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方旺
[摘 要] 作文教學一直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難點。一提到作文,學生就會感到無話可說、無話可寫。教師也是想盡一切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就小學語文作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淺議從模仿、練習與創作三方面入手的方法,使小學生真正理解作文的意義,使其能在生活中處處產生創作的熱情,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
[關鍵詞] 小學作文教學;寫作能力
寫作文要求學生既具備相對充足、扎實的語文知識基礎,也應具有一定的文學知識應用能力,更對其創新思維與創作能力提出了相應的要求。可見,要在語文作文教學中提升學生的寫作能力,教師更應從各層次、各類型的作文入手,幫助學生逐步確立既符合作文基本要求又富含個性化色彩的寫作風格。筆者從模仿、練習與創作三方面入手談談提升學生寫作能力的相關策略。
一、以精彩文段為教學資料
以字、詞、句的積累為作文教學的基礎,達到有效開展小學作文教學活動的目的,教師應首先充分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規律促進作文教學的層次化推進。一般來說,學生的寫作能力來源于廣泛的閱讀,在小學語文的日常教學過程中,學生接觸最多的閱讀內容即是課文。但許多教師在教學時傾向于將課文教學與作文教學分開,課文教學重在文本理解,而作文教學則只能以技巧、套路為基礎。這種界限過于清晰的教學模式雖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教師提高教學的計劃實施度,但其本質上并未能有效實現教學目的,因此,從另一個角度看,該教學模式仍處于低效階段。在小學生接觸各類型作文之始,教師可充分利用課文資源見縫插針地開展作文教學。
例如,在五年級下冊的課文《白楊》中,針對其中關于景物的描寫:“車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沒有山,沒有水,也沒有人煙。天和地的界限并不是那么清晰,都是渾黃一體。”教師首先應該是以課文為基礎,引導學生對該部分景色描寫進行想象與描述,并進行情境提問,如:“如果你看到這幅景象,是怎樣的感受?”“我們現實生活的景色是怎樣的?”“你喜歡這樣的畫面嗎?”使學生根據教師的引導進入對景色描寫的想象與深層感受中,從而引起學生共鳴。其次,在經過提問、感受與分享的環節后,教師應引導學生對該段景色描寫進行總結;從各種角度欣賞作者的寫作視野,如描寫中包括了“車窗”“大戈壁”“渾黃一體的地界”,又囊括了“車窗內”與“車窗外”的角度層次,形成了從近到遠、由遠及情的畫面;在此基礎上,教師使學生以該精彩文段為參照,對身邊印象最深的景象進行描寫。模仿寫作是培養學生寫作能力的基礎,而以經典文段為教學資料,可提高學生模仿創作的質量,對提高教學效率具有積極意義。學生找到學習的樂趣,寫作水平也會有相應的提高。
二、開啟生活化寫作模式
在嘗試性作文教學階段后,教師應將教學重心置于培養學生個性化寫作思路上,幫助學生寫出新穎的文章。一般來說,寫作文以認識、理解、體驗、模仿為基礎,其習作的核心在于描述、表達的方式與思維行徑。完成作文的認識與模仿教學任務后,教師應進入引導學生建立基本寫作思維的學習環節,幫助學生培養良好的寫作思維,提高寫作質量。從小學語文作文教學的實踐上看,許多教師容易忽略對學生寫作思維的培養,而更多地將關注點放在學生的作文成果上,這樣就可能導致學生失去信心。由此極易在學生心中產生“權威服從感”,根據老師的評價改變作文風格,以獲得肯定的評價與表揚。作文思維的忽略將逐漸抹殺學生的個性化特征,使其在面臨事件、景物等場景時喪失本質的表達特點,長期將進入語言表達能力缺失的矛盾中。可見,關注學生對把握、認識、提取與總結、表達情感的作文能力,有助于培養其個性化寫作特色。要幫助學生建立起個性化寫作思路,教師可將作文教學改革核心放在生活化寫作模式上,使學生從生活出發,體驗生活、描述生活、表達與升華生活,從而完成作文教學的本質價值。
