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2012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對《老年人權益保障法》的修訂,社會對老人宜居區的關注也隨之提高。老舊既有住宅小區內景觀設計單一,以大面積綠地為主,缺乏老人休閑、健身的場地;道路的無障礙設計不細致;生活基礎設施不足。針對這些現象,本文從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入手,分析了景觀適老化改造的方向與具體方法。
關鍵詞:景觀改造;既有住區;適老化
21世紀來臨之時,我國逐步步入了老齡化社會。在城市中,老齡化進程逐步加快也日益凸顯。而與此同時,既有住宅小區的景觀設計中大部分設計于20世紀八九十年代,部分單位家屬住宅區已經或正在籌備進行小區景觀改造,但是其改造部分卻較少針對適老化進行重點設計。小區景觀改造設計中,形式新穎、造型獨特的景觀雖多,但對老人的關注較為欠缺,僅部分考慮了無障礙設計。因此,景觀適老化改造已經迫在眉睫。
1 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與老人活動的適應性
景觀設計的過程中,設計師通常遵循人性化、科學性、生態性、藝術性等原則。其中,人性化設計主要基于環境行為心理學,以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的相互影響及對人的生活質量的影響為設計考慮重點,保障景觀設計的各項基本功能;科學性保障了景觀中各項資源的可持續發展、景觀設計的可操作性、安全性與合理性;生態性保障了設計從景觀的小環境內部平衡、生物環境與非生物環境的適應性、景觀對區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藝術性從不同形象、不同側面和各個層次上體現了元素的應用、文化的傳承、地域特色等。
由此可知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中,對于人性化部分的設計主要針對的是大范圍的人群,以普遍性設計為主。針對八九十年代建成的既有住宅小區景觀,主要是針對機關、事業單位內的家屬區進行的設計,以住宅建筑或辦公建筑的配套設計形式出現,設計時間通常為主體建筑設計的中后期,設計周期極短,較少有專人對景觀部分進行設計。其設計面向的人群以工作人員為主,服務于主體建筑。因此,這類景觀在人性化設計等方面難免存在不系統、不全面的情況。
隨著工作人員的離退休與國家居家養老政策的推行,這部分原本以上班族為主的景觀設計已經不再能滿足小區內部人員的需求。少數失去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進入了有專人看護的養老機構,大部分有一定自理能力、思維清晰的老人仍然以居家養老為主。這部分老人有娛樂鍛煉的需求、人際社交的需求、傳統文化與藝術欣賞的精神追求等,卻難以在現有的僅以大面積綠地為主的單一環境中得到滿足。
2 適老化改造設計的方向與方法
2.1 人性化設計的重心轉變
人性化設計在改造過程中,不應只考慮設計的普遍適應性,應當考慮老人的心理與行為需求。《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于2012年修訂以來,國家相關的法規尚未作出調整,如2003年出版的《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標準》,2001年出版的《老年人社會福利機構基本規范》,2007年出版的《城鎮老年人設施規劃規范》,對于大部分老人現居的普通居住區景觀設計,尚無具體規范與老年人需求相對應。現行的設計規范主要基于早期的無障礙化建設,對有專人看護老人的敬老院和社會福利機構出臺了相關的設計規范。僅上海個別國內一線城市對現有的居住小區在適老化設計上出臺了地方性建設指導意見,但適應老人的住宅小區景觀設計方向并沒有改變。
