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重審“關鍵詞”研究的

2016-05-14 02:44:24王杰泓
文藝爭鳴 2016年6期
關鍵詞:歷史文化

王杰泓

自雷蒙·威廉斯《關鍵詞:文化與社會的詞匯》中譯本(2005)面世十年來,“關鍵詞”研究在國內學界一直呈現出一種備受青睞、廣為征引的盛況。僅以文學藝術研究為例,直接以“關鍵詞”命名的代表性著述就有:陶東風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叢書》(2005)、趙一凡等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2006)、張衛東等譯丹尼·卡瓦拉羅《文化理論關鍵詞》(2006)、汪正龍等譯安德魯·本尼特《關鍵詞:文學、批評與理論導論》(2007)、汪民安主編《文化研究關鍵詞》(2007)、王曉路等著《文化批評關鍵詞研究》(2007)、李建盛主編《藝術學關鍵詞》(2007)、胡亞敏主編《西方文論關鍵詞與當代中國》(2015)、陳永國譯于連·沃爾夫萊《批評關鍵詞:文學與文化理論》(2015)、張泓明譯鏡味治也《文化關鍵詞》(2015)等;在此前后,尚有汪暉最早在《讀書》上發表紹介《關鍵詞》一書的文字《關鍵詞與文化變遷》(1995),洪子誠、孟繁華主編《當代文學關鍵詞》(2002),陳思和《中國當代文學關鍵詞十講》(2003),陳平原《學術史視野中的“關鍵詞”》(2005),以及《外國文學》《南方文壇》《電影藝術》等期刊開設的“西方文論關鍵詞”“當代文學關鍵詞”、“電影學關鍵詞”等專欄;如果再算上“術語”、“概念”、“范疇”、“話語”等相關論域的專著、譯著、論文及在研項目之類,關鍵詞研究堪稱當代學界炙手可熱且高燒不退的“關鍵事件”之一了。

檢討文學藝術領域的“關鍵詞熱”,一個最重要的動因就是學界對西方“新學”“后學”的追慕,以及試圖“以西解中”“再語境化”的世紀性沖動,這從大多成果有意擇取“文學性”“互文性”“敘事”“修辭”“話語”“隱喻”“寓言”“身體”“他者”“意識形態”等詞清晰可辨,其中存在的重復選材、拼盤作業、“后現代”“想當然”等流弊和“反本質”“反結構”“跨學科”“知識考古”等洞見同時并存。概括目前國內關鍵詞研究,大體上有三種路數:一是詞典編纂式,著重從知識論的角度梳理特定語詞的語義源流、古今演繹等情況,凸顯研究的文獻基礎與客觀性維度;二是話語分析式,重點從價值論的立場掘發關鍵詞背后的思想性、價值觀尤其是權力宰制內涵,張揚研究的政治傾向和主體性維度;第三種即是二者的折中,既有文獻材料的臚列及對歷史語義的整合,中間也多有對特定語義的社會文化包括意識形態內涵的分析。凡此三種,引發讀者最大的困惑就是材料豐富但真相依然隱而不彰,尤其是針對語義的濫觴、遷衍、連續性及其分裂等特定詞條的復雜性,往往難以洞悉。通過對威廉斯經典《關鍵詞》的回讀,竊以為,“依經立義”式給出標準答案、“望文生義”式敷以政治闡釋抑或“斷章取義”式游移于知識碎片與價值獨斷之間的做法,或可是對“關鍵詞”精髓最大的背棄。有鑒于此,本文謹以問題的源點——《關鍵詞》——一書為本,同時以清末民初“文學”語義的古今演繹與中外對接為焦點案例,有針對性地重審關鍵詞研究的方法論要義及其適用的限度。

一、“知識編纂”的要義與局限.

