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芳杰
摘 要: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對茶碗作出了論述,并有“越州上”的評價,既是對物質實用性的考慮,更是精神層面的境界升華。但不可否認,陸羽的“邢不如越”觀點具有一定的個人主觀色彩,是狹義片面的。邢窯白瓷并非完全不如越窯青瓷,因為不論實用價值、燒制技藝還是審美價值上兩者的差距并不十分明顯。
關鍵詞:邢窯白瓷;越窯青瓷;審美;技術
1 “邢不如越”的起源及依據
唐代茶圣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說:“碗,越州上,鼎州次,婺州次,岳州次,壽州洪州次。或者以邢州處越州上,殊為不然。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悉不宜茶。”可以說是對當時陶瓷茶器的大點評。陸羽根據當時的飲茶方式和審美主流,從實用價值提升到精神層面,對邢州、越州等生產的瓷制茶器作出了精準評價。
抑邢揚越并不單純從二者的物理性能和制瓷技術的層面出發,而是出于從以茶色的審美與適用性等多方面的綜合考量。陸羽認為“越州上”,原因是“越瓷類玉”——“言念君子,溫其如玉”。這其中有君子與玉比德的思想淵源,也與陸羽“精行簡德”的精神要求一致。“越瓷類冰”——冰即冰清玉潔,側面反映了飲茶君子的內在人格。“越瓷青而茶色綠”,“青則益茶”——青瓷的釉色益茶色,茶色也使青瓷更顯內斂深沉,茶與器相得益彰。
2 陸羽提出“邢不如越”在審美觀上的片面性
陸羽提出“邢不如越”的觀點,是兼顧茶器的功能適用性、文人的人文精神取向和審美趣味進行綜合考慮的選擇。但不可否認的是,陸羽“邢不如越”的觀點具有濃重的個人主觀色彩。
“若邢瓷類銀,越瓷類玉,邢不如越,一也”,單從類銀和類玉的對比就斷定邢不如越,難免以偏概全,雖然君子以玉比德,但從色澤感、堅韌度、可塑性來說,銀器卻更勝玉器。“若邢瓷類雪,則越瓷類冰,邢不如越,二也”,雪不如冰也只是單一闡述了其堅固程度,若從潔白度、綿柔度等方面看,“雪不如冰”就不成立了。“邢瓷白而茶色丹,越瓷青而茶色綠,邢不如越,三也”,茶色紅不如茶色綠,與個人閱歷相關。綠色容易使人想到樹木、草地、青山綠水,綠色使人心曠神怡、悠然自得,而紅色不免會與血液、火焰、警告等相關聯,令人緊張焦灼,但西瓜、草莓、炮竹、燈籠等香甜的食物、喜慶的事物也為紅色,況且茶色綠或紅,對不同的茶種以及不同的受眾來說審美價值也不同。“越州瓷、岳瓷皆青,青則益茶。……邢州瓷白茶色紅……悉不宜茶”,陸羽指出青則益茶,紅、紫、黑皆不宜茶,這種觀點與當時的歷史環境是分不開的。唐代雖燒瓷技藝發達,但培育水平有限,所種茶類基本為綠色,加上當時人煙稀少,山清水秀,放眼望去皆為青山綠水,才有了孟浩然的“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王灣的“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等優美詩詞。因此,綠色對古人來說代表自然,“青則益茶”更多的是對“天人合一”意境的向往。
另外,從心理學角度看,“先入為主”不無道理,第一印象對思維的主導性較強。例如,在選擇材質相同的布料時,若曾有德高望重的權威專家細致論述過綠優于紅的種種依據,那么大部分人第一選擇就是綠布。但兩者材質相同,堅韌度與耐用性也無差別,紅色為何不如綠色呢?兩者的審美價值是相當的。
3 越窯青瓷與邢窯白瓷的審美特點
3.1 越窯青瓷的技術美和功能美
在唐代,越窯青瓷和邢窯白瓷分別代表了南、北方制瓷業的最高成就。唐中后期,越窯青瓷的燒制技術和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境界,成為南方青瓷的中心和杰出代表。越窯茶器經茶人們吟詠相傳,享譽甚高,成為唐代飲茶器之首選。
在審美特點上,唐代的越窯青瓷以素面為主,只有少量生動簡單的劃花、刻花,充分展現了“靜影沉璧”般的釉色之美與胎質之精。到晚唐時出現了褐色彩繪裝飾,原料的加工制作更加精細,燒成后的瓷胎堅硬致密,釉層細致均勻,使得越窯青瓷溫婉如玉,晶瑩滋潤。越窯青瓷“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的素雅與自信是以唐代高超制瓷技藝水平為基礎的。
3.2 邢窯白瓷的技術美與功能美
唐、五代時期,邢窯白瓷廣有盛名。盡管當時越窯青瓷生產興盛,但皮日休作《茶歐詩》仍然對邢與越一并稱贊:“邢人與越人,皆能造瓷器,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唐代邢窯白瓷有粗、細兩類:粗者,胎質粗糙,呈灰白色或泛黃色,器底較厚,一般為民間所用;細者,選用優質瓷土精制,胎質堅實細膩,胎色純正潔白,釉色更顯純白光亮。皎然在《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就有“素瓷雪色縹沫香,何似諸仙瓊蕊漿”的句子,所用茶碗明顯為白瓷碗。
青瓷和白瓷唯一的區別,僅在于原料中含鐵量的不同。如果瓷土中的含鐵量超過百分之一,燒制出的瓷器胎體就呈灰白色,含鐵量越多顏色越重。燒制胎釉潔白的瓷器,必須把胎料和釉料中的鐵質控制在百分之一以下。因此,從燒制技術上來說白瓷比青瓷困難得多。可以說,白瓷的技術和功能價值與青瓷相當,甚至超越青瓷。
4 結語
《茶經》在一定程度上帶動了越窯青瓷的發展,但邢窯白瓷與之相比,不論燒制技藝還是實用、審美價值都毫不遜色。沒有白瓷就沒有后來的青花、斗彩、五彩等彩瓷。白瓷的生產與青瓷存在不可分割的聯系,我國的早期瓷器全屬青釉系統,經過制瓷工人的長期實踐,控制了胎釉中的含鐵量,克服了鐵的呈色干擾,從而發明了白瓷。這是制瓷手工業的飛躍,是陶瓷發展史上的里程碑。
參考文獻:
[1] 高良.“越州上”與“邢不如越”——唐代專用陶瓷茶器的生產及其文化內涵[J].齊魯藝苑,2007(02):39-41.
[2] 李莎莎.唐代越窯茶具設計研究[D].華南理工大學,2013.
[3] 林士民.越窯瓷器裝飾藝術之研究[J].東南文化,2000(05):68-76.
[4] 方憶.唐代越窯青瓷刻劃花之相關諸問題[J].故宮博物院院刊,2006(01):84-159.
[5] 秦麗榮.唐代邢窯初步研究[D].吉林大學,2006.
[6] 張志強.析論唐代邢窯白瓷裝飾藝術[J].邢臺學院學報,2012(03):29-31.
[7] 楊文山,朱愛茹.邢窯白瓷分類與工藝研究[J].中國歷史文物,2007(04):5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