適老性改造設計應基于原有的景觀,對老人心理、生理以及行為方面進行適應性調整。心理方面,老人獨處時間較多、安全感也較低,過于濃密高大的植物群亦造成安全感的缺失等;生理方面,老人身體機能逐步退化,機動車道與人行道的混合、臺階的設置等易埋下安全隱患;行為方面,老人需要與人交流、分擔家務等,單一的綠地景觀無法滿足老人娛樂、社交等方面的需求。
2.2 科學性適老化設計的要點
科學性的改造設計應結合不同老人的具體需求,應從廣場、道路、燈光、設施等方面著手設計。在居住區改造時,要考慮老年人在休閑娛樂方面的需求,宜增設一些方便老人跳舞練劍的廣場、散步的步道、棋牌娛樂的亭臺等。
小區內樓宇間距寬闊的區域可以考慮增設小型娛樂廣場,廣場單邊長度宜在十米以上,設置專門的領舞臺。設置位置不應靠樓宇太近,造成作息時間不同的人群間沖突。廣場的鋪裝材質應考慮透水性好的地面磚,而非采用花崗巖等表面密實的材料;地面色彩宜采用中性色,可用不同深淺變化的顏色做鋪裝的花紋紋樣設計,避免采用反光強的淺色面磚;排水坡度考慮1% ~ 4%之間,應根據面層材料和當地雨量大小進行設計。對于小區內空間有限的,應當考慮引導至社區休閑廣場。
為保障小區內老人行走的基本安全,宜采用健康步道與車行道分離的設計,道路寬度有限的應嚴格控制車速。老人通常邁腿跨距小、抬高難,因此健康步道與車行道、步道與廣場、單元門入口的銜接處,建議采用坡道與臺階相結合的設計,而非單級臺階。單級臺階易被視力退化的老人所忽略,三級及以上數量的臺階高差明顯,配合坡道可以滿足不同健康狀況老人的需求。道路的兩側景色相似易帶來疲憊感,甚至導致老人迷路,可在平面設計時考慮兩側為不同的植物配置或平面樣式,避免多次重復。道路鋪裝方面宜采用防滑性好的材料,如透水磚、卵石鋪面等,不宜采用寬縫隙的冰紋路或步石、汀步的設計,避免縫隙處卡住拐杖、輪椅或絆腳。
針對老人記憶衰退易迷路的現象,應當設計顏色鮮艷的提示標志牌,背景與文字顏色對比度明顯,夜間增設燈光。以成都市成華區為例,多數既有小區物管為省電常采用5瓦燈泡,較為昏暗,道路兩側燈光應提亮。此外,在只有臺階的區域,可考慮在臺階踢面邊緣增設燈光,對官能衰退的老人起提示作用。
設施方面,部分小區缺乏內部座椅或座椅設計不適宜老人。老人買菜、散步、接送小孩等過程中常容易腿腳疲憊,宜在步道旁每50米內設計座椅。座椅樣式應有扶手和靠背,方便老人放隨身物品與放松休息,即使在座椅上睡著也不至于栽倒。單個的石凳樣式雖好看,但卻無法達到以上效果。座椅在廣場這類娛樂區邊緣設置可讓腿腳不便的老人觀看他人活動、參與聊天等,在步道旁或綠地中部設置可滿足老人安靜賞景的需求,注意座椅遮陽功能或廊架的布置。
2.3 生態性與藝術性中的老人需求
生態性方面既有小區的植物配置,應當考慮老人呼吸道等身體機能的變化,避免柳樹飛絮、花粉漫天的現象。也可以設計幾塊自助種植花壇,高度在0.9米以上,方便老人種植花卉植物,既豐富老人的日常生活,又避免了老人長時間彎腰或下蹲。個別改造設計在增設水景時,應考慮輪椅老人的安全,無護欄的水池邊緣高度應在0.6米以上,既方便輪椅老人賞景,又不至于跌落水中。景觀適老化改造也不應遺忘老人對文化藝術的精神需求。也可針對不同的單位、地域特色等,可以設計一些成為老人談資和身份標志的雕塑等。
綜上所述,適老化改造設計應當從現代景觀設計的基本原則出發,基于老年人的具體心理與生理需求考量,落實到景觀設計的細節。雖然現在的適老化景觀改造已經引起了學者的關注,但在具體改造中依然沒有得到具體落實。所以,數量龐大的城鎮既有居住區景觀仍亟待改善。
參考文獻:
[1] 于一凡,賈淑穎.居家養老條件下的居住空間基礎研究——以上海為例[J].上海城市規劃,2015(04).
[2] 裘知,樓瑛浩,王竹.國內老舊住區適老化改造文獻調查與綜述[J].建筑與文化,2014(02).
作者簡介:盧丹(1988—),女,四川成都人,碩士,研究方向:景觀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