關鍵詞研究的最直觀形式就是詞典式的知識編纂?!蛾P鍵詞》一書即是按26個英文字母的順序列舉了131條有關文化與社會的重要詞匯,繼而對詞條逐一展開詞源梳理、語義演化及其相關性的考辨分析,看似一種依經立義、語料匯編式的新訓詁學模式?!拔曳Q這些詞為關鍵詞,有兩種相關的意涵:一方面,在某些情境及詮釋里,它們是重要且相關的詞。另一方面,在某些思想領域,它們是意味深長且具有指示性的詞。”例如“Literature”條,威廉斯從其最早的拉丁文詞源Litera(字母),到傳統之“文字技巧”、“學問”、“博學”,然后一直梳理到現代“具創意的”、“有想象力的”的“純文學”含義。按王力先生的觀點,“舊訓詁學的弊病最大的一點乃是崇古”,只有“從歷史上去觀察語義的變遷,然后訓詁學才有新的價值”。照此歷史性和社會一文化標準,威廉斯可視為新訓詁學在異域的知音。

毫無疑問,“關鍵詞”編纂及研究以盡可能占有的文獻、史料為基礎,客觀性、知識論維度是它的第一要義。這樣做的學理依據在于,概念、思想必須借助于詞語的“窗口”表出,針對特定詞語的詞典式釋義有助于明晰概念的語言和結構、內涵和外延,讀者亦可藉此權威性的定義扼要把握詞語所表征的核心的社會與文化信息。復以中國近代較早的“文學”定義為例。顏惠慶主編的《英華大辭典》(1908)列出四條:“1.學識,學問,淹通,博學;2.文,書,文章,文庫,經史子集;3.文學,文章(特別意義,除哲理及科學外;凡神靈思想為其資料,離奇變幻為其形式,或實際或杜撰者,皆文學也);4.文學業,文?!蓖┏桥蓪W者姚永樸1910年在北大的講義《文學研究法》中認為,“文學”有廣狹二義之分,廣義上,“先儒謂凡言語、威儀、事業之著于外者皆是”,狹義指“經史子集”中的“集部”。顏、姚兩用例,一個是近代辭書,一個是轉型教材,均系術語、詞匯進入社會話語體系最直接的傳播載體。二者對“文學”的定義與《關鍵詞》中的界定相類似,讀者從中不難明確“文學”一語存在著“文章”“博學”等傳統雜文學觀念與突出“情感”“想象”的現代純文學觀念的基本分際。這是新訓詁學與關鍵詞方法的可通約之處。

可是,“關鍵詞”的旨趣還不僅僅或主要不在于此。威廉斯明確指出:“這本書不是詞典發展史的一串注腳,也不是針對許多語詞所下的一串定義之組合。它應該是對于一種詞匯質疑探詢的記錄;這類詞匯包含了英文里對習俗制度廣為討論的一些語匯及意義——這種習俗、制度,現在我們通常將其歸類為文化與社會?!币簿褪钦f,關鍵詞研究之“關鍵”不是要交代詞源并給出標準化、權威性的定義,恰恰相反,它矚意于通過歷史文化語義的知識性編纂,稠密分析特定詞語形塑的過程,進而還原式呈現某些重要的社會文化爭議與問題?!白儭迸c“疑”、分裂與異質實乃關鍵詞編纂及研究的樞機,文字表述只是一張皮。正是在此意義上,關鍵詞不僅是對象,更是方法,用威廉斯的原話說是“一種紀錄、質詢、探討與呈現詞義問題的方法”。它不僅強調詞義的歷史源頭與靜態結構,更突出其所承載的社會—文化價值賡續、變異、斷裂、再生的動態歷史過程。譬如“文學”,僅是近代以來國人對它的定義就多達十余種,代表者如“文章”“學問”“純文學”“語言藝術”等,意義就像滾雪球般不斷增殖,而各意義之間又相互粘連,“沿用的人有時取這個意義,有時取那個意義,或依照一般習慣,或依照行文方面,極其錯綜復雜”。如此一來,讀者便只能在詞典、教材中看到“文學ABC”式的簡化版定義,語義的單一性與歧義性、偶在性與易變性、共生性與競爭性、延續性與分裂性等歷史復雜性信息被化約成一種簡單的邏輯序列,甚至直接呈現為一種“文學原指文章博學,后指以語言塑造形象來反映現實的藝術”的定論。近現代學人對此也多有體會。如孫假工所編《文藝辭典》(1928)就說:“文學底意義,看似明白,但要以簡單的語句明之,實在極難。”章克標等人編譯的《開明文學辭典》(1932)亦謂:“文學二字,一見其意義似甚明膝,然仔細一想,則其內容極為復雜,詞意甚是暗昧。”汪祖華在《文學論》(1934)第一章“文學的定義”中也說:“中外古今,不知有幾許文人,費掉幾許精力和時間,在研究這個‘文學兩字的定義上,意見紛歧,莫衷一是,直到現在看起來,也只能說得了幾個比較合理的概念。”郁達夫在《文學界說》(1927)第三章“文學的定義”中則干脆說:“天下的事情,比下定義更難的,恐怕不多;天下的事情,比下定義更蠢的,恐怕也是很少,尤其是文學兩字的定義。”

