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新麗
體育教學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一個發展學生的身體、身心、智力、思想、情感等在內的綜合性教育。通過體育教學不斷增強學生的體質,發展學生的體能,而且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良好的思想品德和心理素質的鍛煉。尤其處于現今社會,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嬌慣、個性強、逆反心理嚴重,學生的生活條件、學習環境較為優越,學生經歷的艱苦生活較少,導致學生的惰性大、意志品質差,所以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更加重要。試從初中體育的常規教學、田徑教學、球類教學、體操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體育教學德育滲透課前常規體育教師要根據各項體育課的內容、特點、學生的情況等因素,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使學生的道德品質作為引導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的指路燈,使學生積極、健康全面的發展。
一、課堂常規教學中進行德育滲透
課堂常規內容多、范圍廣,教師要參考學生的年齡特點、學習內容等具體情況,有重點地把握課堂常規的內容和德育教學內容的有機結合,培養學生良好行為習慣。
(一)課前常規
1.學生因事、病不能正常上課的,要求體委向教師說明原因,妥善安排學生的活動。雖然體育課不同于其他室內學科,但是通過“事先請假”的形式,培養學生嚴明的組織性、紀律性,杜絕學生養成懶散的行為習慣。
2.學生服裝的準備。要求學生穿運動服和運動鞋,衣袋中不允許帶刀子、鑰匙等硬質物品。穿著寬松舒適的運動服裝更有利于學生做動作,也避免學生自身或給其他的學生造成身體傷害,培養學生的安全防范意識。
3.學生提前幾分鐘到達規定的地點集合,等待上課。培養學生尊重師長,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及認真的學習態度。
(二)課中常規
1.體委整隊,報告人數,師生問好,宣布本課內容,提出本課應該注意的安全問題。培養學生的組織性、紀律性、規范性,根據本節課的體育教學內容、特點、天氣等因素,有可能發生的安全隱患提前預防,避免出現安全事故。
2.隊列隊形、聽口令做動作、按照教師的要求完成各項運動的技術動作,根據要求有秩序的進行游戲、競賽。要求學生認真聽講,體會動作,遵守紀律,注意安全。磨練學生的意志,鍛煉學生的自律性,提高團隊的合作意識。
3.進行體育運動中,要求學生愛護器械,使用時要輕拿輕放,不損壞器械。培養學生愛護公物的良好行為習慣。
(三)課后常規
教師組織學生歸納評價、歸還器械。培養學生及時對自己和他人的學習情況進行正確分析、評價和總結的能力。增強學生的勞動意識和主動為人民服務的精神。
二、體育教學內容中進行德育滲透
體育教學內容多、范圍泛、思想性強,為我們提供了良好的德育因素,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的不同特點、學生的年齡階段、場地、器材等具體情況,有目的、有計劃的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
(一)田徑教學中培養學生吃苦耐勞、堅忍不拔的精神
田徑運動主要是個人項目,要求學生按照嚴格的規則獨立完成一定的技術動作,表現出自己最大的能力。學生要有克服一切困難和正視一切挑戰的勇氣,因此,在田徑教學中能培養學生的勇敢頑強、拼搏進取的意志品質。在比賽中需要學生有較強的應變能力和情緒調控抗干擾的能力,有利于學生個性的形成和心理素質的培養。
(二)球類教學中培養學生團結互助、協作配合的集體主義精神
大多數球類運動都是通過集體配合進行的。教師要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學生的集體榮譽感。在比賽中學生要自覺遵守比賽規則,與對手友好交往,嚴守技術行為的承諾,講究誠信,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不能因一時的成績而做出失去良好的道德行為的舉動,如在比賽前服用興奮劑,比賽中故意撞人、傷人等,只有形成一個積極健康、團結有力的隊伍,才能使集體有更加出色的成績,才能使個人有更加長遠的發展。
(三)體操教學中培養學生勇敢、頑強、互幫互助的精神
體操項目動作危險性高。現在的初中生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較差,學習新的動作時不敢主動嘗試,因此,在體操教學中培養學生果斷、勇敢的意志品質很有必要。在教學中不僅要教育學生掌握技術動作的基本技能、保護與幫助的動作方法,而且更需要學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和高度的責任感,避免自己和被保護的同學在練習過程中造成身體傷害。
三、發揮教師的表率作用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這就要求教師必須有深厚的理論知識、高超的專業技能和高尚的道德素養。教師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要嚴格要求自己,努力做到儀表整潔,語言文明,品行端正。認真研究教法,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得較大的學習效果。教師既要言傳,又要身教,要用自己的人格來影響學生,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教育,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的教育才是最成功的教育。
陶行知先生說:“千教萬教教人學真,千學萬學學人做人”,這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作為教學一線的體育教育工作者,應該認識到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和艱巨性,在體育教學過程中,要將德育教育滲透到教學中去,培養出適應社會需求、促進社會發展的社會主義新時期的接班人。
參考文獻:
[1]季瀏.體育與健康新課程案例與評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王煥勛.實用教育大詞典.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3]潘菽.教育心理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