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婷
摘 要:中國歌劇發展至今,已取得了十分矚目的成績,探求塑造女性角色對于歌劇表演具有重要的意義。角色的塑造不是憑空臆造的,而是演員的二度創作。本文對歌劇《再別康橋》中女主角林徽因進行分析,探析如何隨著劇情的變化發展來塑造角色,挖掘作品的內涵、把握作品的思想,才能更好地塑造人物;從歌劇的創作背景,角色的形象定位,以唱段《一首桃花》為例,分析演唱處理、內心變化、音樂表達、舞臺表演等詮釋角色的塑造。
關鍵詞:歌劇;林徽因;塑造
1 歌劇《再別康橋》塑造角色的創作時代背景
1.1 時代背景
《再別康橋》是中國第一部公演的小劇場歌劇,開創了中國歌劇的一種新的形式。它是根據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文壇故事改編的,以中國第一位女性建筑學家和作家、一代才女林徽因的感情發展為主線,描述她與才華橫溢的詩人徐志摩,胸襟開闊的知識青年梁思成,甘于一生奉獻的哲學教授金岳霖這三位出類拔萃的杰出男性之間的情感經歷。中國跨入新世紀,政治趨向和平,社會經濟高速發展,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要日益增加,女性個性有了大膽的釋放,“中國歌劇的女性角色不再僅僅局限于‘被壓迫被迫害的女性翻身求解放的主題或是‘為人類翻身解放的壯麗事業英勇奮斗直至貢獻生命的女英雄,它已經轉變為‘歷史上女性的杰出代表以及當時中國女性愛情、家庭、理想、生與死的意義、人生價值等命題的思考”。[1]這部歌劇正是在這樣的社會背景下創作的,表現了那一代文人對理想、對愛、對知識、對自由的追求,作曲家周雪石指出希望看到“觀眾們尤其是年輕人看完演出后,更加關注那一代知識分子的精神追求,多讀一些他們的作品”。
1.2 文化背景
編導陳蔚指出:“這是一部用詩與歌的語言講述那一時代大知識分子在理想與現實的沖突中、在理智與情感的掙扎中固守自己精神家園的故事。”中國20世紀二三十年代的社會正處在一個風起云涌的年代,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發端期,它是一次社會的政治運動,也是一次“人的發現”的文化思想解放運動,中國出現了各種蜂擁而出的新思潮,新式教育迅猛發展,“教育救國”成為了時代呼聲,出現了一批新知識分子,其中也不乏女性,女性對自己的“人性”意識開始了覺醒、發現和復活。
2 歌劇《再別康橋》中女性角色林徽因的形象定位
林徽因是一位中西文化共同造就的新時代女性,是具有學識修養、多才多藝,天生麗質的知性人物,是思想新穎充滿人格魅力的名門閨秀。她出國留學,卻不崇洋媚外,她追求女性個性解放、人格獨立,追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和婚姻自主,“她的一生經歷了三種不同形式,不同結局的感情:與浪漫詩人徐志摩的康橋初戀,與梁啟超的長子、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的完美婚姻,與哲學家、邏輯學家金岳霖之間超越世俗的柏拉圖式的羅曼史。”她吸引別人的不僅僅是美貌,更多的是她的智慧和她身上散發出的高貴,典雅、純潔,雅致,輕柔,還有她對美的追求和對生活的熱愛,她是成熟且有深刻覺醒意識的女性。
3 林徽因的唱段《一首桃花》的演唱處理和舞臺表演
3.1 演唱處理
《一首桃花》這首歌曲具有豐富的內涵,意境深遠.林徽因是一個知性女人,理性大于感性,她的情感不是隨意宣泄的,而是含蓄且內在的,所以要求聲音不能太響亮,要含蓄、內斂、輕柔。聲音需要在寬度和厚度上增加,音色如天鵝絨般細膩而抒情,給人以溫暖、夢幻般的感覺。適當融入美聲唱法,使得聲音更加圓潤,輕柔。