“本末倒置”“愚蠢至極”多少夸大了詞典、教材“下定義”方式的負面因素。事實上,下定義對于明確詞語的知識淵藪、概念遷移、詞義凈化以及跨文化旅行等具有一種“提示”功能,每一義項內部及各義項之間潛隱的邏輯關系、觀念意蘊都是通過文字形式承載和表出的,義項表述構成思想、觀念變遷的“蹤跡”或“備忘錄”。因此,下定義式的知識編纂不僅必要而且是必須的。問題的癥結在于,正是由于詞典、教材的高度凝練和簡化,概念意蘊的多元性尤其是詞語生成、流變的具體歷史文化語境通常就被隱去甚至是遮蔽了。及至關鍵詞研究著作,受限于材料占有的不足以及定義“后設”、詞條的圖便照搬等因素,詞語所表征的概念便不可避免地產生“誤植”。對此,陶履恭早在《新青年》上撰文就曾明示:“世人用語,率皆轉相仿效,而于用語之真義反漫然不察。物質界之名詞,每有實物可稽尋,世人用之,或能無悖詞旨,鮮支離妄誕之弊。獨進至于抽象之名詞,無形體之可依托,而又非僅依吾人官覺所能理會。設轉相沿襲,不假思索,非全失原語之真義,即被以新旨,而非原語之所詁,此必然之勢也。”從這個角度衡定,關鍵詞編纂及研究既是以辭書的形式行世,卻又是反辭書性的:知識編纂、資料匯聚是它的基礎,但非其歸宿與根本,若試圖將客觀性、知識論之“一維”簡化成標準答案、權威解釋之“唯一”,那么所謂的“關鍵詞”研究實際就走向了“關鍵詞”的反面,或者說形成了對“關鍵詞”的反對。

二、“話語分析”的政治化與非政治化

關鍵詞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的特征是政治化傾向鮮明。威廉斯在討論關鍵詞時一方面重視詞義的歷史變遷,另一方面也表現出對“語言的政治”論爭的濃厚興趣,譬如書中對“民主”、“革命”、“民族主義”包括“文學”的探討。他指出,西方英文中“literature”這個詞的含義,是在歷史進程中逐步變化、演進的。它最早出現于14世紀,與法文中的“1ite rature”和拉丁文的“litteratura”相近,最初含義與現在的“literacy”一詞接近,意指“閱讀的能力及博學的狀態”,也指不為教育程度不高、無知而粗俗的人所掌握的“高雅知識”。在此時期,“poetry”一詞則被人們用來指“創造的藝術”。到19世紀,“literature”繼承了這一含義,特指那些“具有想象力與創造力的題材”?!昂苊黠@,literature(文學)、an(藝術)、aesthetic(美學的)、creative(具創意的)與imaginative(具想象力的)所交織的現代復雜意蘊,標示出社會、文化史的一項重大變化?!边@就是說,特定詞語不僅是歷史的、動態的,而且還是話語的、政治的。作為政治話語實踐的“容器”、“提示器”,界定“文學”“藝術”等詞不只是一個純粹的知識編纂或審美判斷問題,更是價值判斷問題,它涉及到統治階級、精英、大眾等不同社會階層爭奪話語權的角力。比如“高雅”與“粗俗”“教化”與“自律”“為人生”與“為藝術”等提法,背后的“潛臺詞”皆是為自己所代表的階層或群體立言,各自的“文學”“藝術”定義均具有質的競爭性與排他性,這就是“關鍵詞”所掩藏的“爭議與問題”的真相所在。

