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曉蕾
摘 要:東北秧歌“手絹”的運用是東北秧歌舞蹈藝術的核心,是表達東北人民情感的媒介。本文從逐一研習東北秧歌“手絹”的應用方法,來發掘每一手絹動作所表現出來的情感。闡明東北秧歌“手絹”的表演形式是民族文化的寄托,具有見證傳統文化的獨特價值。
關鍵詞:東北秧歌;“手絹”;運用;發展
東北秧歌舞蹈道具“手絹”來源于我國東北民間,它在東北秧歌舞蹈中的運用植根于東北地區的藝術文化,融合了東北人民的集體智慧,有助于舞蹈動作與情感的表現。
1 “手絹”動作在東北秧歌中的運用與發展
1.1 “挽花”
“挽花”分為“里挽花”和“外挽花”,以立圓為運動路線的手絹花動作,是東北秧歌“手絹”動作最重要的風格特色之一。
(1)喜慶、歡愉的“小燕展翅花”。“小燕展翅花”是由雙手在斜下方同時快速做連續“里挽花”,配合后踢步或頓步呈現上裝歡愉的情緒和下裝逗趣的心理,因雙手快速上下起伏,所以賦予其“小燕展翅花”的優美名稱。
(2)俏皮、靈活的“小交替花”。“小交替花”是雙手交替在胸前連續做快速的“里挽花”動作。表達出人們慶賀年節時的喜悅之情,增強東北秧歌的活潑氣氛,也表達出東北人民對于生活的熱愛,體現東北人們積極、團結的向上精神。
(3)舒展、大氣的“大交替花”。“大交替花”由雙臂盡量伸長交替“里挽花”,從外至內在體前劃立圓。“大交替花”既能夠表現人們對于美好事物期盼的心情,又能夠展現東北人民大氣、舒展的性格。
(4)內斂、羞澀的“蓋分花”。“蓋分花”由雙手同時“里挽花”經頭上落于胸前再“外挽花”經頭上落于平開位的手絹花動作。“里挽花”時低頭含胸,表現女子內斂羞澀的漢族傳統思想,“外挽花”時敞胸,顯示了開朗大方的東北人性格。手絹向身體方向里挽的動勢,仿佛使外界一切的感悟都幻化成內心細膩的情感,它是內心心花怒放的外化形式。
(5)詼諧、頑皮的“纏頭花”。“纏頭花”通常為下裝的主要動作。由雙手交替“里挽花”從前到后纏頭一周,配合頭部的得意晃動,表現出男子洋洋得意的喜悅心情。此動作表現男子與女子逗趣時的頑皮的性格,體現出詼諧的場面。
1.2 “片花”
“片花”是手絹花的第二大類別,要求將手絹完全展開,呈平圓運動路線的一種勻速手絹動作。“片花”在不同的情緒中有不同的用法。在舒緩的節奏中用慢速的連續“片花”表現浪漫、抒情的情感;手絹花快速連續的運轉表現俏皮、幽默的情緒。“片花”類的動作包括“里片花”“外片花”“立片舀花”。
(1)浪漫、優雅的“里片花”。“里片花”通常運用在舒緩、慢速的節奏中來表示女性的柔美與優雅。連綿不斷的“里片花”不僅突出女性“穩中浪”的風格特點,還可以象征嚴寒的東北大地雪花漫天飛舞的浪漫景象。“片花”發揮了手絹緣物寄情的作用,展現出了東北秧歌浪漫、柔和的韻味。
(2)“哏兒、俏兒”的“外片花”。“外片花”可以體現出東北秧歌“哏”“俏”的風格特點。在快節奏中配合快速后踢步,展示出人物的俏麗與靈活。在慢節奏中配合前踢步,展示出東北秧歌特有的“哏”的風格特征,展示了東北人民獨有的氣質與特色。
(3)繽紛、流暢的“立片舀花”。“立片舀花”是“里片花”與“外片花”相結合而成。“里片花”與“外片花”銜接自如流暢,形成8字圓。連續的“立片舀花”給人仿佛手絹花有“靈性”的感受,給觀眾帶來眼花繚亂的視覺體驗。
1.3 “碎繞花”
“碎繞花”是手絹最早、最簡單的手絹花花式。“碎繞花”以腕為軸,以指帶腕,由食指固定手絹中心,使手絹往同一個方向連續快速纏繞,強調突出手絹的碎與快。“碎繞花”按照動作所體現出的情境可分為“里外碎繞花”和“連續碎繞花”。“里外碎繞花”時而向里繞,時而向外繞,體現了漢族人民上下、左右相互對稱的傳統思想內涵。“連續碎繞花”變化豐富的舞姿,連續不斷的手絹花圍繞在身邊形成“滿身花”的繁花錦簇景象。
