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慧
摘 要:在以男性為主導下的話語中心的語境,女性角色塑造所表露出來的深刻所指是影視作品創作者始料未及的,尤其是在動畫領域。如今,諸多影視作品中確實一些存在美化男性,丑化甚至歧視女性、隱蔽女性真實處境的表達方式。中國女性的影視形象不僅在一個歷史性的渦輪中徘徊不前,而且越來越趨向并傾倒于男性的霸權。大眾傳媒有責任建立正確的兩性關系格局,從而指引受眾正確面對女性的命運及其喪失權利的現實。本文在對中國動漫作品中女性形象探究的同時,大力挖掘在提倡男女平等的現代社會中受過文明教育的現代女性形象。通過對動漫作品中傳統女性形象及顛覆傳統的女性形象的分析研究,從中窺視中國動漫作品女性形象的定位,并探討21世紀以來中國動漫作品中女性形象的發展。
關鍵詞:動畫電影;女性角色;形象塑造
隨著1941年《鐵扇公主》的誕生,女性形象的塑造開始成為提升社會關注度的亮點。此后,女性對于地位的抗爭、命運的轉折和觀念的發展等引人思考的社會熱點,越來越成為動畫編劇、導演所關注的焦點之一。進入21世紀之后,在表現具有傳統美德的女性形象的同時,顛覆傳統女性形象的劇作也在熒屏上大量涌現,這些自強、自立的新女性擁有獨立的思想意識及一定的社會地位。
1 傳統的女性形象
在古代,女人沒有地位,婚姻更是“嫁雞隨雞,嫁狗隨狗”,而男人可以三妻四妾,女人卻要從一而終,遵從“男恕風流,婦戒淫邪”的雙重兩性道德。女主人公一般都是大家閨秀,她們勤奮,外柔內剛,吃苦耐勞,有責任心。正如1941年中國聯合影業公司出品的《鐵扇公主》中的鐵扇公主,原本她“自幼修持,也是個得道的女仙”,但是在該作品中卻變成了悍婦的形象:鐵扇公主自己本也對丈夫尋花問柳感到傷心,可當知道自己的丈夫牛魔王被唐僧師徒打敗,還是立即交出芭蕉扇來營救丈夫,同時還要忍受喪子之痛。這種對女性的形象描繪一直延續到現代,在現代審美視野中的女性形象通常具有勤勞、賢惠、聰明、柔順等特色。在這一類動畫作品中,女性形象身上承載了儒家傳統文化所認同的女性的優秀特質:寬厚、豁達、忍耐、平和、堅韌、沉默、付出……正是由于她們性格中濃厚的傳統文化積淀的影響.
2 顛覆傳統的女性形象
以儒家思想為主題的中國傳統文化,在文化精神上的一個重要特征就是倫理本位主義。這種倫理本位是以人倫秩序為絕對價值和標準并建立在家庭倫理之上的專制式的倫理政治。因此,家庭倫理原則成為統治中國傳統文化精神的首要原則。有學者將中國的家庭倫理原則歸納總結為五大特點:“第一,男主外,女主內的行為角色定位;第二,生育后代以繼承私有財產的道德義務;第三,‘男恕風流,婦戒淫邪的雙重兩性道德;第四,‘女子無才便是德;第五,‘父母之命的婚姻。”
例如,《木頭姑娘》《鹿女》等動畫作品當中的女性形象,更多地像美國迪士尼動畫中的公主一般,她們善良、美麗,但是卻缺乏主動性,面對生活中遇到的困難通常要依賴男性,似乎天生就是為男性而生,當出現某一事件而受到阻力時,則毫無生存之力,最后只能以“以身相許”作為回報來結束故事。
或者像《哪吒鬧海》《大頭兒子小頭爸爸》中的女性形象,只是一個溫婉的賢妻良母,她們慈愛、穩重、勇于犧牲自我,但卻毫無事業,將家庭放在第一位。
而這些特點在后現代主義與女權主義盛行的今天早已被一一打破。在影視作品,尤其是老少皆宜的動畫作品中,女性形象不再是由媒介傳播形成的溫柔、美麗、軟弱、依賴性強等既定模式,也不是默默奉獻、賢妻良母的男性審美意識。她們并不缺乏豁達與平和,更重要的是她們獨立、自主的,擺脫了對男性依附的、“圍城”般的命運。這些新的女性形象實質上是在一定意義上反映了中國婦女在新形勢下對自身權利的認識和要求。