歌詞清澈而含蓄,非常的生動唯美。桃花給人的感覺是有溫柔多情的美和高貴典雅的氣質,把桃花擬人化,喻為一位年輕貌美、清澈含蓄、玲瓏嬌艷、富有靈性的女子。著名歌唱家雷佳在第一句進來的時候聲音就像一層薄紗,給人帶來一塵不染、清新淡雅、靜幽清純的感覺。在她筆下的桃花似乎有了姑娘的嬌麗和靈性,其中“朵朵露凝的嬌艷”中,旋律有八度大跳,聲音要有小幅度的漸強,體現了她內心的浪漫情懷與神秘情緣,仿佛可以看到林徽因鮮活生動的美麗形象。“看那一顫抖在微風里,她又留下淡淡的,在三月的薄唇邊。”此段是全曲的高潮,旋律流暢清新,聲音錯落起伏,隨著感情的波動自如地生長,此時的聲音要飄逸自如,張弛有度,聲聲入情,字字入心。抑揚自如,用細膩而起伏的情感緩緩地傳遞內心的情感。“看”聲音與之前相比稍稍加強,聲音位置要高,音色圓潤委婉,氣息始終保持著流動性,強化了人物內心世界,但還是要把握林徽因人物的形象,不要太隨意宣泄情感,聲音要有空靈柔和,把朦朦朧朧的美體現得淋漓盡致。聲音更加悅耳,婉轉細膩,收放自如,可以更好地表達人物內心的思想。著名歌唱家王靜則選擇在“那”字后面深吸一口氣,她演唱時音色明朗溫柔,十分流暢婉轉,寧靜柔美,娓娓道來,把林徽因這樣一個追求自由、有自己獨特思想的女知識分子情感表達得淋漓盡致。而筆者在這里有自己的想法,在獨唱音樂會演唱這首歌曲時。筆者將換氣口的設置選在了“一”字后面,根據自身對意境的感受,覺得“看”“那”這兩個字是全曲最釋放內心情感的地方,筆者希望可以通過減慢速度唱滿這兩個音,使得內心情感更加淋漓盡致地體現出來,張揚但絕不夸張。選擇“一”字后面換氣,是因為筆者覺得“顫抖在微風里”是一個情緒的推進,這樣可以表現出內心深情的涌動。這里的氣口的喚氣要深、要快。第二段的反復與第一段基本相同,但情緒要稍稍高漲。“一瞥,一瞥,一瞥多情的痕跡”,用了一個小三和弦的三連音,表現了一種徘徊,留戀的心情,這句內心涌動著豐富的情感,旋律唯美浪漫。有控制的呼吸,深情的緩緩的流露,聲音由弱漸強,多情而又略帶憂郁,聲音清新而深遠,意味著林徽因情感上的收控。
3.2 舞臺表演
演唱《一首桃花》這一唱段時,眼神要放遠,表情似乎在遐想和陶醉中,很有文化內涵的感覺,整體要端莊秀麗,知書達理,穩重大方,不失一代杰出女知識分子的風范,大方得體,大家閨秀的形象。第一句“桃花……像是春說的一句話”感覺聞到淡淡的清香,給人一種無限回味的感覺,眼神柔和,“像是春說的一句話”雙手可以收回放胸前,仿佛是在聆聽那充滿詩意的話語。演唱“朵朵露凝的嬌艷是一些玲瓏的字眼”時,眼神可以凝視某一點,將這一點看做是愛人的化身,帶著幾分羞澀的表情,借物抒情,柔情似水,詩意濃濃。“看,那一顫抖在微風里……”眼神要深情地凝望,由近到遠送出去,流露出無限遐想,表現內心涌動的情感,動作稍微可以比之前略大,但切不可過分表現,還是要始終保持著林徽因這個人物的大氣、端莊、高貴。最后一句“一瞥多情的痕跡”表現情感時眼神略帶淡淡的憂傷,充滿詩意的感覺,表現了一種留戀、徘徊的心情。唱完后,優美的小提琴與鋼琴相輝相映,此時的情緒不能斷,雙手自然放松慢慢指向遠方,隨著結尾鋼琴和小提琴的音樂再慢慢收回胸前,眼神要繼續放遠,要有畫面感,給人以“此時無聲勝有聲”的感覺。
4 結語
《再別康橋》歌劇中的女性角色林徽因代表著當時社會有深刻覺醒意識的女性,她大膽追求男女平等、戀愛自由、婚姻自主,去獲得做人的尊嚴。她的筆下有豐富的意識世界,充滿了屬于自己的女性體驗與話語。表現了當時一批現代女作家追求個性解放、人格獨立的文化思想。
參考文獻:
[1] 顧娜.新世紀近十年中國歌劇女性角色演唱表演藝術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0.
[2] 居其宏.歌劇綜合美的當代呈現[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2006.
[3] 白曉麗.透過林徽因的小說看她的女性觀[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