向性。拓展課程開發必須以國家確定的教育目標為課程建設的準則與導向,以各學科的課程標準為參照,正確處理好國家、地方、學校課程的關系,保證三類課程在培養目標上的一致性。
(2)互補性。拓展課程開發要在保證國家和地方課程的基本質量的前提下,依據國家的教育方針、課程計劃、學生需求評估以及學校課程資源,以學校為基地而進行,使學生在國家和地方課程中難以滿足的那部分發展需要得到更好的滿足。
(3)開放性。拓展課程的開發必須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發掘與整合。拓展課程的開發要聯系課堂內外,從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實踐;從學校擴展到家庭、社區、社會;從單一的學科課程整合為實踐性強的立體的綜合課程。
(4)獨創性。拓展課程開發必須緊密結合社區與學校實際,結合本校的傳統與優勢,突出學校特色,以滿足學生、學校、家庭、社區的差異性,體現拓展課程的獨特性;拓展課程開發須從學生熟悉的生活中選取具有開發價值的素材,提煉出課程開發主題,以形成濃郁的地方特色。
(5)民主性。校長、教師、家長、學生是學校教育的共同體,也是拓展課程開發的主體和受體。在教學實施過程中凸顯教學相長的基本規律,充分聽取與尊重各方面的,特別是學生的意見與需求,形成一個人人參與的民主氛圍,提高拓展課程開發的質量。
(6)延續性。立足學生的長遠發展,依托學校九年一貫的優勢,為我校學生的發展提供持續推動力。
(7)小眾性。不推薦大班額建制,而實行“小班化”的教學原則。為學生打造適合的學習內容,提供適合的學習策略,更好地發揮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和團隊協作的能力,提升學習效率。
3.拓展課程開發的內容
(1)生命教育系列。形成珍惜個體生命的意識并學會保護自己,提高素養,挖掘潛能,提升生命發展的質量。包括道德價值觀教育、學習潛能、傳統中醫、生存教育、成才勵志教育、注意力和記憶力訓練等。
(2)人文素養系列。學生通過學習內化來提升自己的氣質修養,繼而形成高尚的思想品德、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具備穩定的心理素質、良好的思維方式、和諧的人際交往能力。包括中西方美學、中國文化、文學欣賞、戲曲欣賞、演講與辯論等。
(3)學科拓展系列。提升和拓展學生學科素養和能力,滿足部分學生對學科知識和能力的高端要求,幫助學生提高學科競爭力,進而提升學校競爭力。
(4)科學素養系列。拓展學生科學知識視野,提高科學探究能力,了解科學研究方法,體驗科學探究過程,形成科學的態度、情感和價值觀,運用科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內容包括環境與資源、生命科學、物理化學、信息技術、自然地理、地方自然狀況。
(5)生活藝術系列。強化學生生活中的主體意識,形成積極的生活態度,掌握并熟悉專業技能操作要領,培養積極向上、知趣高雅的愛好和特長。內容包括樂器、聲樂、舞蹈、攝影、書法、烹飪、刺繡、編織、剪紙等。
(6)身心健康系列。強健體魄,促進身心健康發展,培養積極健康的興趣與特長。內容包括球類、棋類、武術、太極拳、跆拳道、健康保健、生理衛生、心理輔導、人際交往等。
4.拓展課程開發的方式
(1)選用。教師從國家、地方或其他學校的拓展課程資源中選擇能體現我校特色,能適應本地區、本校及學生不同發展需要的課程題材,發掘相應的課程資源,直接選為教材。
(2)改編。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和學校自身的能力條件,對已有的課程進行局部的內容修改或結構調整進行重組,設計有創意的課程主題和課程單元。根據我校課程開發的特點,可以分為改編、整合和補充三種形式。
第一,課程改編。對已有課程進行修改,以形成一門適合學生實際需要的課程。它也包括引進國外課程并進行本土化改造。課程改編一般涉及目標、內容選擇與組織、實施方式、評價方式與課程資源中的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修訂。
第二,課程整合。按照某個主題將兩門或多門學科的知識或技能組織成一門新課程。這樣可以彌補以分科為主開發的國家課程的不足,同時也能為拓展課程引進最新的主題元素。
第三,課程補充。針對原有常規課程的不足而進行有針對性的補充,以形成一門新的拓展課程。課程補充可以是對國家課程的補充,也可以是對原有拓展課程的補充;可以是矯正性的,也可以是補充性的或者延展性的。
(3)自編。教師在國家課程計劃給學校留出的空間內,對學校課程進行自主開發。即按照學生課程需求的評估以及可得到資源的分析,開發符合 “樂學有才” 辦學思想的新的拓展課程。下面是我們拓展課程的幾種轉化途徑:
第一,教科研成果,利用學校教育教學課題研究的基礎,把有特色的課題作為拓展課程開發。如語文讀寫結合教研成果豐碩,可直接轉化為精品作文。
第二,地域資源,開設地方文化課,如湖湘文化精髓。
第三,教師的經驗特長。
第四,學校的傳統與優勢項目。我校作為湖南省長沙市長郡中學的分支,結合長郡中學的傳統與優勢和自身品牌形象建設,凸顯學校特色和辦學成果。
第五,選修活動課,充分借鑒學校開設選修課與活動課的經驗,在選修課與活動課的基礎上進行課程化改革,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拓展課程。如初中部的社團活動與拓展課程的結合。
第六,校園活動,多彩的校園活動如體育節、科技節、藝術節、外語文化節等都是豐富的課程資源,將學校開展的校園活動進行系列化開發與目標化整理,就能順利開發出具有學校特色的拓展課程。
參考文獻:
[1]吳志宏.多元智能:理論、方法與實踐[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2]王 鑒.課程與教學基本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