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鍘美案》是一出傳唱千百年來都備受觀眾喜愛的戲曲傳統劇目,由于它反映的是一個極其敏感而又普遍的社會問題,因此也就贏得了廣大的觀眾的追捧,主要講述的是:陳世美高中狀元,貪戀富貴,招親駙馬,不認前妻,指示韓琦謀殺前妻,最終被包拯處死的故事,也使得了陳世美成為了“見異思遷、忘恩負義“的代名詞。本文就《鍘美案》故事的淵源考據分析歷程與原因特點
【關鍵詞】《鍘美案》;《百家公案》;《趙貞女蔡二郎》;陳淑美;《抱琵琶》;《賽琵琶》
《鍘美案》在中國戲曲中劇目中占據很重要的地位,一直活躍在京劇、豫劇、秦腔、評劇、川劇、大平調等劇種的舞臺上,據筆者查閱相關資料得知:現在《鍘美案》劇目的流傳地點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陜、晉、豫、魯、川等地區,其他地區很少有劇種傳唱,尤其之湖南和湖北地區更是少見。《斬美案》從故事的初現到最終的完善前后經歷了700余年,經歷了個時代文人的創造與發展,最終于民國初年形成現今版本。
一、《斬美案》歷程發展
早在宋朝年間的話本《趙貞女蔡二郎》中就有了關于書生趕考高中狀元不思歸家,發妻領著孩子千里尋夫的情節,經過高明的《琵琶記》的發展使得了故事中背親棄婦最后遭雷劈死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的形象,而到了明萬歷年間的《百家公案》又對其進行了新的詮釋,把主人公蔡伯喈改成了陳世美,趙貞女也改成了秦氏,而又加入的包拯這一人物,使得現今《斬美案》的主要人物都已出現,可以說陳世美的主要故事情節到此已經基本完備;隨后的對于“陳淑美的冤案”也是基于在《琵琶記》的基礎之上改編而形成的《秦香蓮抱琵琶》,而后在清中期也出現了與《斬美案》故事相近的兩個劇目:《抱琵琶》與《賽琵琶》;總體而言:雖然說故事的細節與名稱不同,但是主要的人物與人物之間的關系和主要情節基本一致,可以認為是一種變化與發
展。
二、故事版本與現今《斬美案》的不同
首先:人物安排的不同,《趙貞女蔡二郎》與《琵琶記》雖然在其主要的故事情節上相同與想通,但是不同之處也很鮮明,主要人物的不同,《趙趙貞女蔡二郎》與《琵琶記》的主要人物還是蔡伯喈與趙貞女,再者包拯這一人物還沒有出現;在《抱琵琶》與《賽琵琶》都有一個重要的人物丞相王彥林,而在《斬美案》這是把這一人物進行了弱化而刻意強化了包拯。
其次:神話色彩,在《斬美案》發展過程中的五個分支鐘就有三個有其神話的色彩,《趙貞女蔡二郎》中蔡伯喈使神天震怒遭雷劈死,《百家公案》中的秦氏受三官恩賜還魂,《賽琵琶》中三官神救下,夜夢中又得到三官神傳授兵法,三者都受神話影響。
最后:結局不同,縱觀《斬美案》的發展過程中,關于男主角的結局經歷了由重到輕,再到重的過程,由最初的《趙趙貞女蔡二郎》暴雷轟死,到《百家公案》、《琵琶記》、《賽琵琶》、《抱琵琶》中的發配與相認結合,再到清朝時期的《秦香蓮抱琵琶》中陳世美被迫被斬,再到現今的《斬美案》中的陳世美順勢而斬,期間經歷了有死到生,再到死的過程。
三、發展過程中出現變化的分析
首先:從《趙貞女蔡二郎》到《琵琶記》歷經了宋到元的改朝換代,而元朝輕視文人,使得文人地位低下,故而筆者認為:改變的原因在于改變文人在世俗人中忘恩負義的形象,但是也因為輕視文人使得了蔡伯喈懦弱。
其次:神話色彩的減弱與消失,淡化了“神學”的意味,強調了“人治”寄托于清官而非神明,是人性的啟蒙與人文關懷的覺醒,使得更貼近與百姓生活。同時也受到當政的影響,迫使出掉迷信色彩。
再其:女主人反抗色彩的加重,從趙貞女一味地遵守婦道到秦氏的進京告狀再到現今秦香蓮在和皇姑對峙時的“咱論論大來論論小,論罷大小誰把誰參”(大平調《斬美案》),表現得不卑不亢,此時的秦香蓮是一位勇士,在想以皇權為代表的封建勢力坐斗爭,同時包拯在面對咄咄逼人的國太與圣旨下毅然而然的選擇斬美,而不是向前面提到的發配,也是對于皇權的挑戰。
四、結語
《斬美案》能歷經800余年還生機勃勃的原因不僅僅是各時期文人的對其故事在創新,更重要在于能深入百姓人心,教育世人;同時也可以看出一個戲曲劇目故事情節的變動并不是由文人主導,而是受到當時社會所處的大環境與環境中的觀眾影響,同時也取決于戲曲舞臺的演出效果,可見戲曲藝術是一門綜合的集體創作藝術形式,由其演員、編劇、觀眾等共同完成。
【參考資料】
[1]馮文龍:《鍘美案》故事的淵源流變與演進規律[J],《戲劇綜論》
[2]古今:《鍘美案》故事的淵源與嬗變兼—說陳世美的原型問題[J],《福建藝術》,2012-2
[3]皮明府:《湖北歷史人物辭典》[M],湖北人民出版社,1984-05
[4]作者不詳,石雷校點《百家公案》[M],群眾出版社,1999-7-1
[5]董建、馬俊山:《戲劇藝術十五講》[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7
[6]百度百科:《琵琶記》
作者簡介:李平(1993,11)女,漢族,河南省原陽縣人,大學本科,河南師范大學文學院,研究方向:語文課程與教學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