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冬冬 曹磊
摘 要:在智能家居、物聯網、“互聯網+”的時代,我們時常反思怎樣才能良好地傳承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文化,是新材料、新技術與傳統工藝的結合,還是利用互聯網思維發展傳統手工藝技術?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問題。
關鍵詞:家具;手工藝;個性化;定制;設計
0 前言
人在適應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經歷了250多萬年的歷史,而那時采用的是手工勞動,我們把這段時期稱作前工業社會。因為沒有機械代替人力勞動,所以人們的工作效率非常低,并且生產也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但是人們自己動手種植、養殖、制作衣服、一起建造房屋等,生產了大量的手工藝品,創造了手工文明。而這種習慣經過幾百萬年的延續,已逐漸進入人類的基因。盡管如今已經是工業或者說是后工業社會,人們依然更喜歡手工制品或者自己制作手工品。在手工勞動的250多萬年里,人類一直伴隨著手工藝品,這種喜愛一直存在于人類內心深處。即使現在的人有一種集體無意識形態,但卻給人類的生活創造了豐富多彩的景象。如今,從工匠精神到振興傳統手工藝,國家對傳統手工藝的保護越加重視。
1 傳統手工藝
談起傳統手工藝家具,首先想到的便是“歐洲家具之父”,18世紀英國家具設計師——托馬斯·奇彭代爾。奇彭代爾家具幾乎成了最高家具工藝的代名詞,更成為18世紀權貴和精英的符號象征。
奇彭代爾用精湛的技術為英國皇宮打造了一套宮廷家具,轟動了整個歐洲,他的設計靈感源于中國明式家具、中國園林和建筑影響。他有三本有名的著作《家具指南》《家具大全》《紳士和家具設計指南》。
奇彭代爾最有名的椅子是以他名字命名的齊彭代爾椅子,他將安妮式的輕巧與法國洛可可式沙發的典雅、舒適與細巧的雕刻工藝完美融為一體。他的設計風格從洛可可到哥特式再到中國風,應有盡有。如今,奇彭代爾式的奢華風格可以說已經成為上層社會的一種符號象征。
在傳統手工藝實施過程中,對材料、工藝和形態等體系化的專門知識的了解和把握是至關重要的。
2 批量化大生產
18世紀中葉,人力勞動早已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當瓦特發明蒸汽機后便開始了工業革命,之后設計出大量代替人力勞動的機器,人類也由手工勞動進入機械勞動時期。工業革命后,工業設計進入批量化大生產。曾一度成為新技術和高質量的代表。例如,19世紀30年代由邁克爾·索耐特設計的14號靠背椅,其動態的曲線和擠壓的弧度卻是現代工業大批量生產的革命性產物。社會的發展迫使制造者們放棄傳統手工藝而開發出依賴于新材料、新技術的大批量生產模式。索耐特設計的14號靠背椅子僅僅由6塊蒸汽擠壓曲木、10枚螺絲和2個墊圈組成的椅子。其價格低廉且制作方便,質地輕盈又耐用,加上易于組裝和運輸等優勢,很快便成為19世紀最為成功的工業產品之一。連柯布西耶也非常推崇14號靠背椅子,他曾說過“從未有過比它更優秀、更優雅的設計,也沒有比之更精細的工藝和更實用的產品。”如今,這把椅子已然成為咖啡文化的代名詞,常喚起人們對舊時咖啡館中浪漫氛圍的眷戀。
但是隨著批量化生產帶來的快速收益,工廠越來越重視生產和銷量,漸漸地設計跟不上技術的進步,生產出的產品愈發沒有人情味,甚至成為粗制濫造的“無用品”,這也成為19世紀下半葉英國發動工藝美術運動的主要原因。理論指導家約翰·拉斯金所提出的強調手工藝,反對機械化生產;提倡哥特風格和中世紀風格,講究簡單、樸實的良好風格;主張誠實設計,反對風格上的華而不實。這種強調手工藝傳承的思想其實已經深入人們的潛意識,也為現代設計師所說的匠人精神奠定了基礎。
