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彝族俐侎人在長期的生產生活過程中,創造出了獨特的生態民俗文化。俐侎人重視家族傳統,講究團結互助,崇尚誠實守信,信奉萬物有靈,認為人與自然界中的其他生命是平等的關系。在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俐侎人民俗得到了空前開發,生態民俗文化內核逐漸散失,傳統倫理制度受到嚴重沖擊,社會風尚欠佳。對彝族俐侎人生態民俗文化進行研究,棄糟粕取精華,對推動俐侎人民俗文化傳承和生態文化建設具有重要的意義。
關鍵詞:俐侎人;生態民俗;現代性
彝族是云南省民俗文化最發達且支系最繁多的民族。俐侎人古稱“列密”“小列密”,與“尼蘇潑”“羅羅潑”、撒尼人、阿細人等一樣,同為云南彝族的一個重要支系。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臨滄市永德縣、鳳慶縣和云縣,普洱市有少量居住,目前人口不足30000人。俐侎人多生活于高寒地區,自然環境惡劣、物質條件匱乏,生產生活條件較為艱辛。在長期征服自然、與大自然搏斗的過程中,形成了豐富的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神靈間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相互改造的生態民俗文化,對俐侎人傳統倫理的延續起了重要的作用。
1 俐侎人傳統生態民俗文化觀念
1.1 重視家支的傳統觀念
家支制度是奴隸制社會中,彝族維持社會的政治運轉、經濟發展、文化進步和生產正常開展、以血緣關系為紐帶的運行機制。彝族俐侎人重倫理、論家支。在特定的歷史時期,家支是處理各種人與人之間的復雜關系、維護社會平穩和安定、促進民俗文化的健康發展和增強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根基。俐侎人重孝道,講究尊卑有別,火塘落座的次序要求也展現了這一觀念。家族內部成員之間,通過“論支數”(看輩分)而不是看年齡確定稱謂的長幼,并將此代代相傳下去。
1.2 誠實團結的人倫關系
俐侎人講究誠實守信,不論是劃分地界、分配財產,還是商賈買賣、朋友相交,都恪守著“信用第一”的傳統理念,那些“言而無信”的行為和“言過其實”的語言是被俐侎人所唾棄和憎惡的。俐侎人講團結,一家有事戶戶幫,一人有難全村幫。傳統生產生活、節慶活動和婚喪嫁娶等活動中都采取互相幫工的形式。而在抵御外族襲擾和解決家族紛爭的過程中,俐侎人也較為團結。在生存環境惡劣的條件下,誠實團結成了俐侎人生存的法寶,成為與自然、與人群和生態相處的熔接器。
1.3 崇尚神靈的自然信仰
俐侎人崇信“萬物有靈”,認為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有生命的,篤信自然崇拜。俐侎人祭龍、祭山神,祭色林、祭田公地母,認為被祭祀的對象神圣不可侵犯,感恩一切給予人們生存和生活資料的神靈,體現出濃濃的尊重自然的生態思想。
俐侎人信奉原始宗教,每個家族都有自己的墓地,在墓地的后面,選取一棵樹作為“號頭樹”,掌管著這個家族的興旺與發達情況。“號頭樹”作為“神樹”,神圣至極,任何破壞他的集體和個人都會生病或遇到災禍,顯現出植物崇拜的意識。
2 俐侎人生態民俗文化的現狀
2.1 傳統文化的匱乏和對教育的漠視
在俐侎人聚居地區,民眾進行文化娛樂消閑的地方較少,沒有文化站之類的基層文化傳播點,圖書室也只是作為村委會的陳列項目,沒有走入百姓生活。當問及是否需要建造這方面的設施時,大部分人的答案是否定的。
讀過書的人,一旦融入生產活動中,學校所學的東西基本上都不再使用。接受過教育的受訪者都表示,上學時學得的東西就不太多,經過時間的洗練現在更是一無所知。在這里,除了正在上學的學生和屈指可數的教師外,沒有人有閱讀的習慣。村里人唯一的娛樂方式便是看電視,而且多限于看電視劇。
九年義務教育實施了多年,但就在目前仍然有部分學生未能上完初中。總的來說,主要受到社會風氣的影響,父母渴求其回家幫工的制約,認為教育的回報沒法收回投資成本。有部分適齡學生不在課堂里讀書,而是外出打工或回家幫忙做活。
2.2 重男輕女思想和計劃生育的前瞻性
過去農民生活艱苦,婦女地位低下,一個家庭中沒有一個男性,總會受到街坊鄰居的欺侮與笑話,于是重男輕女成了一種生存模式和生存法則。除去傳宗接代和養老送終的因素,更多的還是為了能在艱苦的環境中有一個立足之地。在90代末期出生的年輕人,隨著國家對獨生子女教育補貼等政策的出臺,多戶人家在可以生兩胎的政策下,辦了獨生子女證,成了新時代獨生一族的踐行者。二胎政策的全面放開,對俐侎人的生活影響甚微。
2.3 經濟的發展與良好風氣的失落
近年來,多數俐侎村寨在各級政府和領導的努力下,全面改善了交通情況,大力發展特色農產品、茶葉及泡核桃產業,經濟增長速度加快,村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但正如開窗放進陽光時沒法把蚊蟲擋在外邊一樣,部分村寨也存在著年輕一代中各種賭博、斗毆情況,并呈上漲趨勢。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種人人忙于賺錢、個個變得自私的浮躁狀態。
3 俐侎人民俗文化現代化應對措施
3.1 重視教育和傳統文化的繼承意識
教育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俐侎人在新時期國家戰略大背景的發展機遇下,更應該加強對教育的重視,用掌握先進理念的現代化人才來傳承傳統文化,發揚和保護傳統文化。提高對本民族民俗文化的重視程度,不要一味地認為外來的文化就是先進的文化。深刻挖掘那些有利于民族團結、有利于社會進步、有利于經濟發展的優秀傳統,通過建立民俗文化傳習館、建設民俗文化圖書館、開展特色民俗文化活動、保護民俗文化傳承人等方式,提高俐侎人民俗的傳承意識。
3.2 樹立天人合一的生態保護意識
將俐侎人傳統觀念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能運用到文化開發中,運用到生態平衡的保持中。俐侎山寨環境優美、資源豐富,被污染程度較低,在開發和保護的過程中,應將這一優勢發揚光大,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惡性老路。保持人對自然、對天神、對神靈的敬畏心,走真正的生態可持續發展道路。
3.3 養成科學生態的經濟發展觀念
在當下的發展形勢下,少數俐侎人還存在著“小富即安”的思想,沒有長遠的發展規劃,沒有擴大生產規模和更新消費觀念的意識,認為人的一生就是為了追求吃飽穿暖,缺乏更深層次的訴求。在國家一帶一路的戰略部署下,俐侎人一方面要開拓新視野,另一方面又要保持老傳統,在充分利用現有的資源條件下,尋求精準的經濟與生態可持續發展的路徑。
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生存與發展的精神內核,生態文化是民俗文化發展的一種科學范式。探討俐侎人傳統民俗文化的現代化境遇,對推動俐侎人優秀民俗文化的傳承和生態文明的建設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參考文獻:
[1] 劉榮昆,魯新明.彝族俐侎人民俗生態文化及其當代價值[J].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5(2).
[2] 楊明艷.彝族支系俐侎人宗教信仰習俗與生態保護初探[J].臨滄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7(2).
[3] 王明東.彝族生態文化探析[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02(5).
作者簡介:魯云(1983—),男,云南鳳慶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民俗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