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博物館是文化的金字塔尖,也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更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個民族的形象。近年來,雖然我國博物館整體表現出對文創產業的關注,也付出了諸多實踐,但實際效果差強人意,這反映了當下文化創意產業各個方面問題的嚴峻性,亟待解決。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博物館應該怎樣充分挖掘藏品潛力,不讓它們沉睡在博物館中,在教育性與商業性中找到位置,是一個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
1 發展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的背景
1.1 文化創意經濟的全球趨勢
在過去的數十年間,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作為全球各個國家大力發展的經濟力,開始相繼引起各個國家的重視。許多國家都在積極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諸如一些博物館產業發展成熟的國家:英國、美國等先進文化大國;中國、印度、泰國這些處于轉型之中的國家,他們都需要找到新的支撐點改變過去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這些國家開始意識到文化創造對于經濟的影響力。自“十一五”期間,我國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目標,核心就是要把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作為發展經濟的重要戰略基點。步入20世紀以來,全球創意商品貿易金額不斷攀升,1995~2005年,每年的成長率達到了6.4%,2000~2005年成長率更是高達8.7%,文化創意帶來的經濟呈現出強勁有力的發展趨勢。《文化產業振興規劃》的出臺標志著文化產業上升為國家的戰略性產業,國家軟實力正在逐步增強。而博物館作為文明最核心的集中地,是一個國家的最具代表的文化名片,充分挖掘博物館藏品背后的價值,亦可產生相應的經濟附加值。
1.2 我國博物館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優勢
發展任何一個產業,首先要評估其優勢與機會。我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以下優勢:第一,我國作為一個有著悠久文化歷史的國家,沉淀了較為深厚的文化底蘊。僅故宮博物院的藏品就達150萬件套,其中繪畫43202件、書法54927件、陶瓷349161件、漆器17707件、織繡139592件,另有正在整理的其他文物資料及古籍等約20萬件冊。縱觀全國,每個省份都根據當地的歷史文化特色建有博物館,文物資源豐富的特點是其他國家博物館無法比擬的,這是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資源。第二,作為世界上的人口大國,近年來民眾生活水平提高,開始追求精神文化方面的享受。因此,文化衍生品有著廣闊的市場并且有龐大的消費群體。第三,科技發達,創意可以依托于科學技術,多元結合,再通過新興媒體傳播。第四,優秀人才輩出,大家對于我國歷史文物的熱愛,許多優秀的設計師、學者、機構組織都把目光投向了博物館文創產業。第五,國家在文化產業政策方面給予越來越多的支持,資金投入不斷增加,博物館管理者的理念也在與時俱進。
2 對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現狀的認識及思考
目前,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開發經營還處于起步、探索、發展的初級階段,基礎水平較薄弱,與一些博物館文創產業成熟的國家相比存在著一定差距。我國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面臨著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2.1 產品開發模式落后
在文化創意產品研發過程中,電腦顯示器上的創意想法與實物之間的落差一直困擾著我們。許多文化紀念品,通過提煉原作品的元素再加以整合設計,在電腦上呈現出的完美圖稿,但看到實物的時候卻讓人大失所望,主要原因在于設計與制作工藝的銜接不夠成熟。而國際著名品牌或設計機構的文創產品設計,都有著一套成熟有效的設計指南與嚴格的制作流程。例如,維多利亞及阿爾伯特博物館和他的供應鏈已經磨合了數十年,其成熟的博物館文煥創意產業背后的供應鏈也是十分完善的,反觀我國博物館文創產業目前在這方面還處于起步階段。
2.2 數字化模式的缺失
眾所周知,我國博物館藏品種類龐大,動輒數十、上百萬的藏品,設計人員本身就對這些藏品缺乏了解,而了解的途徑也只是隔著展廳的玻璃去了解。我國博物館還沒有建立起完備的藏品數字化體系,這就導致了相關人員試圖去了解的時候沒有一個合適的途徑,無法真正的了解藏品的文化底蘊。而國外成熟的博物館文創產業體系早已建立起龐大的數字化體系,工作人員可以隨時調動資料來研究,并且這些圖片是可以作為商業的高清大圖。這樣的數字化體系,同時還對外授權,對于想要了解的個人、公司、機構組織,可以通過付費的方式購買。通過這種方式不僅有利于博物館的發展,也利于博物館肩負起社會教育意義的責任。
2.3 品種單一、產品雷同
縱觀我國博物館的文化產品,這樣的現象較為普遍。文化衍生品,除了地域的不同,幾乎沒有形狀、功能上的區別。同時,缺乏個性鮮明深層次的創意,沒有差異性,品種較單一。許多產品在消費者買回家后就遺忘在角落。著名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文化衍生品十分成熟,其涉及的范圍不僅僅是日常用品,還包括了餐飲類。作為“臺北故宮博物院”三大鎮館之寶的藏品,還被做成了餐飲形式的食品。這樣的創意,值得我們學習也值得我們思考。
2.4 制作工藝較為粗糙
由于產品開發模式較為落后,因此,博物館背后的供應鏈廠家沒有一套完整的規范流程來作為標準,產品質量粗糙。因此,大眾對于博物館文創產品的印象也是較為“粗糙”。
3 發展具有中國特色的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
當下,是一個充滿了激情創意的時代,面對巨大的文化需求和消費市場,我國博物館已經做好了準備,也為自身設定了目標:打造具有國家特色和地域特點的博物館,傳承文化,引導教育。雖然目前中國博物館整體呈現出對文創產業的關注,也已經付出了諸多實踐,但仍有許多問題值得我們深思。博物館文創產業既是文化事業也是經濟產業,而文化創意的根本就在于文化,產品能否鮮活則在于創意。博物館應該怎樣挖掘藏品的潛力,進而將創意與其相結合,并且在時尚與日常之間找到平衡,這是一直困擾著文創產業發展的難題。同時需要引起我們重視的是,博物館作為一個教育性的機構,在開發文化創意產品的同時不能讓商業性掩蓋了教育意義。因此,平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至關重要。
博物館文化創意產業既是文化事業,也是經濟產業。只有根據我國博物館的具體情況,并借鑒國外博物館的成熟體系,革新理念,才能改變我國博物館文化產業開發落后的面貌。充分挖掘資源,相信可以打造屬于我們的博物館名片。
參考文獻:
[1] 李艷.文化產品開發成為博物館事業發展新的增長點[N].中國文物報,2010-02-10.
[2] 呂舟.淺析旅游紀念品的設計與開發[J].時代報告(學術版).
[3] 臺灣行政主管部門文化建設委員會. 2009臺灣文化創意發展年報[Z].
[4] 黃光男.博物館企業[M].臺灣藝術家出版社,2007.
作者簡介:劉寬(1990—),女,湖北黃石人,碩士研究生在讀,研究方向:視覺傳達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