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紫晨
摘 要:在中國傳統文化國學精品中,《史記》是無與倫比的“百科全書”,是民族文化的濃縮,有著取之不盡的思想源泉。文章從《史記》說起,對司馬遷的精神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司馬遷;精神;《史記》
“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這是魯迅先生評論《史記》的話語。由此可見,司馬遷的這部歷史巨著,無疑是整個中華民族為之驕傲的燦爛文明,也是全人類為之自豪的精神遺產。
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時候,蘇聯遭受德軍的侵略,其在最困難,情況萬分危急之時,斯大林在莫斯科紅場發表演說,大意是:“敵人妄圖侵略、消滅一個擁有普希金、高爾基、列夫·托爾斯泰、列賓等眾多文學家、詩人、音樂家、藝術家的民族,是癡心妄想,也是天方夜譚,是根本實現不了的事情,他們注定是要失敗的。因為我們是一個擁有強大精神和無上信仰的民族,我們不懼怕一切邪惡力量。敵人將在我們民族的土地上嚇得發抖,直至死亡……”
由此可見,有文化的民族是多么的有底氣。斯大林稱他們的民族有很多豪杰,我們國家呢?我們這流淌了五千年璀璨文明的中華古國,歷數千古留名的大家,一定有這位為中國歷史著書警醒的大文豪——司馬遷。他的《史記》拿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都是一座文明的古碑,文化的沉鐘。
1 《史記》對后世的影響
《史記》對后世的影響是巨大的,對古代的小說、戲曲、散文等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筆者是學戲劇的,在戲劇方面,由于《史記》的故事具有強烈的戲劇性,人物性格鮮明,矛盾沖突尖銳,因而自然而然成為后代戲劇取材的寶庫。例如,《趙氏孤兒》《霸王別姬》。《史記》記載的東西實在太全面了,5000多年的中華文明,《史記》就記載了3000多年,它有巨大的文學地位和影響力。
第一,《史記》是我國紀傳體史學的鼻祖,也是我國傳記文學的開端。它繼承了先秦《詩》《騷》的抒情傳統,又吸收了先秦散文的酣暢風格,融會貫通,自成一家。
第二,《史記》所頌揚的進取精神、淑世情懷、人道主義和自強不息的意志,以及一系列光輝的人物形象,為后世所追慕、景仰。
第三,《史記》的文章技巧、風格、語言,無不令后世散文家宗奉。
第四,《史記》的許多故事情節廣為流傳,為后世小說、戲曲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它構思情節和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也不斷為小說家們效法。
2 司馬遷精神
從古至今,著書的大家們的人生都異常坎坷,真如“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司馬遷的父親司馬談擔任太史令,他的寫古今通史的愿望沒有實現,臨終要司馬遷完成其夙愿。之后,司馬遷繼任父親太史令之職,開始寫《史記》,十多年后終于完成了。漢武帝天漢二年(公元前99年),司馬遷因為替李陵辯護,被關入監獄,并處以宮刑(當時叫腐刑)。
2.1 苦難是財富
司馬遷精神,是他剛正不阿、愛憎分明的性格的寫照,孫臏被剔去膝蓋骨之后,著書《孫子兵法》,司馬遷被處以宮刑,寫出了《史記》。他們的著作流芳百世,同時也留下了他們的精神。他們一輩子一部巨作,筆者感嘆他們忍受肉體的痛苦的精神力量如此強大,這種精神,好像只存于古人中。筆者并非說要現代人經歷同他們一樣的苦難,只是感嘆現代社會中的浮躁風氣,將他們同現代人相比,筆者更加嘆服司馬遷的著書精神。
在司馬遷的眼里,苦難是一種財富,一種境界。如果在動筆書寫了一半后,受了刑,完全有理由不去繼續寫這本書了,這樣別人也能表示理解。只是這樣就會沒有《史記》了,最多有半部。同司馬遷一樣,馬克思的一生也是顛沛流離,被當局驅逐,孩子相繼夭折,在這種極端痛苦之下,他給人類留下了偉大的《資本論》。貝多芬的人生也一樣,雙耳失聰,眼睛不濟,孱孱弱體,卻從他的筆下流淌出震撼人心的名曲。蒲松齡窮困潦倒,一盞油燈,伴著他著完《聊齋志異》。
2.2 信仰是真正的精神支柱
筆者讀了《史記》后感慨良多,除了敬仰司馬遷的精神,他著書的整個過程也讓筆者思考不已。如果他沒有精神力量和信仰的支撐,無論如何都不會完成這部巨作。筆者在想,究竟是他覺得這部書對漢武帝治國有用,還是僅僅為完成父親的遺愿?