因此,關鍵詞研究的第二個重要維度就是政治化,它的“樞機”在于對語用或用詞之人的主體立場和價值傾向的重點考察。這就是卡爾·曼海姆在《意識形態與烏托邦》中說的:“同一個詞,或同一個概念,在大多數情況下,由不同情境中的人來使用時,所表示的往往是完全不同的東西?!比绻覀儗⑶懊嫠f的“依經立義”式的詞典編纂視為相對客觀的知識論研究的話,這里的政治考察則更傾向于??隆爸R考古”意義上的話語分析。作為“活的語言”或言語,關鍵詞無不充盈著政治、意識形態的“話語”色彩。它不僅形成知識,同時也建構主體,任何知識性的表述只要是經主體人的“聲音”表出,其必然具有修辭性、指向性、評價性和事件性,繼而在社會文化中承擔起特殊的政治實踐功能。因此,關鍵詞實則是社會文化變遷最為敏感的話語標志,而話語分析就是要探討誰來言說、如何言說它,以及諸多充滿多義性、含混性的言說之間或隱或顯的權力關系。

繼續以清末民初的“文學”言說為例。這一時期,不同的“文學”定義和描述膠著互爭,譬如林傳甲、黃人、謝無量、曾毅、姚永樸等傳統學者仍在“文章”、“博學”的意義上使用“文學”新語,王國維、魯迅、周作人、成仿吾、陳望道等大批留日學人則開始從日本引進“純文學”、“美文學”的概念。前者看重“國粹”保護同時也蘊含著向現代轉型的過渡性因子,后者立足“師日”(經日本學習西方)而具有鮮明的外源性、現代性特征。這一情形不僅彰顯了新學語確立之初的純雜、廣狹之爭,即使就新派學者的“純文學”觀念而言,同樣潛隱著非為“文學自律”立言的政治功利訴求。一般認為,“純文學”一語源自日本,系明治學者為申明作為“語言藝術”的文學的獨立性、自律性而從傳統雜文學概念里剝離出來的?!啊兾膶W、‘雜文學是日本的名詞,大約從De Quincey的‘力的文學與‘知的文學而來,前者的作用在‘感后者的作用在‘教?!弊?903年留日學生主辦的《大陸》雜志上刊載《論文學與科學的不可偏廢》首次輸入“律得來久”(文學)之后,本就有深厚抒情傳統的中國很快接受了這一西來(經日本中介)的純文學概念。不過,身處新文化運動洪流的魯迅、胡適、周作人等人,他們對“純文學”“文學自律”的高蹈卻不在“為藝術而藝術”,而是服膺于“打倒孔家店”同時“攖人”“立人”的現實啟蒙目標——“文學革命”“為人生”,才是倡導“純文學”“文學自律”最為關鍵的“潛臺詞”。

從話語分析、政治闡釋的角度觀照關鍵詞,它的最大優勢就是注重“語境”、言說主體及其價值立場對詞語的規約。如果說知識編纂側重于詞語的顯義、表層義以及歷史語義的外在線索,話語分析則進入到詞語的隱義、深層義和共時性關聯的細部。二者的結合,可以從敘述與修辭、歷時與共時、單元與星叢的復合層次較為完整地呈現特定詞語的歷史文化語義及其變遷的軌跡。并且,正是因為對話語的政治涵容及其流動性的關注,“使關鍵詞研究跟一般的詞典編撰區別開來。詞典或者術語編撰的闡釋訴求在于查詢并歸納詞匯/術語的穩定、明確和規范的意義,它將詞匯/術語生成和變異的歷史看作是走向那穩定、明確和規范的意義的過程。對于關鍵詞研究來說,詞匯/術語的穩定、明確和規范的意義僅僅只是介入表層話語的接口,它要做的事情是尋找話語的譜系學歷史。”過去,學界對重要的詞匯做靜態的和貌似科學的文獻考索較為著力,也取得了豐碩成果,而其中暴露的最大問題就是從文獻到文獻,知識性結論往往缺乏語境關聯性和話語傾向性維度,因此顯得說服力不足。威廉斯對131則“文化與社會”詞匯的釋義甚至包括《關鍵詞》寫作本身,均提起我們注意,關鍵詞是“熱的”(政治的)而不是“冷冰冰的”(知識的),關鍵詞研究不僅關注歷史語義的連續性、清晰性,更關注歧義性、變異性以及分裂背后的權力運作機制與話語競爭關系。看不到同形異義詞語的境遷義轉、伸縮變換甚至是基因突變的政治化動因,那么無論如何追求研究的客觀性和明晰化,最終都“只是緣木求魚而且是不倫不類”。

