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莉
摘 要:綿竹年畫作為我國的四大年畫之一,保留著傳統文化的原生狀態及特有的思維方式,應該加以傳承與發展。那么要如何傳承?文章進行了進一步的分析。
關鍵詞:綿竹年畫;現狀;傳承
綿竹年畫與民間社會生活關系緊密,是民俗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中國年文化的典型代表,體現出民眾傳統的審美觀,表現出本民族的精神面貌與心理素質。傳承和發展綿竹年畫藝術能夠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1 綿竹年畫傳承方式分析
我國傳統民間藝術主要通過家族、師徒、行業協會之間傳播,各門藝術的工藝特點多呈現垂直的、一代代發展的特點,缺乏橫向交流。這種方式雖使得各門民間藝術的發展缺乏變化,但從保留傳統的角度來說,這種方式使得民間藝術形式保留了自己的獨特性。
1.1 師徒傳承
綿竹年畫行業擁有嚴格的師承制度,年畫技藝的傳承主要是通過師徒傳承的方式來實現的。師徒傳承的方式一方面給綿竹年畫的發展提供了廉價的人力資源,促進了行業的發展;另一方面,其自身的矛盾也給綿竹年畫帶來了消極影響。從長遠來看,年畫技藝傳授的封閉保守性不利于年畫的沿革。
1.2 父子傳承
父子傳承是綿竹年畫行業中傳統的傳承模式,它準確地再現了中國家庭模式的傳藝觀念。父子傳承模式一般都發生在世代經營年畫的家庭作坊中,作坊的核心是家庭,作坊的主要工作人員是家庭成員,技藝的傳授權和組織權由家長把握。
2 綿竹年畫傳承現狀
第一,綿竹年畫研究隊伍出現斷層,傳統綿竹年畫技藝面臨失傳的危險,制約了綿竹年畫的發展。
第二,綿竹年畫的傳承方式封閉保守,不利于產業本身的發展。同時,傳授方法上也不盡科學,多以口傳身教、心領神會的傳承方式,缺乏系統科學的理論總結,嚴重限制和束縛了綿竹年畫的傳播發展。
3 綿竹年畫傳承的設計與開發
如今,年畫藝術不容樂觀的生存現狀使其這種家庭式的傳承方式很難延續。無論是政府、社會還是家庭、學校,都應該積極地作出應對,使年畫藝術傳承下來。
3.1 傳承人的認定與培養
綿竹年畫傳承人與木版年畫一樣面臨著瀕危境地,對傳承人的搶救工作迫在眉睫。根據綿竹年畫的實際特點,傳承人的范圍涵蓋了當地的年畫手工藝人,還包括具備研究性的專業人才。因此,應按輕重緩急分三類開展傳承人的搶救和培養工作。
(1)后繼無人的木版年畫的搶救傳承。全國的年畫基地普遍存在傳承人后繼無人的情況,為保留年畫絕技,建議采取以下措施:資助健在的傳承人老師傅建立正規的年畫作坊,動員并幫助已去世的傳承人的兒孫或徒弟出來重新開業;定量收購其制作的綿竹年畫精品,保障傳承人的生活水平條件;由年畫協會或年畫博物館招聘學徒在老藝人門下學藝,學徒期間的工資津貼由協會或博物館承坦。
(2)后繼能力較弱的木版年畫的搶救與傳承。為使后繼能力較弱的年畫藝人手藝得到更好的承傳,政府和木版年畫協會可采取更積極的措施:第一,資助傳承人擴大年畫作坊的規模,為其配備更好的設施條件;第二,對產銷量較低的店鋪,定量收購其制作的年畫精品;第三,對經營情況不太好的店鋪,由年畫協會或年畫博物館招聘學徒拜在藝人門下學藝,學徒期間的工資津貼由協會或博物館承擔。
(3)后繼有人的木版年畫的搶救。綿竹年畫界中擁有后繼有人的傳統店號傳承人。為了使這些后繼有人的年畫藝人的藝術品得到更快的傳播,當地政府和年畫協會應采取更積極的措施,資助傳承人將年畫店建成研發基地,細化工序,培養各工序高水平專業技師,并適當開發精確印制設備;其次,控制產銷量,提高木版年畫高檔精品的產銷,提高藝人技師的勞動價值和收入;由政府和年畫協會對高級民間美術師提供特別津貼.以鼓勵加強培養高級民間美術師工作的積極性。
