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效民
摘 要:蒲劇作為地方戲藝術,珍貴之處就在于源于生活。所以作為蒲劇演員,更需要細心體味生活。如果我們僅僅把舞臺演出看成是不得不去完成的匠藝任務,那樣就會忽視人物角色的情感歸宿,必然造成遠離生活,最終也必然形成表演上的臉譜化、程式化,甚至虛假、失真!由此可見,蒲劇演員的舞臺表演必須遵循角色(人物)的情感邏輯和生活軌跡,按照自然法則賦予人物妥帖、真摯的情感。只有如此才能擺脫刻板的舞臺程式束縛,才能塑造出豐滿鮮活、有血有肉的舞臺人物。
關鍵詞:蒲劇;地方戲;武行
同行常說,劇本劇本,一劇之本。作為演員必須明白,劇本乃一出戲的根基!它要求演員,必須沉下心熟讀、細讀、深讀劇本,靜心揣摩劇情,反復體驗人物,并從劇本里悟出作者賦予的境界高度,以及作品的厚重內涵。我想只有如此,才能為演好人物奠定堅實的基礎。我們在真正理解、吃透劇本后,同時還要尋找自己所扮演角色的生活軌跡,以及所演角色(人物)的情感邏輯,進而梳理其情感脈絡及行動走向。與此同時,還要將這些心理感悟始終貫穿于人物塑造的全過程。只有做到這些,才能在塑造人物的過程中準確地把握所扮演的角色,甚至與角色融為一體,結交成朋友!使角色的鮮活形象,在你心里生根、發(fā)芽,直至成長為枝繁葉茂的參天大樹,最終使得舞臺呈現(xiàn)出活靈活現(xiàn)的場景,令人震撼!
除此外,在理解、分析人物上必須下苦功,切記處理好“角色”與“自我”的關系。作為地方戲演員,必須明白“自我”乃是本能的“我”,而“角色”則是截然不同“另一個我”。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另辟蹊徑再造“角色”,最終成為嶄新的另一個“自我”。筆者認為,任何角色塑造無疑都是以“自我”為載體,而“角色”則是在重塑“自我”的感悟體驗之上的。人們常說,“一千個哈姆雷特,有一千個演法”,其中道理不言自明。假設一千個演員都塑造出一模一樣的哈姆雷特,那就沒有“自我”了,這勢必導致程式的僵化,或說是千人一面的“臉譜化”。由此可見,“自我”用沒用心去理解“角色”,此刻顯得至關重要,因為它直接影響你塑造“角色”的成功與否。我在“自我”認識、體驗“角色”的過程中,首先是發(fā)現(xiàn)“角色”的情感何在?典型的外貌特征是什么樣?之后再去分析研究“角色”形成外貌特征的內在原因,用心過濾“角色”的生活閱歷、性格特征、習慣性動作等,最終使得“自我”轉化為“角色”,以此達到“自我”與“角色”融為一體。所以,若要切實塑造既真實又不造作,血肉分明、形象鮮活的舞臺藝術形象,就必須在“自我”與“角色”轉換上下功夫。
例如,筆者在陜州蒲劇團移植演出的獨幕劇《頂針兒》中扮演生性毒辣的東家。這個角色奸詐心狠,總是一副面目陰沉、露有猙獰的面孔,所有陪伴他的大小婆姨,包括奴仆傭人,無人不懼怕于他,凡人見他都得磕頭作揖!起初筆者心里明白,扮演該“角色”極易只顧考慮外貌特征,隨之造成聲嘶力竭的吼叫,形體動作的狂躁不羈,最終使得“角色”蒼白、空虛。那么怎樣才能在準確理解劇本,把握人物性格上,去尋找該“角色”更深層次的內涵呢?鑒于此,筆者便對“角色”冷靜分析!研究發(fā)現(xiàn),此“角色”父母早逝,加之他自小多于心計,早早就掌管了很是富有的一份家業(yè),他也時常想,如果不具備霸道兇惡的震懾能力,怎能管好手下的各色人等?從另一側面看,正因他有了“霸道、兇狠”之氣,處處顯現(xiàn)他唯我獨尊。