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影分級制度在中國處于難產狀態。本文運用庫爾特·盧因的“把關人”和以賽亞·柏林的“兩種自由概念”理論,對比分析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和美國電影分級制度的社會語境。研究發現,中國實行電影分級制有許多基本問題沒有厘清。對電影的本質屬性認知模糊,電影長期以來被當做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其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被忽略,且并未被納入表達自由的范疇;中國推行的是積極自由,而消極自由是美國電影分級制的哲學基礎;當自由與其他價值發生沖突時,中國傾向于后者。
關鍵詞:電影分級制度;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原因
近年來,中國各界對電影分級制的呼聲一直強烈。賈樟柯等聯名上書電影局,電影局局長童兵承諾致力推進電影分級制,且上海大學影視藝術技術學院對西方電影審查與分級制度進行了專項研究,以期對建立中國的電影分級制度提供借鑒。[1]然而,在2015年9月國務院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以下簡稱《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中并未涉及電影分級制度。中國電影分級制度為何如此難出臺?電影審查制度與電影產業發展、社會發展之間這種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的矛盾究竟如何解決?本文通過對比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和美國分級制度的社會語境,試圖對以上問題進行探索。
1 中國電影審查制度及其社會語境
中國具有電影審查的傳統。依據《電影管理條例》和《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等法律法規,目前中國對電影實行事先審查制度和全面許可證制度。通過梳理文獻,各界對中國現行電影審查制度的批評主要有以下方面。細節上:審查主體不合理;審查標準不明確,具有人治化色彩;審查程序不透明。危害上:沒有保障言論自由;一刀切,損害了成年人權益,且不利于保護未成年人;導致電影題材單一,阻礙了電影市場的繁榮;關于WTO的不合規性。
中國實行審查制度與政府職能、人民素質、電影工業、社會氛圍等社會語境密切相關。中國政府正在由管理型政府向服務型政府轉變,服務型政府還未建立起來;人民素質有待提高,對電影等文化產品鑒賞力不高;中國電影產業發展滯后,社會對電影的本質認知模糊。在中國社會,自由和權利相比國家穩定等價值處于較低位階。由于數千年封建社會的壓制,中國人民長期受到奴役,缺乏尊重自由和個體權利的社會氛圍。
2 美國電影分級制度及其社會語境
美國自1968年從電影審查制過渡到分級制,MPAA為審查主體,審查委員會由家長組成,將電影劃分為G、PG、PG-13、R、NC-17五個級別,不同級別電影享有不同的發行放映和營銷待遇,是一種事后審查制度。
電影在美國屬于言論自由的范疇,受憲法第一修正案保護。美國社會具有憲政主義、多元主義、自由主義傳統,將自由列于較高位階,電影的表達自由在與屬于事先限制范疇的審查以及淫穢、隱私、誹謗等之間進行力量博弈時,居于優勢地位。資本力量的驅動是美國電影分級制的根本原因。電影工業的強大使其議價能力提高,促使聯邦法院作出了利于電影工業的判決,將電影納入言論自由的范疇。隨著電影工業的發展,電影公司需要在全國放映以收回成本獲取利益,審查制度限制了利潤獲取,這是美國電影分級制的根本原因。
3 電影分級制在中國至今沒有推行的原因
《電影產業促進法(草案)》并未涉及分級制,預示著電影分級制仍然不能推行。究其原因,學界探討相對較少,多數學者熱衷于探討實行分級制的必要性,并致力于提出分級制的建議和構想。
潘憲偉在《論中國電影分級制度難產的深層原因》(2008)中,指出中國電影分級制難產的原因在于電影體制的缺憾、中國傳統文化觀念的虛偽矯飾和缺乏為人民服務的真誠信仰。[2]該文論述較為簡單。詹慶生在《審查還是分級?——中國電影的管理困境與轉型難題》(2012)一文中指出:“在許多人看來,從電影審查到電影分級只是廣電總局的一個政策變更。然而,在審查與分級兩種控制模式的背后包含著更為深刻的內容,二者是不同的傳媒體制、法律體系、政治制度、社會與文化環境的直接產物。從審查到分級的轉換,遠比人們想象的要復雜。”其分析較為客觀深刻。
筆者認為,電影審查制度改革并不只是簡單的、孤立的電影制度本身的問題,而是中國整體改革的一部分,電影分級制度的難出臺折射出了中國改革進入深水區的復雜性和艱深性。實行分級制度,中國還有諸多基本問題沒有厘清:
第一,電影本質問題沒有厘清。長期以來,我國都將電影作為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對電影的這一認識是審查制度的根基。隨著電影產業的發展,電影的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不斷顯現。大眾營銷早已過時,分眾營銷時代早已來臨,個性營銷是目前的方向。電影作為商品,不可能一部電影滿足所有人的需求,必定要走細分化道路。電影人需要更加自由地進行創作和表達,而不是根據審查制度自我把關至自我閹割。另外,電影屬于言論自由的范疇并未被明確。目前,中國并沒有相關法律法規對電影本質屬性進行明確的界定。
第二,積極自由和消極自由的沖突。美國對自由的定義是消極的自由,即在一定范圍內,個人不受干涉的自由。而中國奉行的是積極的自由,催生家長保護主義。消極自由是分級制的哲學基礎。
第三,自由和其他價值的博弈。“并非所有的善都可融會貫通,人類的各種思想,當然更無法完全相容。”“最終,人類總要在諸多終極價值之間,加以選擇。”在中國社會中,諸如國家意志、國家安全、國家穩定、道德等因素都會與自由發生沖突。目前,中國社會的選擇仍傾向于集體主義。根據馬斯洛需求層次論,自由本身就是奢侈品,是當人類基本需要得到滿足后的最高需求。那么,中國社會是否達到了追求自由的程度?
另外一個重要的問題是,分級制能解決審查制的弊病嗎?審查制最主要的弊病是對言論自由的限制、對成人兒童權益的侵害以及對電影業的阻礙。這些弊病到底是審查制執行中的問題還是審查制自身的問題?無疑,分級制度相比審查制度是進步的制度,然而分級制度只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手段,而非目的。
4 結論與討論
目前中國實行分級制度有許多基本問題并未厘清。首先,對電影的本質屬性認知模糊。電影長期以來被當做意識形態的統治工具,其商品屬性和藝術屬性被忽略,且并未被明確納入表達自由的范疇。中國推行的是積極自由,而消極自由是美國分級制的哲學基礎。當自由與其他價值發生沖突時,中國傾向于后者。電影審查制度向分級制度或者更合理的電影制度過渡是必然的趨勢,但電影制度的改革并不是孤立的簡單問題,而是中國整體改革中的重要部分。
在當前的電影審查制度下,不能以制度不合理為借口回避問題,而應該力所能及解決問題。電影人應致力于提高職業水準,提高電影質量,推動中國電影產業的發展。影院可嘗試影院分級。目前,一些影院已經設置兒童不宜觀看來保護兒童權益。電影管理并不只是政府的責任,而是全社會的責任。政府不是唯一的把關人,家長、影院都可以作為把關人來保護兒童權益。中國社會也在日益開放,人民素質正在提高,個人權利和自由越來越受到尊重。中國社會正在向權利本位的公民社會轉型,中國社會整體改革必能推進電影制度改革,同時,電影制度改革也將在整體改革中發揮推動作用。
參考文獻:
[1] 鄭涵,金冠軍.導論[J].上海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21-22+30.
[2] 潘先偉.論中國電影分級制度難產的深層原因[J].電影文學,2008(03):81-82.
作者簡介:張云(1993—),女,河北保定人,上海大學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