不過,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降,受西方“后現代”、“后殖民”、“新歷史”、“文化研究”等后學理論之影響,國內關鍵詞及相關研究對話語分析、政治闡釋的偏愛也帶來了一些問題,如對“歷史”、“敘事”的解構,強調歷史是一種敘事與虛構,而敘事不過是一種意識形態的修辭,這就在根本上動搖了歷史真實性、客觀性的存在根基,同時也是對威廉斯“關鍵詞”以及福柯“知識考古學”的最大誤解。事實上,任何新理論、新方法的出現同樣是歷史性的。作為對傳統理論、方法的補充和救弊,“關鍵詞”和“知識考古學”不是對傳統治學方法的否定,更不是罔顧事實、對象的任意發揮和“創作”,相反,它們的動因和旨歸是為了“以事實決事實”(王國維語),其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于最大限度地趨近豐富、復雜的歷史真相。僅就“文學”而言,其意域不僅包涵了權力競爭、主體制度化等話語政治的內容,而且更有技巧、作品、風俗等一般性和非政治的社會文化內容。除了政治興趣與現實訴求,它還有對世俗事務與人文精神的超越性關懷,這一點可以從歷經不同時代考驗的無數偉大的文學作品得到證明。因此,德里達認為文學體現了一種保障一切人說一切話的民主權利。他說:“文學是一個現代發明,刻寫在傳統和制度之中,僅從這個特點來看,它在理論上保證了說一切話的權利。文學因此將其命運維系于某種非審查,維系于民主自由的空間?!庇墒怯^之,政治內容只是“文學”的一部分而非全部,并且,這些政治內容隨著歷史變遷逐漸成為中性的“社會與文化”信息,從而為后世深入了解歷史的真相提供深層次的“觀念蹤跡”與“集體記憶”的文獻印記。正是在此意義上,話語分析可視為知識編纂、史料考證的一種極端、精心設計的形式,無視其非政治、知識論的特征而一味強調政治化,結果勢必與知識編纂的弊端一樣,矯枉而過正,并從反“關鍵詞”的一個極端走向另一極端。

三、回到“活態歷史”的現場

通過以上對關鍵詞研究的“知識編纂”、“話語分析”維度以及這二者適用的限度的考量,不妨這樣說:關鍵詞之所以“關鍵”,不是詞語本身有多么重要,而在于它是身處一定“情境及詮釋里”“意味深長且具有指示性的詞”,它在共時性層面提示、匯聚了豐富的社會文化信息,在歷時性層面上又積蓄、蘊藏著歷史延續性與分裂的重要意蘊。這樣來看,“歷史還原”實系關鍵詞研究最為重要的維度,并且貫穿于知識編纂和話語分析的始終。