由此而得,此“角色”喜好女色也算常理,娶了大婆姨還不知足,還要再娶三房四妾!但也同時發(fā)現(xiàn),此人幾代單傳,起初他很愛大婆姨,哪料大婆姨不能生育,所以他橫下心,必須找到能為他傳宗接代二婆姨、三婆姨!故此他非要將漂亮的頂針兒占為己有,然而又有誰能想到,最終釀成悲劇!縱觀“角色”,筆者緊緊把握其性格形成、心理嬗變,以及“角色”所處的社會環(huán)境等。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艱辛努力,筆者總算張弛有度地展現(xiàn)了這一“角色”,由此得到了同行、觀眾的肯定和好評。
作為地方戲演員,筆者精心熟讀劇本,深刻理解“角色”,甚至喜歡愛上“角色”之后,很快就進入了實質性的舞臺呈現(xiàn)過程。筆者首先借助先期的“角色感悟和印象”,發(fā)自內心似乎已開始承擔“角色”,由此也由內心體驗融匯于外在體現(xiàn)的合成環(huán)節(jié),以至于將“角色”刻畫得更加細膩到位,直至完美。
這里還需特別指出的是,必須學會在塑造“角色”期間控制情緒。試想,如果我們刻意夸張地為表現(xiàn)人物而表現(xiàn)人物,那樣勢必造成因缺乏生活原本的規(guī)定情境和情愫,其結果必然導致“角色”的“表演過火”,甚至失真。作為二度創(chuàng)作,演員必須要融入“角色”的本真情緒,從容自如般地去塑造“角色”。也就是說,要時刻保持塑造“角色”的最佳狀態(tài)。每當遇到矛盾高潮,甚至需要“角色與角色”互為刺激時,作為自身“角色”的“自我”,必須要有本能的情感反映或反饋,以此達到瞬間情感碰撞之火花。這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彼此間必然的情感交流”,它不是僅僅獨自努力就可以完成的“自我塑造”,二是稍有不慎,勢必會使得自己的過度情緒沖昏頭腦,由此忘記“角色”的存在,甚至誘導觀眾似乎只是看見了一個過度激動的“演員”,而非是在看戲,最終留給觀眾的只不過是個過火虛假的“純表演”賣弄而已。所以筆者認為,若要成為出類拔萃的戲曲演員,就必須學會調整把握“角色”情緒,自然嫻熟地與其他“角色”默契的配合與交流。
又如,筆者在《江小東和劉小文》中扮演的男一號江小東,該劇主要描寫出生于70后的江小東與其心愛的劉小文建立家庭之后出軌又被對方原諒,再后來突發(fā)心臟病喪命的故事。為能塑造好“江小東”,筆者先是做了諸多的案頭工作,之后又專門采訪了70后,細心觀察他們的生活,有意識拉近“角色”間的距離。分析人物環(huán)節(jié)時,筆者欣喜發(fā)現(xiàn)江小東這個“角兒”有著諸多的“草根情結”,譬如,江小東性格看上去軟弱,看上去“怕老婆!”,而筆者性格很強勢,剛多柔少!于是筆者有意識調整和改變自己的“剛、柔”比例,在與其他“角色”搭檔做戲當中,也盡可能地改變自己,塑造“角色”。比如老婆劉小文罵江小東,我就發(fā)自內心地去表現(xiàn)江小東那種懼怕、懦弱的一面……
戲曲理論界曾評價戲曲表演:“真正的表演藝術乃‘演人而非演戲”。可以見得,舞臺演出就是要塑造性格鮮活、極富有魅力、觀眾喜歡的舞臺人物!作為地方戲演員,筆者將把“角色”與“自我”認真地區(qū)分開來,并將其作為信條不懈努力,為觀眾奉獻更多、更鮮活的舞臺人物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