雖不像美國動畫中出現了若干如同貝爾(《美女與野獸》)、茉莉公主(《阿拉丁》)、寶嘉公主(《風中奇緣》),或是日本動畫中的珊《幽靈公主》的女英雄的形象,但是近年來,制作者也在慢慢意識到,中國動畫中的女性形象也在不斷地女權化,如《喜羊羊與灰太狼》中的紅太郎。作為其中一個反面角色的配角,她貪婪、暴力、愛臭美,但同時也表現出她對那個略顯幼稚丈夫的不離不棄以及對兒子的關愛。這個形象是立體而多元的,她可以拿著平底鍋歇斯底里的訓斥丈夫,也可以在跌入陷阱時讓灰太狼先逃跑。這個近乎扭曲的形象改變了中國傳統女性的刻板形象,是受到流行的野蠻風潮文化的影響的反應。對于這個反面家庭中女性角色的暴力行為,應避免兒童和青少年在觀看時單純模仿,須對其加以正確引導,使其樹立健康的價值觀。但是不得不說,這樣一個反面女性角色的出現,也在一個側面體現出女權主義在整個社會的認知提升。
3 女性角色存在的發展空間
3.1 主角化
中國動畫中以女性角色為主角的作品寥寥無幾,既沒有日本動畫中的萌妹子,也沒有美國動畫中的美公主,更多的是作為作品中的配角出場。正如1998年迪士尼出品的《花木蘭》,將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傳統故事搬上了大熒幕,從此開拓了美國動畫中又一類型:女性英雄片。在這個類型中,女性作為故事的主角,不再依賴男性,而是更加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中國有眾多優秀的文學作品的女性形象可以作為藍本進行創作,如古代女性英雄婦好、穆桂英(《楊家將》)、樊梨花(《薛家將》)、梁紅玉《雙列記》等,近代女性革命家秋瑾、宋慶齡等中華文學寶庫中有無數的資源等待我們的開發,若是運用得當,完全可以拍出更多更優秀的女性形象為主導的國產動畫。
3.2 正常化
目前中國動畫中的女性形象存在兩個問題:妖魔化和高尚化。無論是80后的共同記憶《葫蘆兄弟》中的蛇精、《天書奇談》中的狐貍還是《鐵扇公主》中的鐵扇公主,她們年輕美貌,卻往往被描繪成絕代風騷,甚至象征著邪惡與黑暗,同時她們擁有著悲慘不幸的“下場”。反觀迪士尼動畫中那些美貌女子,通常都是善良正義的公主,總會有王子、騎士的出現拯救他們于水火,故事的結局都是“幸福完滿地生活在一起”。然而中國動畫中這些美貌女性卻恰恰相反,女性美貌、妖艷的造型是迎合男性對女性的貪婪;而風騷、邪惡的個性則是男性對女性的貶斥和壓迫,這種妖魔化的情形正是從男性中心視角來描寫刻畫的。《寶蓮燈》《大頭兒子小頭爸爸》《哪吒鬧海》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被作者刻意高尚化了。這些作品中的女性通常扮演慈母的角色,她們遵從傳統的儒家文化思想,“三從四德”,無怨無悔地為家庭、為子女犧牲與奉獻,但是到頭來卻失去了一切。所以將人物正常化,塑造更加立體的、多元的女性人物形象也是重要的發展方向之一。
4 結語
中國動畫中女性角色的長期缺失,是長久以來社會男性強權統治以及不合理的歷史因素多方面形成的。新中國成立后,女性雖爭取到了“男女平等”的權利,但一直只停留在形式上,最根本的對性別的自我意識還不強,甚至可以說還處在長期缺位的狀態。這種缺位的畸形認識和錯誤利用,造成了女性對于男性的依賴性與惰性,將命運放在他人手中。有些則將女權主義話語過分夸大,如同“紅太郎”將統治家里的男人作為報復手段,這同時可能成為女性爭取兩性平等與自由的阻力之一。只有將兩性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性屬融容,超越對立,才能達到和諧的狀態,而這種和諧勢必可以對中國動畫原創品開發開拓新思維,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