“歷史”是個“大詞”,人們對歷史的理解既有唯物主義、歷史主義的,也有唯心主義、反歷史主義的,還有人認為歷史是有規律的但未必有歷史規律,如此等等。從價值立場看,“關鍵詞”非唯物主義也非唯心主義,“它關注的問題既包括哪些體驗與實情被帶入到概念中,又包括這些體驗或實情是如何被概念化的”,還包括在“語言史”“事件史”的進程中稠密分析“概念與實情之間關系的一致性、偏移性或差異性。威廉斯把自己的這種研究方法定位于“歷史語義學”(historical semantics)的分支,其明顯的特征是“不僅強調詞義的歷史源頭及演變,而且強調歷史的‘現在風貌一現在的意義、暗示與關系”;不僅承認過去與現在的“共聯關系”,而且承認“詞義的延續、斷裂,及價值、信仰方面的激烈沖突等過程”。通過對“文學”“文化”“歷史”等詞的觀察,不難發現,威廉斯的治思不是傳統的“宏觀史學”而是一種“微觀史學”,它通過聚焦于歷史“重構”或“再編成”的有限性觀察,開始從結構性、確定性、連續性轉向細節性、多樣性、斷裂點之類宏觀研究所忽略的內容。誠如美國學者于連·沃爾夫萊在《批評關鍵詞:文學與文化理論》中所說:“本書的目的之一是通過講解讓讀者了解特定術語的復雜性”,“本書的另一目的并不是解決悖論、矛盾或含混性,而是要強調甚至肯定這些屬性”。這一題旨說明同樣適用于《關鍵詞》一書。

把握關鍵詞研究“歷史還原”法的要義,最重要的是要通過作品、文獻、史料等物態化的東西去“重建前人的所作所為,重建過去所發生而如今僅留下印跡的事情”。這就像《莊子·天道》篇所述的“輪扁斫輪”的寓言,人既死,“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粕已夫”。莊子之意自然不是否定“言”(跡、糟粕),而是提起對言后、言外之“意”(所以跡、精華)的葆真。??乱舱f:“歷史從事于‘記錄過去的重大遺跡,把它們轉變為文獻,并使這些印跡說話,而這些印跡本身常常是吐露不出任何東西的,或者它們無聲地講述著與它們所講的是風馬牛不相及的事情?!憋@然,古今中外的思想者包括威廉斯本人,他們最關心的是文獻隱去的“活態歷史”的部分,它們包括:什么時候、什么地點、何種情境、由誰說、為了誰、是何原因、有何目的、為什么畸變、有什么關聯……當然,考索關鍵詞的“語言史”、“事件史”、“問題史”仍需文獻、史料基礎性的支撐,但是,這種“靜態死物”唯有作為思想流、觀念流以及社會一文化價值變遷的“提示器”才有存在的意義。否則,關鍵詞研究只可能是文獻、語料的疊加,讀者看到的也只是事件、問題之間簡單化甚或想當然的關聯了。

