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體育與運動科學部利用自我決定理論中通過支持自主、勝任、關系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的研究成果,積極應用到體育教學設計實踐中,提升了學生學習的動機,也為其他院校的教學改革與設計提供了有益的經驗。
關鍵詞:自我決定理論;學習動機;教學設計
1 自我決定理論
自我決定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Deci Edward L.和Ryan Richard M.等人在20世紀80年代提出的一種關于人類自我決定行為的動機過程理論。自我決定理論認為社會環境可以通過支持自主、勝任、關系三種基本心理需要的滿足來增強人類的內部動機、促進外部動機的內化、保證人類健康成長。自主指的是能夠控制自己的行為,由此產生自主感或自我決定的需要;勝任指的是在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中,征服環境、擁有勝任感的能力需要;關系是指隸屬于某一群體的歸屬需要。
2 南洋理工大學的做法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國立教育學院在其體育教學中認為,自我決定理論的核心思想對學習動機的激發極富價值,并且嘗試通過教學設計提供和改善滿足學生自主、勝任、關系三種需求的教學環境,進而有效地激發學生學習的內在動機。在其現有的《籃球》《運動生物力學》《運動心理學》的課程教學中,通過恰當的教學設計,提升了學生在學習中的自主性,加強了課程內容和進度安排的學習勝任感,也關注了學生在群體中學習的社交體驗。
在《籃球》課程中,授課教師基于每個學習訓練小組的整體水平進行難易程度不同的練習內容的布置和具體方法的指導。這種方法應用在實際教學中,既可以讓基礎水平低的學生降低統一水平教學訓練中的無價值感和挫敗感,也為能力水平更強的學生進階學習提供了可能。在課程中,教師要求小組內學生使用手機拍攝同組同學投籃動作,并相互進行動作的分析指導與糾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參與感,促進了學生間專業學習的互動交流,還提供了課內學生體育教學指導專業知識應用和實踐的機會。
在《運動生物力學》課程中,針對動作分析軟件使用的教學,其任課教師在動作分析軟件功能及使用方法講解的基礎上,要學生分組進行室外的運動動作拍攝及視頻分析,并在規定時間內完成分析報告的小組間匯報展示。在動作拍攝中,學生可以完全自選體育項目、相關場地或參照對象。《運動心理學》課程則采用網絡和面授相結合的混合制的教授方式,整個課程要求學生在規定時間內完成網絡課程資源的學習任務和課程作業,但具體時間、地點、方式、學習期間的進度則完全由學生自主安排。學生在自主學習的環境和有效的考核評價監督機制中,能一定程度上結合所選專項和自身學習能力條件進行學習進程的調節和學習內容的選擇,進而通過學生學習行為的調節和引導實現因材施教,滿足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促進了教師灌輸到學生主動要學的轉變。
《運動心理學》任課教師還利用同題材選擇題互動網站Peerwise改革學生課業評價的方式。在這個網站中,教師可以創建虛擬課堂,在每一個課程專題中,考核命題人角色由教師和學生共同承擔,師生可以依據每課內容分別設計題目并維護自己的題目資源,再由其他學生在線回答這些題目,最后由教師和學生共同評價學生學習效果。如學生和老師可分別設計題目并給出標準答案形成題庫,其他同學可以選擇作答并評價該題目的設計對自己學習的幫助程度,同時可提出對答案的質疑和理由,并與出題人進行在線的交流,最后該軟件系統根據每個學生設計題目的數量及答者對該題目的評價及自己題目作答數量和準確率,以及在線活躍程度等進行成績排序。在網絡技術的支持下,知識點的學習和鞏固被設計成一個競賽答題活動,并最終和學生的考核結合在一起,極大地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
同時在其所有的課程授課中,均采取3~5人的小組學習的形式,學生在更小單位的學習群體中討論交流,更容易與彼此進行更深入的互動,也更有利于歸屬感需求的滿足。
3 基于自我決定理論的體育教學設計的啟示
3.1 尊重教學的基本規律和學生學習的新特點
通過南洋理工大學在體育教學設計的理念和實踐成果看出,教育應該是幫助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激發和健康生長,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賦予學生自由的精神、批判性的獨立思考、終身學習的習慣。這個目標實現的過程更應用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能力替代知識的灌輸,用鼓勵崇高的精神追求替代規范的要求,用培養豐富的靈魂替代單純的技藝練習。面對數字時代中的學生群體視圖和碎片時間學習等特征,應該充分認識和適應他們學習方式和習慣的不同,通過合理的教學設計服務于他們全新的學習要求。
3.2 借助自我決定理論合理設計教學,激發學生學習動機
在教學設計中應該兼顧到學生自主、勝任、關系三種需求的教學環境的營造,即在課程設計中應有意識地多為學生提供自主選擇的機會,例如在學生學習時間、進程速度、作業完成方式等方面提供多種選擇的可能,讓學生有機會來練習對自己學習的調節與控制;在課程內容設置和進度安排中應該考慮到不同水平學生的基礎和能力條件,老師要善于發現和容許學生坦誠自己的感受,并能根據教學的目的目標度教學內容和進度以及考核標準進行一定程度的調整,在因材施教的同時,讓學生都能不同程度地體會學習進步的樂趣和能力勝任感;可嘗試采用小組學習、小組作業、小組考核等教學形式,努力在課堂中營造更多的師生、生生互動交流的可能,提升老師針對性輔導的時間,增加讓每個學生都有被老師同學聽見看見的機會。
參考文獻:
[1] 劉麗虹,張積家.動機的自我決定理論及其應用[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4):53-59.
[2] 劉伶燕,陸雯,耿璐璐,賈琳.自我決定理論在體操課程改革中的應用[A]. 2015第十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三)[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2015:2.
[3] 劉妍君,王才康.自我決定理論在新課改理念下對教學行為的啟示[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08(02):43-45.
[4] 郭玉良,李洪一,蘇煜.教學氣氛對體育學習動機水平的影響——目標定向與自我決定理論的相關分析[J].沈陽體育學院學報,2012(03):107-111.
作者簡介:孫曉宇(1979—),天津體育學院社會體育與管理系講師,主要研究方向:體育旅游,休閑體育。