只有切實提高年畫藝人的生活條件,對傳承人給予扶持和特殊照顧,才能促使技藝傳承下來,擴大年畫創作的行業隊伍。為了加強綿竹年畫的傳承與保護,在當地應該開辦年畫傳習所、培訓班,免費為普通民眾開展年畫培訓,多渠道培育年畫專業人才,提高年畫行業整體人才素質。同時建立一支具有專業藝術水平的年畫工作隊伍,在傳統年畫技藝中融合現代技法與設計意識,繼承和發揚其傳統樣式,適應市場化發展的需要。
3.2 立檔研究
提供綿竹年畫搶救資金,對民間的史料和雕版收集、整理、復制、再現,成立專門的機構對綿竹年畫的現存狀況進行普查,收集失散的古版年畫及珍品。通過采集拍照、攝像編輯等現代媒質手段,多維度地記錄綿竹年畫的活態生存狀況,使年畫藝術以多媒體的方式再現。對綿竹年畫的發掘整理進入到全面規范、有序的軌道中來,使其全面歸檔。
3.3 加強學術交流,培養專業后備
(1)挖掘和整理舊版年畫,以研究帶動年畫的創新。充分重視綿竹年畫的學術地位,擴大其在國內外的影響力,加強學術交流,探索現代年畫的發展方向、藝術特征及發展規律。同時,成立年畫研究院,分類引進和培養從事年畫研究、整理、創作、開發的人才;培養專門經營年畫及系列產品的文化經營新人,建立一支研究、整理、創作、開發的人才,做好民間年畫的傳承工作。
(2)與院校的科研合作,培養后備力量。綿竹年畫要想更好地傳承與發展,就必須加強與院校的科研合作,應超越地域視野,著眼于全國,甚至國際的角度,建立研究場所。對有成就的民間藝術傳人及藝人給予專業地位的支持,聘請進校講學,豐富教學內容;在當代美術創作中吸收民間藝術的養分,創作出有民族特色的美術作品。如果藝術學院能將年畫列為必修或選修課,使每一位未來的藝術工作者能夠較深入地學習關于年畫的知識,或許會對各層次的藝術教育有所幫助。在學校開展年畫教育,要注意對教材的篩選,要考慮學生的接受能力和興趣,在現代與傳統之間架起溝通的橋梁。
把年畫納入基礎教學中。把教學實踐與民間藝術產品的開發結合起來進行,系統地深入研究、整理目前的民間藝術作品,使之系統化。國務院在《關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指出,“農村中小學要充分利用當地文化資源,因地制宜地開展美育活動。”年畫藝術對于農村兒童有較高的接受度,耳濡目染的經歷,代代傳承的技藝,傳統文化的內涵,都可以潛移默化、形象生動地得以感受、理解和認識。這種因地制宜的學習較之西方藝術,如鋼琴之類的有著更為現實的可操作性。當地的教育部門應積極響應新大綱,充分利用傳統年畫這一民間藝術資源,辦出有地方特色的中小學美術教育。
3.4 保護生產方式及人文環境
綿竹年畫是活態文化的一種,對它的保護工作不僅是物化的,更多的是對“活文化”的保護,是對于文化差異性的保護。要維持綿竹年畫的生存,更要維護綿竹年畫的原生態生產方式以及新春民俗建設。因為民間年畫是傳統新春民俗文化的延續和發展,沒有新春民俗,民間年畫就沒有存在的土壤。
對綿竹年畫的保護還要保護與之相關的自然與人文環境。綿竹年畫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范疇,對其軟件條件設施的保護也很重要,應該提倡在自覺的環境保護意識基礎上進行“文明型經濟開發”;在經濟建設中,對有價值的文化生態因素應實施同步型保護,不能因為城鎮建設而破壞歷史的文化遺存,要協調保護人文環境與開發建設之間的關系。
參考文獻:
[1] 陳岸瑛.人類口傳及無形遺產——保護什么?如何保護?[J].裝飾,2003(3).
[2] 杭間.設計藝術學研究——“移風易俗”后的中國民間藝術之路[M].北京:北京工藝美術出版社,2002.
[3] 李硯祖.藝術與科學[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6.
[4] 梁學成,邢曉玉.對我國世界遺產品牌價值的保護策略研究[J].人文地理,20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