為具體形象地說明還原“活態歷史”在關鍵詞研究中的關鍵性,我們仍然結合“文學”在清末民初的“現場”狀態來予以舉證。眾所周知,自鴉片戰爭尤其是中日甲午戰爭以降,中西日文化關系發生了重大逆轉,不僅是西方文化作為高勢位一方向中國“輸出”,同時,脫亞入歐、后發趕超的日本作為輸入西方現代觀念、文藝思想的“中間人”,同樣在“西學中漸”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在此情境下觀照“文學”,可以形成一個基本的結論,那就是這一“新學語”的字形雖然出自古漢語,但概念卻是純西方的,其實系日本人借形變義、移植與涵化西學所得的“和制漢語”,繼而在清末民初經王國維、魯迅、周作人及其他留日學人譯介“回流”至中國。長澤規矩也《中國學術文藝史講話》(1943)、實藤惠秀《中國人留學日本史》(1983)、費正清《劍橋中國晚清史.1800-1911》(1985)等對此都有具體論述,限于篇幅,這里就不做文獻疊加式的舉證。應該說,上述論斷大體還原了“文學”現代語義(純文學、語言藝術)的創生過程,明確了其乃近代中西日文化交流與對接的產物,并且受制于一種“西方一日本一中國”三元模式的規約??墒?,即便如此,我們仍能找到無數反例來“質詢”上述“歷史規律”,并且進一步“呈現”歷史語義變遷的復雜性與斷裂點。例如,我們通常認為“文學”一詞源自日本,但據意大利學者馬西尼的考證,“早在19世紀此詞已以‘literature之意來使用了,所以不應該把它看成是日語借詞”㈤,西方傳教士更早用它來表述現代“literature”的概念了。因此,王力、高名凱、實藤惠秀等學者認為該詞“來自西洋,路過日本”并不可靠,真實情形可能是“路過”和“直譯”并行,或者就是直接從西學概念漢譯而來。第二例是在認可日本的“文學”命名權之下,不難發現,因為同時受中國傳統雜文學觀念、西學純文學觀念以及日本自身文藝觀念的多重影響,日本人雖多在“純文學”、“語言藝術”的現代語義上使用“文學”,但也經常與“文章”、“博學”、“美術”、“雅藝”等詞混同使用而不作區分。這與中國輸入“文學”新語之初的語用情形極為類似,它大大削弱了中國文學觀念近代轉型所受“日本影響”的說服力,最多只能證明是互動或相互影響。第三則反例是“時變事易”,如1920年代以降,中國開始擺脫對日譯西書的依賴,轉而直接從歐美翻譯,日制漢字詞匯的輸入也逐漸減少;稍晚,又有俄蘇因素的參與,文學概念的內涵、外延不斷增殖。如此一來,事實的復雜性自然呈現了出來:所謂中西日“三方語境”不僅僅意味著一種簡單、清晰的“西方一日本一中國”(日本作為中介)的線索,它還包含著中西、日西、中日之間多元互動的復雜關系,“文學”語義的多元性、歧義性和令人費解之處正是這一復雜文化關系的折射與印鑒;如果再算上古今轉換(例如“文學”一詞不僅是外源性地舶來自西日,更是中國古有概念內源性地調適與擴容),以及特定人物(例如西周、芬諾洛薩、王國維、魯迅等人)橫跨多國異質文化、兼收并蓄等等因素,那么探討中國“文學”一語的近現代轉型注定是一個龐雜的系統工程。因此,《在歷史中理解“文學”概念》一文有段話頗能說明還原“活態歷史”是何等的不易:“當歷史敘述逐漸遠離清末民初的時代語境,古今/中西兩種‘文學概念的演變也最終以結果而不是過程為人所熟知,其間的斷裂更加引人注意。中西兩種知識具有不同的傳統與系譜,近代知識轉型過程中,西方知識體系作為高勢位的文化輸入中國,對中國傳統文化形成強力沖擊,‘文學概念的轉換即是其中之一。在此背景下,知識界不得不以西方話語系統展開言說,難免產生‘失落之感。同時,概念的轉換雖以西學漢字術語成為常用概念而告終,但其歷程卻遠比‘替換更為復雜。”

因由時空的變換而發生的知識遷移及其本土化,委實是一個復雜而又多面的問題。事實上,“文學“以及與之相關的“藝術”“文藝”“美術”“文學性”“藝術性”“文藝學”“藝術學”“美學”等現代學科術語,因其含義、對象、分類等的場域性關聯,已經構成了一個西學所謂的“星叢”(constellation)概念。這些概念就像不同的星座散布于星空,看似雜亂無章但又各有其位置,在人類的肉眼中呈現出某種“家族相似”的體系與種屬關系。單就個別觀之。某一詞語、概念會隨歷史語境的變遷呈現出變異性、多樣性;而從整體來看,各詞語、概念間又彼此互聯、會通,從而形成一種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粘連狀態,共同為歷史文化的復雜變遷見證。這就是說,所有這些詞語都是“生長的活物的觀念”(老舍語),我們不僅要關注它在文獻、語料中所呈現的語義顯象,更要重返歷史的“現場”去深入探悉語義變遷的社會與文化動因,并且始終保持對“歷史邊界”“歷史規律”的警惕。不妨再舉“純文學”一例來說明。今天,我們基本默認它是“文學”的代名詞,并多以“想象”“情感”“思想”“形式”等要素來界定之,這大抵是受了日本人本間久雄《新文學概論》(1916)、美國人溫徹斯特《文學評論之原理》(1923)以及朱希祖、孫俍工、戴叔清、張克標、趙景深等中國近現代學人著述的影響??墒牵覀冏⒁獾剑@個“文學”代名詞在其創生之初還曾經常被“醇文學”“美文學”“美術文學”等復象用語替換或解釋,本身并不穩定。就其外延來看,朱自清就曾指出:“所謂純文學包括詩歌小說戲劇而言。中國小說戲劇發達得很晚;宋以前得稱為純文學的只有詩歌,幅員未免過窄。”而在金受申《中國純文學史》(1933)等三十四年代文學史的通行架構中,詩歌、小說、戲劇都被“純文學”所包括,并被學界認為代表了“文學的自覺”。這顯然是一種典型的“后設歷史敘事”,即以現代觀念去觀照過去歷史,其對文學史作品的歸類不是依照對象的客觀存在,而對作品意義的闡釋本質是一種現代闡釋、強制闡釋,并不切合于中國文學發展的實際。因此,考察“文學”作為純文學觀念的指示或表征,須謹記王國維之“當以事實決事實,而不當以后世之理論決事實”的忠告,放棄畛域之見,力求在“復線歷史”與“再語境化”、普適性知識與地方性知識之間,重新找到一種“斷裂”表象下的歷史連續性。

