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夢紅
[摘 要] 課堂教學以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等方式呈現。學生往往跟隨教師的授課節奏進行學習,課堂內容的理解和吸收程度不一。教師應以慢節奏的方式,讓學生更容易理解并吸收課堂內容。文章用案例形式,通過放慢教學操作過程、教學進程、教學語言等方式,讓學生擁有自主活動空間和自由思考時間。
[關鍵詞] 操作過程;教學進程;教學語言
一、慢工——放慢操作過程
片斷1:蘇教版第6冊“認識面積”
出示例題2個圖形。
師:注意這里比較的是面積。
師: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生:圖1的面積大,圖2的面積小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看出來的。
師:還可以怎樣比呢?
生1:把它們疊在一起比一比。
生2:量出它們的周長。
師:還有其他方法嗎?(許久無人作答。)
師:組長拿出學具袋,大家利用學習材料想想辦法。
教師巡視,幾乎全班都是采用疊一疊的方法進行操作。于是,教師補救:請同學們好好看看老師提供的材料想想有沒有其他方法。學生這才真正關注到學習材料。
接下來教師感覺時間不夠了,就急急讓學生收拾材料,結束操作。以老師演示替代學生操作的方式草草結束課堂。
片斷2:蘇教版第6冊“認識面積”
出示例題2個圖形。
師:誰的面積大?誰的面積小?
師:我們可以采用什么方法驗證呢?小組談論一下。
師:哪個組愿意來說說你們的交流結果。
生1:我們組想到了3種方法。
教師故作驚訝:哦,說來聽聽。
生1:第一種是把這2個圖形疊在一起比一比,第二種方法是量一下他們的長、寬,比較他們的周長。第三種是把這2個圖形分成一樣大的小條來比較。
教師帶頭鼓掌:聽了他們的想法后,你們有什么補充或疑問?
生2:第二種方法我覺得不可以,因為我們是比較2個圖形的面積。
生3:可以的,這個我們組談論過了,因為我們可以看出他們的一條邊是一樣長的,那么只要量出另一條邊也能比較。
師:說得很有理,而且老師覺得第三條也很有價值。為了獎勵你們,我給你帶來了一些學習材料。拿出來一起看看。
師:老師希望你們開動腦筋有多種方法比較這2個圖形的面積。
分析與思考:
近年來,以操作為載體,主動構建數學知識成了課堂的亮點。教師在教學中急于得出某個結論,讓學生的操作在“設計”中進行,使得操作活動成了“浮光掠影”。上述2個片斷中我們可以發現同一環節,同一學具,但課堂效果卻大不相同。第一位教師的課堂,學生只是“操作工”,學具成了“擺設”,而第二位教師的課堂,學生是“探究者”,操作前的小組討論給予學具操作活動前的定向指導,使學生知道“做什么”和“怎樣做”。對于學生出現的錯誤教師不一票否決,讓學生自行評價。教師以表揚的形式給學生留下深刻印象。另外,教師通過操作介入學生的活動,不時給予鼓勵,大大增強了學生的探究欲望和挑戰意愿。
學生在認識過程中感受自己的智力,體會到創造的愉快。教師要放慢操作過程,最大可能挖掘學生的學習潛能,促使學生以極大的熱情去學習新的知識。
二、慢步——放慢教學進程
片斷:蘇教版第6冊“旋轉與平移”。出示簡筆畫(畫在方格紙上)
師:紅鳥和藍鳥一前一后停在船板上,船前進了100米,紅鳥得意地說:“我在前頭,一定行得比你多。”藍鳥不服氣:“不對,我們一樣多。”
師:誰對誰錯,怎么辦?
生1:只要幫他們量一量距離。
生2:也可以數一數格子。
學生操作匯報。
師:如果藍鳥到旗桿上,你認為情況會怎么樣?
學生通過量距離、數格子的方法一致認為兩只鳥所行路程一樣多。
師:請你試著幫藍鳥設計一個位置,使它行得比紅鳥多。
學生練習。
生3:老師,我認為船上任何一個位置都不可能讓藍鳥行得比紅鳥多。
師:為什么?
生3:它們的距離總是5格。
其他學生也紛紛點頭,教師進行小結。
師:如果老師讓你畫出這只船向右平移3格的位置,你會嗎?
生:會。
分析與思考:
教學進程是指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隨著教師教學預設的充分展開和學生自主學習活動的有效進行,教師、學生的思維和教學內容不斷碰撞,新的需求不斷產生,從而逐步達成教學目標的一種學習活動的進度。在組織過程中,教師既要關注教學任務的完成、教學進度的把握及40分鐘的整體效益,又要兼顧學生創造性思維的培養,考慮學生的全面發展,這就要求教師能適時放慢教學進程。
判斷簡單圖形在方格紙上平移的距離是教學的難點。平時課堂上看到最多的是讓學生在感知圖形整體平移的過程中,自主獲得判斷平移距離的方法。對于學生來說,一旦離開了動態直觀的演示做憑借,要正確判斷圖形平移的距離是有難度的。如果教師能夠把握學生的認知特點,放慢教學進程,借助創設的情境來引導學生觀察產生圖形上的對應點,巧妙設計激起學生兩個對應點之間格子的需要,同時關注到圖形上對應點距離相等,就為學生自己尋找判斷圖形平移距離的方法提供思維基點。
三、慢言——放慢教學語言
教師運用教學語言向學生傳道、授業、解惑。教師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著教學的效果。要想提高教學效果,就必須研究教學語言。為了使課本知識變得淺顯通俗,讓學生易懂易學,數學教師講課時語速要放慢些。敘述概念要咬文嚼字,講授難點要注意停頓。同時,還要講究語調、節奏和情感。應根據不同需要賦予數學語言以不同的情感色彩來表達。
比如,提問時有意識地留出時間給學生思考,就能取得較理想的教學效果。教師在“認識小數”中提出問題:“12元4角用小數怎樣表示呢?”問題提出后,有的學生立刻舉手,教師沒有急于讓學生回答,而是讓學生再認真思考。學生都在積極思索,等大部分學生舉手后,教師才讓他們回答。結果是學生都能說出正確答案。教師提出問題后,要留出充裕的時間,讓學生思考后并發言。
教學中需要“慢”,但 “慢”并不是簡單的時間拖長,而是借“慢”助“快”,讓教學煥發生命的活力。
參考文獻
[1]張仲庚.談新課標下高中數學教學中“慢”的策略[J].中學數學研究,2008,(4).
[2]林文.“讀懂學生”從細微處入手[J].中小學數學(小學版),2011,(7-8).
責任編輯 吳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