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恩偉
[摘 要] 根據勒溫提出的“團體動力學”的兩個信念:一是社會的健全有賴于團體的作用;二是科學方法可用以改善團體的生活。在少先隊的中隊管理中,輔導員可以運用“團體動力”的有效作用力,實行“隊干部團體建設”“特色小團體建設”和“緩進生團體建設”,通過有效的“三團”建設,推進管理科學化、民主化、和諧化。
[關鍵詞] 三團建設;中隊管理;內聚力;輔導員
德國心理學家庫爾特·勒溫提出的“團體動力學”有兩個基本信念:一是社會的健全有賴于團體的作用;二是科學方法可用以改善團體的生活,其理念的核心就是要對團體中各種潛在動力的交互作用,團體對個體行為的影響,團體成員間的相互依存關系等作一種本質性的探索?!皥F體動力學”把團體看作是一個動力整體,其中任何一個部分的變化都必將引起另一部分的變化。中隊管理作為少先隊組中最基本的管理行為,它的成敗得失直接關系到教育教學管理的全局。因此要完善學校少先隊的管理機制,就必須從抓好中隊管理入手,在“團體動力學”理念的催生下,運用“團體內聚力”的有效作用力,實行 “三團建設”,即“隊干部團體建設”“特色小團體建設”和“緩進生團體建設”。
一、抓隊干部團體建設
勒溫的“團體動力學”認為民主型的領導風格會帶來良好的工作質量和數量,同時群體成員的工作滿意度也較高,因此,民主型的領導風格可能是最有效的領導風格。身為輔導員,如果發現自己所帶的中隊紀律渙散,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中隊里缺少個核心人物擔任隊干部。于是輔導員就可以開始培養“苗子”,放手把更多的中隊事務交給他們,而輔導員只是旁觀指導的角色。有人也許會認為這樣做太冒險了,或者說這樣的輔導員也太“好過”了,其實不然。這就好比是“非指示性教學”,“非指示”并不是“不指示”,不親手做也不意味著輔導員就可以對中隊事務不聞不問。相反,輔導員將付出兩倍甚至更多的精力,因為必須預期設想隊員操作將產生哪些后果,并提前做好彌補的準備。也不能中途打斷隊員的操作過程,那樣隊員就有了失敗感,導致對于下一次參與中隊管理更加沒有了信心。需要讓隊員嘗試錯誤,并從失敗中自己總結經驗教訓,反思自己的不足,提出改進的方法。在這個全過程中,輔導員都隱于幕后,不直接參與管理。所以有入說,一個好的輔導員應該是“懶”輔導員,這個“懶”也許就是這種意思了!
一個隊干部成熟了,輔導員就可以實施另一個計劃,鞏固他在中隊的地位,主要策略是讓他擔任中隊長,擁有隊委“組閣權”,這樣就成立了一個中隊領導核心,創造一股中隊向心力。隊委們各司其職,有輔導員“撐腰”,敢抓敢管,可以有效地遏制中隊中的許多不良風氣,促進了積極進取、奮發向上的良好班風和學風的形成。
二、抓特色小團體建設
“團體動力學”認為,團體中求同的壓力就是為了確立并實現團體的目標,而一個團體的成員是否能為了一個共同目標而工作,并且是否愿意為這一工作而承擔責任,即是衡量一個團體內聚力的重要指標。在一個中隊里,總是會有一些意趣相投的隊員經常聚在一起,他們有著相同的愛好、同樣的目標和進取心??墒沁@些隊員又具有鮮明的個性特點,有的很聽話,是傳統的“乖乖女”式的隊員;有的卻是班里的“調皮搗蛋鬼”,可成績似乎也不賴;還有一部分隊員也許學習不是特別好,但他們有自己的單項特長。這些隊員如果引導得好,將是教育的莫大成功;如果引導不好,就會變成一種資源浪費,或者成為教育累贅,使教師在教育失敗的同時承受精神上的重創。這時,教師要做的關鍵只有一個字——“懂”,懂隊員,懂隊員的個性特長和心理追求,“知彼知己”,方能“百戰不殆”。
例如第一類隊員很容易被輔導員“利用”,只要輔導員有什么“吩咐”,他們絕對能夠保質保量地完成。他們會成天圍在輔導員的身邊,跟輔導員講一些中隊里的細微事情,其中有很多都是輔導員所未能覺察到。根據這些有用的信息改進教育策略,輔導員有時可以故意釋放一些教育言論,通過他們傳達給隊員,這樣會更加真實,會更有作用力,他們甚至會幫助輔導員負責執行。
三、抓緩進生團體建設