例如,在上述的《白楊》景色片段的模仿描寫基礎上,教師應根據學生的作文學習成效選擇時機進入自主創作的練習環節,開啟生活化寫作模式。為了提高學生對景物、情境的觀察水平與感悟能力,教師可組織學生到校園、公園等場所進行體驗,在此過程中,教師應有目的、有計劃地加以引導,避免生活化體驗混亂與無效現象發生。如,在觀察路邊綠化帶時,教師首先讓學生自行觀察,并引導其進行表達與分享,引導的問題可包括“你觀察到了什么?”“看到這些景色你有什么感受?”等。其次,對學生進行作文思路的引導,同樣以有效提問為引導途徑,如“如果你要表達你對路邊小樹的同情,你會先描寫怎樣的畫面?”“你認為什么樣的字、詞才能最好地展現你的心情?”等,使學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構建創作思路,并將其內化呈具體的表達形式。另外,完成生活體驗后,帶領學生回到課堂,進行有針對性的總結。此時,可通過多媒體的形式向學生呈現包括“記敘文”“景物描寫”“詩歌”等類型在內的文章片段,為其提供豐富化的表達途徑參考,從而達到擺脫創作思維桎梏的目的。
三、構建創新寫作平臺
創作,是以語言掌握表達習慣為基礎的創新活動。因此,要真正從小學階段培養其作文寫作能力,教師還應注重創新。從部分小學生的作文成果來看,由于教師的偏好、范例作文的過分引導、創作動力的缺失等因素,其創作的文章雖然華麗,字里行間可圈可點,但整體看來,許多學生的寫作風格重復、情感一致、表達形式枯燥,閱讀起來無從得知學生在創作時的情感體驗,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總之,現階段的“高分作文”模式為學生建立起創作的圍城,若教師不加以干預與引導,一旦學生缺乏相應的作文套路,則將陷入“表達無門”的困境。筆者認為,解決小學生創作低迷的問題關鍵在于構建寫作平臺,將課堂上、課后的“作文作業”轉變成生活中、課堂中的作文樂趣,以學生的興趣愛好為出發點構建趣味性的創作空間,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寫作能力。
隨著信息化社會的發展,許多小學生已經進入相對完善的以信息科技為基礎的生活模式,其對自媒體、游戲等形式的信息載體具有更高的興趣。對此,教師可從這方面入手為學生構建創新寫作平臺,為其提供趣味性創造空間。例如,在微博、微信、貼吧等媒體平臺建立創作共享平臺,以班級為單位,每周設立如“我愛的天氣”“我的午餐”“小學生的日常”等學生感興趣的話題,使學生以各種形式參與其中進行短文創作;教師定期對學生的作品進行評價,并且對寫得好的文章進行表揚,也可以在班級設立學習園地展示好的作品,并展現其在網絡平臺上的熱度,提高學生的參與積極性與創作熱情,從而不斷發展其寫作能力。
綜上所述,小學是學生寫作能力建立與發展的初級階段,小學作文教學對其閱讀能力、理解水平、生活感悟以及創作能力均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應以教學現狀為基礎不斷總結經驗、改善模式,使小學生真正理解作文的意義,使其能在生活中處處產生創作的熱情,具備創作的能力與特色。總之,只有符合學生情感特征與思維興趣的作文教學模式,才能真正實現語文教學的核心價值。
參考文獻
[1]趙東陽.小學作文教學的研究與實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06,(12).
[2]王益芬.淺談新課程改革下的作文教學[J].江蘇教育,2006,(24)
[3]廖躍紅.發揮“貴生課堂”優勢,提高學生寫作能力[J].生活教育,2015,(18).
[4]曲建珍.如何提高學生寫作能力[J].課外語文,2015,(18).
責任編輯 鄧 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