歷史沉淀于關鍵詞。關鍵詞的“知識遷移”與“跨語境旅行”表征著特定民族思想觀念、文化范式的變遷蹤跡。尤其是在清末民初,中國文化包括各學科體系的近代轉型,都與相關術語、關鍵詞的古今轉換與中外對接密切相關。類似“文學”、“藝術”、“文化”這些新名詞、新術語在近代的生成流變,不僅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核形成了巨大沖擊,同時也重塑著國人知識譜系、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關鍵詞研究正是要藉新詞語義及其變遷的“窗口”,深入探悉各要素間隱秘而復雜的內在聯系,從而最大限度地還原“活態歷史”的現場。

猜你喜歡
歷史文化
文化與人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6:18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金橋(2022年2期)2022-03-02 05:42:50
“國潮熱”下的文化自信
金橋(2022年1期)2022-02-12 01:37:04
誰遠誰近?
新歷史
全體育(2016年4期)2016-11-02 18:57:28
歷史上的6月
歷史上的九月
歷史上的八個月
歷史上的5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免费全部高H视频无码无遮掩| 婷婷综合亚洲| 国产主播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色婷婷| 中文字幕va| 国产亚洲精品91| 欧美在线视频不卡第一页| 秋霞国产在线| 亚洲成人动漫在线观看| 国产91成人|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77美色| 69av免费视频| 亚洲色图另类| 亚洲精品va| 深夜福利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白浆一区二区三区视频在线|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草逼视频国产| 国产激情第一页| 国产高清国内精品福利| 国产一区二区影院| 国产成人精品一区二区秒拍1o| 国产手机在线小视频免费观看| 日本尹人综合香蕉在线观看| 青青青草国产| 91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蜜桃| 又大又硬又爽免费视频| 亚洲成人在线网| 成人福利在线视频| 国产国产人免费视频成18| 国产青青草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视频怡春院| 亚洲一级无毛片无码在线免费视频| 亚洲国产成人自拍| 91区国产福利在线观看午夜| 黄色网址免费在线| 999精品视频在线| 91精品情国产情侣高潮对白蜜| 国产黄在线免费观看| 理论片一区| 国产熟睡乱子伦视频网站| 精品欧美视频| 亚洲最新地址| 国产91小视频| 久久婷婷国产综合尤物精品| 欧美在线一级片| 欧美国产成人在线| 欧美成人手机在线观看网址| 国产男人天堂| 香蕉久久国产精品免|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9966国产精品视频| 久久天天躁夜夜躁狠狠| 麻豆AV网站免费进入| AV不卡在线永久免费观看|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蜜臀AV在线播放| 亚洲无码日韩一区| 国产女人综合久久精品视| 99久久精彩视频| 丁香六月综合网| 伊人色综合久久天天| 全部无卡免费的毛片在线看|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水蜜桃| 综合成人国产| 国产swag在线观看| 自拍中文字幕| 亚洲色大成网站www国产| 中文字幕不卡免费高清视频|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无码| 亚洲高清无码精品| 热re99久久精品国99热| 国产精品美乳| 制服丝袜在线视频香蕉| 成年看免费观看视频拍拍| 国产第四页| 亚洲国产黄色| 欧美啪啪精品| 97国产精品视频自在拍| 亚洲成a人在线观看| 国产日韩欧美在线视频免费观看| 99精品视频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