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說服是政治的本質,總統的政治演說比其他政治說服有更強烈的個人特色,而就.職.演.說.是這之中最有標志意義的。本文即以韓國總統樸槿惠就職演說為例,結合韓國前兩屆總統李明博、盧武鉉的就職演說,運用漢語分詞系統分析樸槿惠就職演說文本中的詞頻、主要事件以及隱喻等。
【關鍵詞】政治說服;樸槿惠;話語
民主社會的治理是通過公眾與政府之間的辯論、討論、談判與妥協進行的,民主的本質在于統治者與被統治者之間的溝通,而溝通的目的就是為了彼此說服對方,這就是政治說服。與其他政治活動相比,總統的政治演說是純粹的個人表演,這不僅是因為總統的演講是經過事先有準備的講稿復述,還因為演講本身具有煽情的特點,因此政治演講從某種程度上來看,其政治說服的功效要比其他政治說服更能夠打動公眾的心,贏得公眾的支持或改變他們的態度。
本文主要討論話語分析視域之下的韓國樸槿惠就職演說稿,并以前兩屆總統李明博、盧武鉉的演說稿作對比,意圖分析出他們的就職演說稿在話語上的不同,并以此總結出媒介環境中政治演說的意義。
2013年2月25日,樸槿惠就任韓國第18任總統,當天她參加了一系列就職活動,并在國會大廈前廣場舉行就職演說。總的來看,樸槿惠的就職演講稿是三任總統中最短的,就任演講全文共5400余字,用時21分鐘(相比之下李明博5年前的就職演講全文共8700余字,耗時36分鐘),這樣的文本長度表明了她“行勝于言”的思想理念。此外,就職儀式主辦方還盡量減少聲勢,致力于營造“宣誓落實對韓國民眾的承諾”的氛圍。這些細節都說明了樸槿惠立志打造政府的嶄新形象,具體到話語層面而言,分析如下:
一、詞頻
詞頻即詞語使用頻率,詞語頻率顯示的是某個詞在一定文檔中的突出程度。詞語頻率越高(詞語的出現次數越多),該詞越能體現該文檔的內容。三任總統就職演說中的詞語按頻率排列分別為:樸槿惠——國民、希望、政府、尊敬、幸福;李明博——國家、國民、社會、大韓民國、政府;盧武鉉——國民、東北亞、和平、社會、時代。對比之下,我們可以發現樸槿惠的演說稿中更多出現了如“國民”“希望”“幸福”一類的詞匯,而且沒有提到過一次“先進”和“民主主義”等字眼,與李明博和盧武鉉形成鮮明對比。這表明樸槿惠一屆政府更加強調關注國家中的個人的發展。
樸槿惠的演說稿中還出現了前兩任總統的演說稿中沒有出現的詞匯,比如“希望”“幸福”“堅強”等正能量的詞匯,這一方面表明在政治演說中,演說的內容也越來越豐富,從強調國家的繁榮到肯定個人基本價值,另一方面也是凸顯了樸槿惠的“女性特色”和“女性氣質”。
二、主要事件
運用NLPIR漢語分詞系統智能識別文本中出現的人名、地名、機構名、媒體、作者及文章的主題關鍵詞,可以分析出文本講述的主要事件。面對同一事件,建構方式不同,呈現的媒介事實、媒介景觀就不同。
首先從直觀上看出,樸槿惠的詞匯樹狀圖最為簡單。比如提到的地名只有3個、而人名只有1個。相比之下李明博的演說中提到的人名有10個,地名也有10個;盧武鉉的演說中提到的人名有2個,地名有14個。從數據的對比就知道,樸槿惠的演說主題是最簡單的,并沒有采取面面俱到的方式鋪陳講述。
三、隱喻
隱喻,借助的是隱喻本身在受眾經驗中存在著的共同體驗,因此它絕不僅僅是話語的表面文體裝飾,而是體現了文本生產者對現實的態度和評價。在樸槿惠的就職演說中,時刻能感受到他的父親前總統樸正熙的存在。
“經濟復興”這個詞是樸正熙時代常用的詞,樸槿惠不用“經濟增長”或“經濟飛躍”之類的詞而是選用“經濟復興”這個詞,多少會讓人感覺其受到了父親的影響。“德國礦產”一詞也是如此,樸正熙曾為開發經濟向德國派遣礦工和護士,用他們的薪水抵押貸款。1964年他訪問德國的煤礦,在這些礦工面前演說時不禁哽咽留下淚水。
反復提及讓人聯想起樸正熙的代碼,不僅是為了實現如她自己所言的“對先父遺志的繼承”,特別是在韓國經濟低迷期間發展經濟方面的決心,而且也是認可其父的成就,為其父正名。
樸槿惠在就職演說中巧妙地嵌入了自己的個人特色和符號,因此收獲了許多的贊賞,有評價認為樸槿惠的演說盡可能排除華麗辭藻、簡單明了傳達核心信息的評價,展現了典型的“樸槿惠Style”。
【參考文獻】
[1]謝岳:《大眾傳媒與民主政治》,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5年5月第1版,第148頁
[2]陳岳芬,李立:《話語的建構與意義的爭奪——宜黃拆遷事件話語分析》,新聞大學2012年第1期
[3]《無華麗辭藻,只有核心,就職演說也是“樸槿惠Style”》,http://chinese.joins.com/gb/article.do?method=detail&art_id=100271
作者簡介:楊翔宇(1991-),女,漢,四川廣安人,中國傳媒大學新聞學院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學新聞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