筆者認為,單靠這兩者都不能完全支撐他完成這部巨作。筆者認為他是站在中華民族的立場上,覺得自己有義務和責任去完成它。從中華文明的發源到漢代鼎盛時期,洋洋灑灑3000多年,寫得詳實、生動。由此可見,司馬遷是一個愛國家、人民的、歷史的人,他是中華民族的兒女,他覺得華夏中華文化博大,要為后世留下一點什么。一個時光流淌了數千年的泱泱大國,有太多厚重和精髓。人類全部的生存狀態和萬象都在這部書里,他能站在人類的角度上著書,這種精神實在讓人敬佩。
筆者一直思索這些大師的信仰是什么的,思來想去,司馬遷的信仰是國家、人民、文化,這是肯定的。信仰是個人的修煉,要將之歸置為精神領域。筆者堅信一點,司馬遷肯定信仰文字,信仰中國的漢字!
前一陣子看了一場電影——《建黨偉業》,看完后心情很失落。不是因為電影不好,是思緒讓筆者很失落。在那個年代,我們的革命先驅們,他們活得真自在——精神的坦然。他們有實實在在的信仰——共產主義,信仰共產主義能夠救中國,所以這批偉人要成立中國共產黨,將中國的勞苦大眾從水深火熱之中解救出來。毛澤東、周恩來等這批領導人真了不起,非常敬佩他們有信仰。
到了當今社會,如果你問很多人“你的信仰是什么”這一問題,筆者相信他們可能答不上來。所以很多的中國人選擇去相信并投身佛教或者基督教(外來宗教),好像中國的道教沒人膜拜。這好像說到宗教問題去了。筆者認為中國人沒什么信仰,似乎不會變的信仰就是“錢”。這是非常可怕的事情,一個民族,一個擁有“四大文明古國之一”之城的華夏民族,一個擁有如若星河的燦爛文明的大國,國人在當下失去了信仰。
前一段時間,流行的“國學熱”挺有意思,出現了 “偽國學家”。后者把《史記》定位為研究記錄的國學,司馬遷是國學大師。筆者認為不管怎么定義“國學”,司馬遷是為國家、民族、人民著書的大師,這點毫無疑問。
筆者相信司馬遷的精神自在、豐盈,如果沒有自在與豐盈,他寫不完《史記》,縱然寫完了,也是一部普通的記錄文案,沒有研究和美學價值。
3 結語
文字的力量是巨大的,厚實的文字是地基,夯實了厚重的文明。品讀和思考《史記》,但千萬別忽視了作者司馬遷,因為沒有司馬遷就沒有《史記》,甚至可以認為司馬遷本身就是一部《史記》,讓我們知道《史記》是怎樣誕生的。司馬遷為什么要著這部書,僅僅是為了揚名立萬,有倚所慰?筆者認為肯定不是,他有自己的精神,有強大的信仰在支撐,他的愛國之深,愛民之切深深感動著后輩。筆者相信在他挑燈夜戰時,汗珠浸濕衣襟時,縈繞在他心中的是傳承文字的信念,是傳承數千年文明的大胸襟。
不敢忘卻他的精神,筆者將銘記自己是中國人,牢記他的愛國精神。
參考文獻:
[1] 卜超.司馬遷《史記》人學思想研究[D].青島大學,2008.
[2] 高曉紅.論《史記》中的士人文化精神[D].西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