勒溫的“團體動力學”認為,在整體(團體)的水平上改變個體的態度或行為比單獨逐個改變個體更有功效。在中隊中,始終有一類是讓輔導員頭痛的“搗蛋鬼”,中隊經常會被他們搞得烏煙瘴氣,有時輔導員也會被氣得哭笑不得。確實,他們個個精力過盛、好動、表現欲強,給人的感覺就是唯恐天下不亂,做什么事他都有份,而且行事輕率,破壞性極強。因此,傳統的做法就是把他們當作“異類”,強加“鎮壓教育”,這反而就產生了另一股巨大的團體內破壞力,結果是引導中隊朝另一個方向發展了。教師要妥善引導可以進行以下的嘗試:
(一)長善救失,引導發展。在中隊里這個集體里,緩進生更渴望能得到輔導員和隊員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在日常教學中,輔導員要用多種手段創造利于隊員內驅力提升的情境;要對緩進生合理表揚,善于抓住他們身上閃現不多的亮點對他們進行不斷刺激;可以針對緩進生的“最近發展區”多設計適合學生“跳一跳,就能摘到果實”的課堂練習,使緩進生在課堂上多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并萌發向更高目標奮斗的決心;此外還要多方設法常與緩進生個別交流,鼓勵優秀隊員多輔導他們,通過開中隊會、組織愛心小隊等方式,不斷融洽他們和輔導員、隊員間的感情,讓他們充分感受到集體的友誼和溫暖,從而增強他們對中隊的信心和傾向力。在這個基礎上,為他們并制定切實可行的奮斗目標,給予他們適當的發展平臺,以培養他們的歸屬感。
(二)家校攜手,形成合力。一直以來,緩進生進步困難的阻力,就在于學校與家庭教育合力不夠。在學校里,通過中隊教育、個別談心等千方百計地教育緩進生;而走出學校,社區、家庭不重視和漠不關心、歧視緩進生的現象還是比較普遍,從而沖淡了學校教育。因此,在緩進生轉化過程中,作為輔導員,既要充分發揮中隊教育的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社區、家庭中的有利因素對他們進行積極影響。比如:在社區活動中,多開展假日小隊實踐活動,走進敬老院給老人們講故事、在福利院當義工、在醫院做志愿者等,這些活動既有公益性,又能讓隊員在實踐中感受到自己的一份力量同樣能給人以幫助和快樂。尤其要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力量,首先是要做好家長的工作,引領他們在理念上轉變,樹立”家校攜手”的思想,從而取得他們的幫助和配合。其次是要通過中隊教育活動的家庭延伸,如:“生活小達人”評比、書香家庭創建活動等,真正為緩進生營造家校和諧的“快樂精神家園“,牽手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長此以往,才能使這些隊員漸漸跟上進步的節奏,慢慢成為一名全面發展的好隊員。
(三)長抓不懈,防止“反彈”。針對緩進生的轉化不可能一蹴而就,在過程中,緩進生容易故態復發,?,F“反彈”現象。這個時候,輔導員要始終充滿熱情,必須遵循教育和兒童發展的規律,克服困難,保持耐心,本著“時時注意抓反復,時時進行反復抓”的信念,趁勢利導,不斷用新方法使這些隊員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如采用:一對一互助小隊加油、手拉手愛心成長營牽手、蒲公英夢想劇場助力等,讓隊員感受到這些助推器和催化劑一直陪伴在他們的左右。
“團體動力學”指出,團體的本質在于其所屬成員之間的相互依存,共同發展,而不在于他們的相似或差異。也就是說,團體的結構特性是由成員之間的相互關系決定的,而不是由單個成員本身的性質決定的。相信隊員、尊重隊員;懂得隊員,善待隊員;博愛隊員,期待隊員……這些都是好理念、優方法。輔導員進行中隊的“三團建設”和“人文建設”,將有效促進隊干部的成熟、特長生的成就和緩進隊員的成長。而這三個團體在中隊里又有著很大的影響力,因而勢必會產生一股強大的吸引力和團體內聚力,幫助實現中隊管理的整體效果。
教育不一定能夠使每一個隊員都一樣出色,但一定要讓每一個隊員都能享受屬于自己的權利。為了實現這個目標,輔導員任重而道遠,要不斷學習,充實自己;不斷實踐,提高自己;不斷反思,完善自己。
責任編輯 范宏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