1.4 “旋花”與“甩巾”
“旋花”與“甩巾”也是東北秧歌“手絹”中極其常用的動作。“旋花”以食指為軸心,在手心快速翻成手背的動作時帶動“手絹”旋成“立圓花”。“甩巾”指手持“手絹”從下往上、從上往下、從左往右、從右往左,以腕帶動做“甩”的動作。
(1)雄偉、激昂的“上捅花”。“上捅花”是雙手同時向上做“里、外旋花”的動作,手臂伸直,重拍向上。在東北秧歌表演到高潮部分的時候,“上裝”和“下裝”雙手同時做“上捅花”,腳下配合“抬提步”。渲染熱鬧的場面,引起激昂的情緒,制造雄偉的氣勢。
(2)潑辣、開朗的“下甩花”。“下甩花”是雙手交替肩上“里挽花”之后,交替向下“甩”手絹。“甩”的動作突破了傳統女子柔弱內斂的傳統思想,在“甩”的動作中流露出東北地區女性獨有的潑辣個性,在快速“下甩花”的動作中展現出了東北地區人們開朗的性格。
2 “手絹”技巧在東北秧歌中的運用與發展
在手絹花動作滿足不了人們內心的表現欲望、滿足不了觀眾的審美要求時,手絹花技巧的出現與運用就極大地提升了東北秧歌手絹花的運用能力和表現能力。東北秧歌手絹花技巧和舞蹈動作的完美結合,展現出了東北秧歌“美”與“俏”的完美融合、“舞”與“技”的完美統一。
2.1 “出手花”
(1)“小出手花”。“小出手花”是將手絹以不同的角度、力度、幅度拋出,接回,要求手絹在空中迅速轉動,快出快回,可分為“立轉小出手花”“頂轉小出手花”“底轉小出手花”等。“小出手花”在東北秧歌的表演中表現出舞者俏皮與伶俐的個性。例如,傳統組合《梢頭五匹馬》中女子做“小出手花”把手絹假意扔給男子,卻又自己接住偷偷地笑,表現了女子俏皮的個性,也展現了東北秧歌“情場逗趣”的風格特征。
(2)“大出手花”。“大出手花”又分為“里片大出手花”“立拋大出手花”。“里片大出手花”是由“里片花”起始,以食指帶動將手絹從頭上平拋出去,要求遠而平穩。“立拋大出手花”是由“外片花”起始,拋出時手臂向斜上方高拋,以食指帶動使手絹快速旋轉,并依據手絹的慣性返回接住。“大出手花”經常在一個舞段的開始作為引子帶出舞蹈,也經常在一個舞段的結尾作為舞蹈氛圍的轉換與收尾使用。“大出手花”可以調動熱鬧、火熱的表演氣氛,也可以展示出歡樂、幽默的表演氛圍。
2.2 “轉花”
“轉花”是手絹花的常用技巧。要求“手絹”保持連續轉動,形成連續不斷的轉花動態。“轉花”可作為動作與動作之間的連接并通過不同的節奏和方位成為情緒起伏和轉化的契機,包括“頂轉花”“立轉花”“底轉花”“抱轉花”等。“轉花”在歡快的節奏和流動的路線中進行,為東北秧歌增加了手絹花技巧的難度,達到更巧妙的視覺效果,把東北秧歌表演推向高潮。
手絹花技巧是舞蹈演員詮釋作品的重要媒介,更與舞蹈語匯的表達密不可分。許多以東北秧歌為素材的優秀民間舞蹈作品都達到了舞、技、情相融合的境界,例如,東北秧歌劇目《蝴蝶飛》中的手絹技巧,營造出了花叢中蝴蝶飛舞的美妙景象。這些作品不僅飽含了發人深省的思想性和震撼人心的情感性,同時精湛的手絹花技巧的巧妙融入,也充分展現了手絹技巧對于東北秧歌教學、表演及編創的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 高度,黃奕華.中國民族民間舞教學術語詞典[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
[2] 李佳,金茸.東北秧歌手絹技巧教材與教法[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