3 個性化定制
個性化定制是指用戶介入產品的生產過程,用戶自己也成為設計師之一,生產出個性且獨一無二的產品,獲得個人需求匹配的產品和服務。在時尚尖端游走的人們,無需社會的肯定來給予他們安全感,他們只需要滿足自己的需求,這已不僅僅是對產品功能的需求,更多的是對自己情感的表達。且定制是一個愉悅的生活經歷,不是為了炫富,不是為了身份的象征,標準化和模具化的產品永遠無法完美地表現自我。因此,定制這個代表個人的時尚密碼由此解開。
目前,對于個性化定制的方法分為三種,第一種是依照客戶或者家裝設計師的要求,配合裝飾風格來設計家具款式;第二種是現有元素的結合,把喜歡的材質、款式、色彩、格調等由設計師重新整合成新作品;第三種是原版復制,按照客戶提供的圖片制作出現實造型。與現代流水線生產方式不同,個性化定制采用的是老工匠的傳統技藝。就目前我國的定制情況來看,定制最多的是衣柜,如諾維家、歐美斯、索菲亞、尚品宅配等,最主要的原因是衣柜的大小和房間的大小要相匹配。
根據個性化定制的需求,密斯·凡德羅設計的巴塞羅那椅也可看作個性化定制的產物。1929年,德國建筑設計師密斯·凡德羅與麗麗·賴希合作設計了1929年在巴塞羅那舉辦的世博會中的德國館。但是在做室內設計的時候卻發現沒有和現代建筑德國館相匹配的家具,建筑主要采用大理石、花崗巖、黃銅、玻璃等現代材料,營造出一種壯觀的景色。因此,密斯采用鍍鉻鋼管與豬皮皮革相結合設計出了特有的巴塞羅那椅。其金屬光澤與皮革的現代感成為世界各地公共場所前廳最普遍的選擇。1953年,密斯把專利權賣給了諾爾公司之后,這家美國公司至今還在生產這種椅子。
4 傳統手工藝對個性化定制的影響
當批量化大生產滿足不了人們的需求時,便來到后工業時代。人們渴望多樣化、人性化的產品,因此小批量生產就成為主流。在消費時代,設計的目標始終是為了滿足人們的需求,而沒有考慮自然和環境問題,因此造成了消耗大量自然資源來無止境地生產工業產品的局面,導致財富的大量浪費、自然環境的污染等。尤其是厄爾的有計劃的廢止制度,對現代設計的影響幾乎是沒有人能將其推翻。人們一邊渴望個性、人性的產品,一邊又期望環境得以改善,這就是當今人造世界所面臨的問題。
俗話說:“家有良田萬傾,不如薄藝在身。”近年來,“工匠精神”可謂是設計師流行的話題之一,在工業化時代和技術革新快速發展的年代,機械代替手工、共性代替個性已成為大眾的主流思想,而設計師對“工匠精神”的呼喚,不僅是對職業的良心、信譽、忠誠作出的價值判斷,更是對回歸中國傳統文化的致敬,對工藝神圣性的執著堅守,更是一種情懷。藝術教育家、設計家常沙娜認為,在當下不僅要大力弘揚工匠精神,還要根據現代生產、生活的發展需要,對相應的制度設施進行完善和改進。
當代個性化定制的宗旨是滿足用戶的人性需求,更是對精神和文化的傳承。不會因為市場需求擴大而放棄對品質和技藝的追求。在信息技術時代發展了長尾理論,其品種多且小批量定制正是長尾理論的體現。同時,依托于網絡智能制造,企業能夠大大降低銷售、庫存和信息傳遞等小批量定制成本,能夠迅速增加產品種類,滿足更多消費者的個性需求。個性化定制其本質就是小批量生產,眼下大規模制造向多品種小批量生產的轉變迫在眉睫,是我們每個設計師都值得思考的問題。
參考文獻:
[1] 徐藝乙.手工藝的傳統——對傳統手工藝相關的知識體系的再認識[J].裝飾,2011(8):54.
[2] 萬曉榆,都穎.個性化定制過程中消費者決策的影響因素研究[J].中國集體經濟,2015(03):38.
[3] 陶金澤亞,吳鳳羽.工業4.0背景下的個性化定制探討[J] .
改革與開放,2015(21):1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